近代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2015-03-11红花
红花
摘 要: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但近代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关系不符合这个规律。近代中国是列强的“次殖民地”,列强抢占资源,控制经济金融,再加上国内政局的跌浮战乱等,使中国的经济始终处在微弱发展甚至凋敝的状态。在这种百业不振的状态下,唯独银行业得到了发展,而且达到了两次发展高峰。探其原因主要是近代银行合理有效的微观管理、强有力的行业自律组织、具有影响力的政府监管和社会舆论压力等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银行得到了安全生存,实现了发展繁荣。
关键词:近代银行;畸形繁荣;原因
中国近代史随着列强的侵略和掠夺而拉开帷幕,列强们疯狂的划分势力范围抢占资源,控制经济金融,获得高额收益。再加上国内政局的跌浮战乱等,使中国的经济始终处在微弱发展甚至凋敝的状态,农村破产、社会瓦解,钱庄票号濒临没落或消亡。在这种百业不振的状态下,唯独银行业得到了发展,而且达到了两次发展高峰,因此,银行业被称为近代“畸形繁荣”的行业。
一、引言
目前,研究近代银行的文献很多,但是综合解析近代银行迅速发展的文献几乎没有,相关的问题只散见于银行经营管理相关的研究中,而且对其繁荣的原因众说纷纭。总结起来,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些学者认为近代银行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承销和买卖国债带来的高额利润的驱使。这种观点未免有些偏激和以偏概全,承销和买卖国债在当时的确能带来厚利,但这种厚利的获得是十分不稳定和有限的,因为,近代始终未能建立信用良好的中央政府,军阀混战不休,新一届军阀基本都完全不承认上一届军阀的债务,即使是相对较权威的国民政府也是到1937年为止债信破产两次。第二类观点认为,由于近代农村破产,产业发展十分欠缺,集中在地主和军阀手中的资金找不到合理的出路,形成一股热钱流传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从而激发了银行的畸形繁荣。这种分析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具有合理性,但是我们知道,一种投机活动或者是热钱效应其作用都是相对短暂的,它可以制造风潮迅速毁灭一个行业,但是让这些效应长期作用于一个行业并且使其快速稳健发展是说不通的。当然,中资银行刚开始发展时这两个因素的作用确实不可小觑,而且可以说这两个原因激发了国人开设银行的浪潮,但并非近代银行业得到长足发展的核心原因。
因此,探究近代银行业快速发展的主因需要从银行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和外部监管体系去综合考虑。“述往事,思来者”,近代银行业超前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维护银行安全稳健发展的外部监管体系都是目前面临全球挑战的现代银行业值得学习借鉴的内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生态环境的恶劣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帝制,推翻了腐朽的清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而这个时期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的中国,列强们瓜分中国领土,操纵中国市场,中国和世界有了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同时,中国进入了兵祸连结,军阀混战、战乱不休的几十年。国内经济金融受到局势影响,发展缓慢、风潮不断,甚至停滞凋敝,民族工商企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
按许倬云的分析“英国的势力范围,是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法国在西南尤其云南发展其势力;日本在福建有特殊的利益”。除此之外,美国、德国、俄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侵占市场,争夺高额收益。外资银行扩张存放款业务,收纳官僚资本,并对军阀政府发放高息贷款,支撑其战争费用,利用特权营造强势的竞争环境,处处制压中资银行的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动荡增加了中国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给近代银行业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因素。
20世纪初,中国金融市场初成体系,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业、信托业等都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其混乱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币制的紊乱,法规制度不成熟等原因无法得到很好的规范和发展,资金融通和调节的能力很有限。国民政府建立后,币制混乱的状况依然很严重,各地滥铸铜元,种类繁多的钞票泛滥成灾,外国银行发行的各种纸币充斥着市场,直到1933年施行废两改元后才实现了货币单位的单一化。资产价格的波动十分频繁和剧烈,也正是投机盛行,风潮不断的时期,民国以来影响较大的风潮是1921年的信交风潮和1935年的白银风潮。没有完善的法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机制,市场主体得不到公平竞争的环境,金融市场的低效和不稳定增加了市场风险,对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安全性隐患。
三、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北洋政府建立后,军阀混乱,政局更迭频繁,没有一个稳定的政府,没有形成合理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工商企业的发展比较微弱,但这个时期银行发展非常迅速,引发了开办银行的高潮。从1912年到1927年,共新设银行313家,资本总额达2亿多元,912年新设银行数有24家,属于1897年以来的最高数量,之后每年开设的银行数都保持在10家左右,而在1920年到1924年间银行开办数量达到了高峰,最高年开设数量达到39家,可见这段时期开办银行的热度之高。
