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圆装袖肩部造型结构设计

2015-03-10赵蒙蒙王丽霞

纺织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样衣美观手臂

赵蒙蒙,王丽霞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2.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在服装造型学中经过肩峰点、前腋点、后腋点和腋窝的圆顺曲线称为臂根线。这条线将躯干和上肢分开来,对应到服装中即袖窿弧线[1]。衣身的袖窿弧线并不一定和人体的臂根线完全重合,根据流行趋势以及款式设计的要求,袖窿弧线往往靠近或远离人体臂根线,形成不同造型风格的衣袖。衣袖肩端点的位置决定着衣身袖窿的位置及形态,决定着袖型是正常的圆装袖还是入肩式、落肩式的圆装袖,决定着袖侧的角度。

对于正常圆装袖,于晓坤等[2]利用三维人体扫描数据,结合MatLab函数构造,得到了袖窿曲线模拟的基本数据,并建立了袖窿虚拟形态模型。戴玮等[3]基于已建立的衣袖结构模型和几何参数运算公式,对影响衣袖外观效果的重要参数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石春乐等[4]采用立体裁剪方法,研究利用角度进行圆装袖结构设计。国外学者大都在面料性能对衣袖等服装款式造型的影响上进行了研究[5-7]。总结发现,很少有研究将肩端点位置变化作为圆装袖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本文研究认为进行圆装袖的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肩端点、袖山高等结构因素,按照款式要求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

对于同一个袖窿而言,衣袖的袖山越低,袖肥越大,手臂的活动角度越大,形成易于活动的舒适袖型;相反,袖山越高,袖肥越小,形成合体且造型优美的袖型,故静态造型美观度与动态穿着舒适度成为评价服装结构设计的重要参数[8]。本文通过样衣实验研究圆装袖肩点位置以及袖山高等因素对圆装袖静态美观性、动态舒适性的影响,以期为衣袖结构设计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1 实验设计

1.1 研究方法

先制作肩端点、袖山高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圆装袖实验样衣;然后,通过样衣静态人台试穿实验、动态人体试穿实验分别对样衣的静态美观性、动态舒适性进行评价,并测量样衣的手臂活动角度;通过样衣实验采集实验数据,利用数学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建立肩端点、袖山高与圆装袖静态美观性、动态舒适性以及手臂活动角度之间的预测方程。利用该方程,预测圆装袖能够达到的静态美观度、动态舒适度。

1.2 实验样衣款式规格设计

图1示出样衣款式风格。衣身为合体型,两片袖,无领结构。成衣的尺寸规格如表1所示。实验样衣均采用白棉布制作。

图1 实验样衣款式图Fig.1 Basic style of experimental clothes.(a)Front;(b)Back

表1 实验样衣尺寸规格Tab.1 Sizes of clothing samples cm

样衣肩端点位置采用入肩式,其变化设计为从人体肩端点向侧颈点靠近0~3 cm范围内变化。将3 cm分成0、-1、-2、-3这4档,分别用 A、B、C、D表示,代表肩端点向侧颈点分别靠近0、1、2、3 cm。袖山高的设计在15~17 cm范围内变化,将袖山高分成3档,用15、16、17表示,分别代表袖山高15、16、17 cm变化。经过组合得到12件实验样衣。

1.3 样衣动静态试穿实验

本文实验包括3部分:

1)样衣静态美观性评价实验。将实验样衣穿在标准人台上,邀请5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对样衣的袖山、袖窿、腋下、袖身、前胸、后背造型分别进行美观度评价。

2)样衣动态舒适性评价实验。选取6位接近标准体型160/84A的女性试穿所有样衣(受试者的身体测量尺寸见表2)。设计手臂45°前举、45°侧举、双手叉腰、双手抱胸几个动作,受试者根据试穿效果对样衣袖肥、腋下、前胸、后背的舒适度进行评价。受试者内穿一件吊带衫,在室温为20℃、相对湿度为65%的安静室内进行试穿评价实验。

