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做合一”在区域游戏中的有效运用
2015-03-10金梅新
金梅新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学做合一”是他提出的重要教育思想。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重新认识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对我们在实践区域游戏的有效组织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作用。”
“教师该如何有效组织区域游戏”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突破的一个难点,也是我园教师最困惑的一个问题。
于是,在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游戏时,我们重点从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游戏的评价四方面进行分析,以“教学做合一”引领,来实践“如何使幼儿成为区域游戏的主人,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积极与各种材料互动”,这对区域游戏的有效组织是非常重要的。
一、创设刚柔兼容的区域空间
对于幼儿在区域中的主动学习,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有利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进行学习的空间。面对我园各班区域设置较多局限于桌面,而忽略墙面、地面等教育资源的问题,我们尝试了刚柔兼容的方式,以此来避免教育资源的隐性浪费,把班级与公共区域有机融合起来,努力营造全方位开放和多功能“教学做合一”的活动空间。
1.区域空间的开放性设置
班内:立足桌面、地面、墙面的相互兼容性,把桌椅、矮柜、材料箱等进行不同组合区隔,自然流畅,且大小兼容,使活动区域呈现出立体化的特征。
班外:在幼儿园的活动室、专用室、走廊及可以利用的空间进行室内外兼容,挖掘资源设置活动区及跨班的公共区域游戏场所,打破原先班班独立的区域界限,拓宽了活动空间,使活动区域呈现出开放的状态。
区域空间的拓展,丰富了活动内容,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活动机会,同时还激起他们活动的兴趣。
2.区域空间的多功能呈现
幼儿园的空间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要让每个角落都成为孩子们游戏活动的场地,使其具有多维度功能。
针对幼儿园有限空间的现状,我们尝试了活动区域多功能格局的创设。依据“封闭和开放相结合”“独立和组合相结合”进行设置,丰富而生动。同时,我们为了推进游戏的发展和区域间的有效组合,有意识地调整区域间的隔离栏,鼓励孩子们在区域间流动和组合。如“宝宝书吧”搬走一个柜子,添上一张桌子,铺上一块地毯,摆上一些茶具,原有的区域就有了新的活动倾向,成了富有特色的“茶文化生活馆”。
这样的空间不仅满足了孩子们活动的需要,也体现了现代社会追求自然、温馨、流畅、通透的视觉审美效果。
二、投放多功能性的操作材料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材料对于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起着关键作用。凡是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其材料都带有“玩”的味道。凡是门庭冷落的区域,其材料必定是操作模式单一、固定,没有“玩”味的。
那么,怎样赋予活动材料“玩”的功能呢?根据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们立足材料的安全性、丰富性、层次性、操作性,确立了材料投放要具有多功能性。
1.材料的情感性
我们在投放材料的时候,从孩子们喜欢、熟悉的材料入手,选择具有“亲和力”的材料。
如:让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娃娃或玩具宠物带到幼儿园,区域游戏时为娃娃梳妆打扮,给玩具宠物喂食等,这样的情节既亲切又贴近生活。
2.材料的自然性
根据幼儿的认知经验,我们从孩子身边易得的材料入手,在投入时尽可能地体现原生态,让活动材料回归自然,还生活以本来面目。
如:中秋月饼盒被孩子们制造成汽车、房子、家具等,广告纸、报纸、布片、纽扣成了孩子们游戏的素材,同时还能让孩子学会勤俭,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还有那些水、泥、沙、石、木等原材料,也给孩子们创造了“随心所欲”自由想象的空间。
3.材料的多元性
我们在提供材料的时候,进行了思考:材料本身是静态的,假如能改变其呈现方式,使静态的材料“一物多玩”,以此来提高材料的使用率。
如:我园小班的“宝宝生活馆”游戏,开始投放了小袜子,让孩子们给宝宝穿袜子。过了一些日子,孩子们对此操作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又投放了纳物箱(用牛奶盒制作的,一小格一小格地隔开),这一变化引发了孩子们新的游戏愿望——整理小袜子,游戏得到了新的提升。
4.材料的层次性
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在投放材料时,需要从“材料和幼儿生理、心理成熟度之间的距离”考虑,关注其个体发展差异,所提供的材料必须符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和基础。
如:中班实施的主题“我们生活的小区”,从幼儿的生活入手(幼儿园周边小区正在建设中)设置了“建筑工地”游戏。随着主题课程的进程,变化着区域中的游戏材料,第一阶段:投放中型积木建构房屋;第二阶段:投放牛奶盒建造小桥;第三阶段:投放树枝、彩纸等建构小区的环境等。教师们在活动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支持、鼓励以及适当的质疑,帮助、影响着孩子们在区域游戏对材料的理解和操作。
当然,我们在提供材料的时候,并不是让材料的特性孤立呈现,它们是彼此融合,互相映衬的。
三、实施教师教育的有效指导
我曾看到一篇案例,讲述的是李季湄教授在幼儿园指导青年教师:当老师看到孩子学系鞋带有困难时想立即给予帮助,李教授告诉她:“老师还可以再等一等!”由此可见,教师在指导幼儿的时候要学会等待。这个“等待”与陶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也是相一致的,是给孩子充分的思考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得法。
首先,当发现孩子在区域游戏中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他充分的操作与探索。这时,教师作为旁观者去倾听幼儿间的交流、感受,观看幼儿的行为表现。
其次,在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游戏时,要减少教师的权威参与。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的内容,自己来决定干什么,让孩子做中获知、做中得法,整个活动都是孩子自己决定、商量、协调。
最后,在区域指导时,要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行为,要放手。当发现孩子们在选择游戏内容犹豫不定时,当一件材料被搁置时,教师要以玩伴的身份参与活动,摸清情况,并采用和孩子商谈、询问以及提供建议,让孩子的兴趣、经验得到发展。
指导幼儿区域游戏时,我们要在等待中用眼观察、用耳倾听、用笔记录、用相机捕捉,采用适时促进的方法,让幼儿成为区域游戏的主人,主动、活泼地参与活动。当然,我们还要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因为“兴趣”对提高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构建区域游戏的有效评价
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游戏中也少不了评价。 遵循“教学做合一”理念,合理进行评价对区域游戏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
1.评价过程应贯穿区域游戏的始末。有的老师也许这样认为:游戏结束后,才是评价的时间。其实不然,评价是贯穿于游戏的整个环节并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进行的。因此,在区域游戏中的评价会随时出现的。
2.教师要遵循“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成为评价的主持人,让幼儿参与评价活动,成为评价的主体之一。教师要与幼儿积极互动,不要让评价成为教师唱的独角戏。
3.评价时要有重点,教师要细心观察,品、评结合,对于孩子的评价要整理和提升,不需面面俱到。
4.依据“教学做合一”理念中“教”与“学”范围延伸后的同学间的“教”与“学”,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可通过评价帮助他们获得间接经验补充,使其更好地探索直接经验。
总之,“教学做合一”理念对指导我园区域游戏的有效组织有着重要意义。依托这一理念,我们将不断为幼儿设置自主活动空间,提供引发幼儿探究、摆弄、制作的操作材料;并通过观察幼儿、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解决问题,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从而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