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2015-03-10贺丹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管理资金

贺丹

一、流动性风险概念及其一般影响因素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形成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产负债业务期限错配,使用短期甚至是超短期的负债支持中长期资产投资,不断需要拆借资金偿还上一笔到期资金,当不能及时以合理成本获取充足资金时即产生流动性风险;二是投资亏损、贷款发生不良等导致资产回收性下降,无法及时收回投资款项偿还负债;三是投资亏损或不良贷款等负面消息引发存款人挤兑,投资失败还导致银行信用评级下降及批发性融资能力下降(如融资规模下降、期限缩短、融资成本上升等),引发流动性危机。

二、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流动性风险形势较严峻

近两年,为了逃避监管部门对信贷规模的控制,同时降低风险资产占用,银行大力创新业务和产品,资金流转和交易结构日趋复杂,流动性风险监测难度加大,随着经济环境面临结构调整、居民投资渠道多元化,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较严峻的形势。

(一)业务和产品创新使流动性风险监测难度加大

银信理财合作业务。2008年起,商业银行逐步将发售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向信托计划,资金最终通过信托计划投向银行信贷客户,该类产品主要包括信托贷款、信托融资等。由于银行期望获得最大的利差收益,通常循环滚动发售3-6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募集低成本资金,投向1年期以上高收益的中长期项目,个别银行期限错配较大、而投向长期项目占比较高且属于国家宏观调控限制类行业,潜在资金到期不能正常回收的可能。

同业业务产品创新。一是同业代付和同业偿付业务。同业代付是指信用证业务项下,一家银行以自身名义委托他行向自己客户提供融资资金,由其在还款日偿还他行代付款项本息;同业偿付为同业代付的一种变体,在假远期信用证下,偿付行付款后,原委托行向偿付行承诺到期兑付信用证款项,两家银行的关系变为承兑关系,而不是委托代理关系。该类业务造成银行未来现金流支出增加、资金压力增大。

二是各类收益权(受益权)买入返售。2011年以来,商业银行为规避银监会对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纳入表内核算、计提风险资产等规定,通过买入返售其他银行持有的信托计划、券商资产管理计划收益权的方式创新交易模式,将资金付给上述银行,资金最终由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委托银行向信贷客户发放贷款。支持上述买入返售行为的资金主要来自同业存款等批发性融资,个别银行过度依赖同业批发性融资,而融入资金期限短且到期期限集中,资金到期时需要继续拆借资金弥补缺口,出现了季末市场资金紧张时一度拆借不到资金兑付同业负债的流动性风险事件,造成当期市场利率急速走高和“钱荒”事件。

三是远期受益权投资延期付款业务。2013年逐步演化出远期受益权投资延期付款业务(T+D业务),由商业银行买断其它同业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受益权,承担不可撤销的向对方金融机构延期支付转让价款的义务和责任,该业务需要银行根据业务规模和付款义务履行期限提前安排好资金头寸。

表外业务。2010年以来,商业银行通过将理财资金、表内同业资金对接委托贷款业务的方式实现向本行信贷客户放款的目的,2012年、2013年针对理财合作业务、同业业务潜在风险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规范业务发展的规定,银行监管套利空间受到限制,部分银行与金融同业合作将委托贷款、财务顾问、票据托管和贷款承诺等业务进行对接继续创新表外产品,使得表外业务规模持续扩张,银行或有负债增加,或有现金流对流动性风险的潜在影响日益加大。

(二)当前经济形势对银行表内外资产质量形成压力

由于原有粗放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经济面临去产能化的结构调整,其中钢铁、水泥、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行业面临压缩,盈利能力不乐观,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77期2014年第4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 导致银行表内外资产质量压力较大。虽然银行已经将上述行业逐步纳入表内授信限制或退出类范围,不排除一部分企业通过银信合作、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委托贷款等方式间接获得银行融资,由于银行刚性兑付和托底思维存在,如不能按期回收资金可能导致银行流动性的恶化。

(三)居民投资渠道多元化,储蓄存款稳定性下降

由于理财、信托、互联网金融、民间投融资的发展,居民投资渠道呈现多元化,部分银行由于产品和服务不够丰富,储户资金未能通过投资理财、消费结算等产品在该银行体内循环沉淀,存款稳定性不足。大部分银行通过在季末、年末发售高收益理财产品方式吸收或稳定存款资金,有的依靠持续不断发售高收益理财产品稳定存款,资金成本不断走高,这也表明该银行吸收资金能力较差、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较大。

三、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流动性风险监测计量欠缺

一是流动性风险日常监测不够及时。部分银行由于数据积累和模型搭建欠缺以及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功能不完善,不能每日计算各个设定时间段的现金流入、流出及缺口,日常流动性风险的计量和监测主要依靠手工完成,不能保证流动性风险指标监测频度、监测及时性以及满足日间流动性风险监测管理的需要,降低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二是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不够丰富。日常管理主要是通过定期计算监管指标完成,由于指标不够丰富不能很好地为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三是历史数据积累分析不够理想。部分商业银行未实现历史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导致现金流计量未能包括表外业务和或有业务数据,流动性风险计量口径不够准确。

(二)对新业务流动性风险识别管理不到位

近几年,由于商业银行产品和业务不断创新,应及时根据业务发展变化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但由于内部重视程度不足、新产品研发对流动性风险评估考虑不全、产品研发流程简化等原因,有的银行不能及时分析新产品、新业务中的流动性风险并采取管理措施。

(三)压力测试结果不能有效运用于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按照银监会要求按季度开展压力测试,测试情景主要包括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大幅下降、批发和零售存款大量流失、批发和零售融资的可获得性下降、融资期限缩短和融资成本提高等,但往往不能结合历史情景、本行业务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压力测试情景,并将压力测试结果作为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的参考依据,未能将压力测试结果有效运用于流动性风险管理。

四、关于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建议

提升产品和服务核心竞争力,实现存款稳定持续增加。

防范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根本措施在于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实现客户资金在银行体内流动,使银行持续获得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对此,银行应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夯实客户基础,强化资产质量管理,实现资金来源和运用的良性循环,为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信息系统和考核机制。

一是完善流动性风险治理结构。董事会作为流动性风险管理责任最终承担者,应加强对经营管理层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督,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促进经营管理层有效履职。二是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完善流动性风险考核机制。银行应将流动性风险因素纳入内部资金定价以及考核制度中,核减考核利润或增加流动性风险成本,有效引导稳健经营。

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和实践。针对新业务、新产品,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应及时了解业务操作模式、对流动性风险的潜在影响,加强对表外、或有业务的研究分析,根据违约率测算现金流,同时回顾历史危机情景下资产负债业务变化,结合现有业务状况合理开展压力测试,根据压力测试结果调整完善现有管理政策和措施,提升管理有效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动性风险管理资金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