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后,政府对国内全局有了一定的控制力,市场得到了一定的规范,法规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建设,银行业的发展进入了相对的稳定期。国民政府前十年,即1928年-1937年是银行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本阶段,设立银行的热度不像北洋政府时期那么高涨,但每年的新设数量也不低,最高年份是1934年新设银行22家, 1936年和1937年则受战争等局势影响开设数量较少。虽说开设银行的数量不如之前多,但银行资本的增长和业务的发展较迅速,实收资本总额从1925年到1934年增长了两倍多,存款的增加更是十分明显,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虽说有了生态环境相对稳定,银行资本和存款都有很大的增长,但这并不全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市场的稳定状态非常有限。中国依然是列强的次殖民地,外资银行的控制和竞争依然存在,且以日本为最,其掠夺行为达到高峰,战争一触即发,严重威胁着全国的局势,银行面对的安全性问题十分严峻。
四、解析原因
近代银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一枝独秀快速发展,并且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发展状态实属不易。近代银行的发展虽然同样离不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为基础,但是两者的差距甚远,近代整个时期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都比较微弱,甚至某些阶段是凋敝不前的,跟银行业的强筋发展不具可比性,不符合经济发展与银行发展关系的理论。近代银行在如此莫测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发展并实现繁荣,探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层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1.银行自身严谨的组织制度和合理有效的经营管理是安全生存稳定发展的微观基础。近代银行的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理念,比当时任何一个行业都先进有效,而且经营中能审时度势,敢于创新,使自身的业务和管理能很好的适应变化多端的生态环境,并能不断谋取利益,这是其与众不同之处,获得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代银行是中国创先采用股份公司形式组织的现代企业。银行采用股份制组建,实现了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金所有方把银行经营管理权交给了有管理能力的专业人士去经营,构建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近代银行注重人才,注重人员管理的理念,近代银行在人员管理上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大胆尝试,从行员的招收、培训、激励、考核等方面都打破旧习,积极创新,实现了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银行负债反映的是银行资金的来源,以存款为主,存款是银行的生命线,有了足够的存款才能展开投资放款等资产业务。吸收存款主要仰赖于银行的信誉和服务,在战乱和风潮迭起的年代银行保持良好的信誉更是重中之重。银行的资产业务反映资金运用情况,近代银行注重抵押贷款,减少信用贷款,以此来规避一部分信用风险。当时很多银行内部设有调查部,详细了解用款企业的信用和实力及贷款用途,这也是保持资金安全的一种方法。
2.银行业同业组织的自律行为与外部协调作用对近代银行业发展繁荣的贡献不可忽略。当时政府功能微弱,没有统揽全国的权威政府,中央银行制度缺失等情况下,银行个体势单力薄,无法应对来自外界的种种危机,从而选择了行业内的联合来应对时局,壮大势力。银行业内部发起设立的公会组织担负起了协调多方、规范行业的重任,并逐渐显现其功能和威力,上能做到与政局的周旋和抗衡,下能做到对银行和市场的规范和管理,联合行业为银行提供保护,是近代银行发展繁荣的坚强后盾。而近代的其它行业从来未形成如此强悍的同业组织,钱业公会、商业公会等的作用和号召远不及银行公会影响力。
银行公会不仅维护了近代银行安全性要求,还为其发展繁荣创建了多种市场环境,如成立了公共准备,尽力防范和化解银行流动不足问题;创建征信所,为银行放款投资提供一道安全性保障,防范和规避银行信用风险;组建票据交换所,完善银行市场,优化资金调拨功能等。以此构建和完善银行体系内部设施条件,协调和平衡银行与政府及其他行业的利益摩擦和冲突,支持和促进了近代银行业的繁荣发展。
3.政府在近代银行业繁荣中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政府和银行的关系自始至终都是理不清的,虽说近代政权更迭频繁,政府权威不足,控制力有限,但政府对银行的影响力同样很大,法规制度的制定程度,监管体系的建立情况,都能影响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和长期趋势,加上近代银行对国债买卖的额度之大,政府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银行的命运。
近代每届政府都以借债来维持行政,但公债只是银行投资项目的一种,公债投机的确带来厚利,并且是创办银行热潮的动因之一,并非银行繁荣发展的主因。而法规制度的规范力量比较大,从辛亥革命到抗战爆发前,沿用的法律有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银行通行则例》,这是我国第一部银行通行法规;1924年起草的《银行通行法》没有正式颁布,但内容上进了一大步;而1931年的《银行法》是银行法的里程碑,对银行的准入有了资金要求,完善了日常经营的监督管理等,降低了银行业面临的风险,规范了市场行为,为银行长期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护。
总体而言,近代银行能稳健经营,获得发展和繁荣与以上几个因素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由于近代银行有合理有效的微观管理、强有力的行业自律组织、具有影响力的政府监管,从而能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得到较长时期的发展,并经历了两次发展的“黄金时期”。
参考文献:
[1]朱镇华.中国金融旧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
[2]杜恂诚.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兰日旭.中国金融现代化之路:以近代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分析为中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金融历史研究室.近代中国金融业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