表2 受试者身体测量指标Tab.2 Body sizes of subjects

3)样衣手臂活动角度测量实验。选取其中的一位女性试穿所有的样衣,量取样衣的手臂侧举舒适角度、手臂前举最大角度。每件样衣测量3次,结果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

样衣静态美观性和动态舒适性评价均采用5级评价标尺[9-10],如图 2 所示。

图2 主观评价标尺Fig.2 Subjective rating scale

测量时,让受试者静立,沿衣身下摆边缘在其裤子上贴白色胶带。让受试者从侧面缓缓举起一只手臂,以白色胶带为参照,当衣身下摆保持平衡,且衣袖即将出现皱褶时拍摄照片,在照片中量取此时手臂侧举的角度,即为侧举舒适角度,如图3(a)所示;同理,让受试者静立,让其从前面缓缓举起一只手臂,以白色胶带为参照,当手臂上抬至衣身下摆即将变形,且手臂受衣袖牵扯不能再举时拍摄照片,在照片中量取此时手臂前举的角度,即为手臂前举最大角度,如图3(b)所示。

图3 样衣手臂活动角度测量实验Fig.3 Arm movement angle measurements.(a)Side comfort angle;(b)Front maximal angle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样衣试穿实验以及衣袖角度测量实验采集数据,利用SPSS16.0数学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11],研究圆装袖动静态穿着特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变化规律。

在样衣评价实验中设计了比较多的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若保留所有的指标,则可能引起多重贡献,不利于反映样衣的真实情况,故使用SPSS聚类分析筛选样衣评价指标。经过筛选,得到11项动静态评价指标。其中4项静态评价指标:袖山造型、腋下造型、前胸造型、后背造型,7项动态指标:前举45°袖肥、侧举 45°袖肥、侧举 45°腋下、叉腰前胸、抱胸后背、侧举舒适角度、前举最大角度。

将筛选的11项指标进行SPSS主成分分析。表3示出主成分分析的方差解释表。表中的第1列为筛选的11个因子变量;第2列为各个指标变量的特征值,一般特征值在1以上就是重要因子;第3列是各变量的因子贡献率;第4列是累积因子贡献率。可看出,前3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在1以上,且它们的累积因子贡献率为86.6%,能包含11项指标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利用3个因子综合反映样衣的动静态穿着特性。

表4示出11项指标的因子旋转矩阵。可看出:第1因子中动态舒适性指标系数较大,故第1项因子为动态舒适因子Fs;第2因子中静态美观性指标系数较大,故第2因子为静态美观因子Fm;第3项因子中手臂活动角度指标系数较大,故第3因子为角度因子Fj。

表3 主成分分析的方差解释Tab.3 Component matrix analysis

表4 因子旋转矩阵Tab.4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根据表4,每个因子可表示为

式中,x1、x2、x3、x4、x5、x6、x7、x8、x9、x10、x11分别代表前举45°袖肥、侧举 45°袖肥、侧举 45°腋下、叉腰前胸、抱胸后背、侧举舒适角度、前举最大角度、袖山造型、腋下造型、前胸造型、后背造型共11项指标。

从上述3个因子表达式可看出每个因子与11项指标之间的关系。表达式中每个指标前的系数越大,因子与该指标的相关性越大。对于动态舒适因子,侧举45°袖肥对样衣动态舒适性的影响最大;对于美观因子,腋下造型对样衣静态美观性的影响最大;对于角度因子,侧举舒适角度对样衣手臂活动角度的影响较大。

将相应的指标数值带入上述因子公式计算后,得到各样衣动静态因子得分,如表5所示。可发现,动态因子得分排名高的样衣静态因子得分较低,反之亦然。说明动态舒适性好的样衣静态美观性差,静态美观性好的样衣动态舒适性差,进一步证实衣袖动态舒适性和静态美观性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看出样衣16A,即衣身肩点位置在人体肩端点,袖山高为16 cm的样衣无论是美观因子还是舒适因子的得分都比较高。

表5 样衣动静态因子得分Fig.5 Rating scores of dynamic comfort and static aesthetics of clothing samples

采用回归分析,将肩端点、袖山高与样衣静态美观性、动态舒适性以及手臂活动角度之间不确定、不规则的数量关系一般化、规范化,从而可根据肩端点、袖山高的变化,预测入肩圆装袖样衣可能达到的静态美观度、动态舒适度以及手臂活动角度。

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6所示。可看出,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820、显著性概率p均为0.00<0.005,表明回归方程有效。

表6 回归分析结果Tab.6 Regression models

3 结论

本文通过样衣实验以及数据分析研究了肩部造型要素对圆装袖结构设计的影响,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采用主成分分析得到了综合反映样衣穿着特性的3个因子,即静态美观因子、动态舒适因子、角度因子。对于美观因子,腋下造型对静态美观性的影响最大;对于动态舒适因子,侧举45°袖肥对动态舒适性的影响最大。静态美观因子得分高的样衣动态舒适因子得分低,反之亦然。

2)采用回归分析建立了圆装袖样衣静态美观性、动态舒适性以及手臂前举最大角度的预测方程。每个方程的显著性概率p均为0.00,相关性系数R均大于0.820,预测方程有效。

[1]三吉满智子.服装造型学理论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230-240.MACHIKO Miyoshi.Clothing Styling Theory[M].Beijing:Chinese Textile& Apparel Press,2006:230-240.

[2]于晓坤,尹平玉,何海洋.女装圆装袖袖窿三维形态虚拟模型的建立[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731-735.YU Xiaokun,YIN Pingyu,HE Haiyang.Establishment of virtual three-dimensional armhole model for women's basic suit-dress sleeve [J].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1,37:731-735.

[3]戴玮,张祖芳.衣袖结构数学模型几何参数分析[J].纺织学报,2002,23(4):286-287.DAI Wei, ZHANG Zufang. Analysis of geometric parameters in mathematic model for sleeve flat pattern[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02,23(4):286-287.

[4]石春乐,刘冠彬,张文斌,等.角度化衣袖结构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J].化纤与纺织技术,2005,4:46-51.SHI Chunle,LIU Guanbin,ZHANG Wenbin,et al.The theoret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using angle in sleeve structure design[J].Chemical Fiber and Textile Technology,2005,4:46 -51.

[5]GERSAK J.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for qualitative prediction of garments appearance qualit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14:169 -180.

[6]BIGLIA U,ROCZNIOK A F,FASSINA C,et al.The prediction of garment appearance from measured fabric proper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0,2:48-55.

[7]SHISHOO R L.Relation between fabr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garment design and tailor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0,2:40 -47.

[8]周丽华.平衡于人体动静态的上装结构配伍技术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5:26-46.ZHOU Lihua.Technical Study of garment structure matching balanced on human body's dynamic&static state[D].Shanghai:Donghua University,2005:26-46.

[9]CHEN C M.Fit evaluation within the made-to-measure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19:131 -144.

[10]KIT L Y,CHENG K P S,YAN L H.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men's shirting fabric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5,7:17-29.

[11]张莉,刘国联.服装市场调研分析: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42-76.ZHANG Li,LIU Guolian.Clothing Marketing Research Analysis:Application of SPSS[M].Beijing:China Textile& Apparel Press,2003:42-76.

猜你喜欢

样衣美观手臂
儿童夜光安全服装的可视性能分析
丙烯酸树脂基人造花岗石美观性提高的方法
汽车轮胎与翼子板视觉美观性分析
手臂上的抓痕
电磁屏蔽服装的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生作品赏析2
皮肤风衣的功能性结构设计方案及主观评价
章鱼长长的手臂是用来做什么的
抱手臂的娃娃
微创拔牙结合牙龈成形术在义齿美观修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