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命名理据反思天水城区街巷名称
2015-03-10张惠强
张惠强
(天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 天水741001)
从命名理据反思天水城区街巷名称
张惠强
(天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 天水741001)
天水城区街巷命名的理据,或源于现代社会政治,或源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或源于地域文化及人文景观,或源于地理位置及自然景观,或源于民族传统社会文化心理,是史上到近现代社会、自然、人文信息在语言中的映射和沉淀。天水街巷名称命名的缺失在于地名文化精神内核层面深内涵、高品位特质的缺乏,这与天水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极不相符。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天水街巷名称要有突破,应该融汇天水元素于其中,突出地域特色,反映地域历史文化,使街巷名称作为文化的载体,成为天水对外宣传的魅力名片。
天水;街巷名称;命名理据;反思
地名作为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不仅是标记地点的语言符号,而且,由于其形成过程中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本质上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镜像和载体,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里面”[1]。
地名的命名总是有一定的依据,或反映自然特征,或反映社会历史背景,这种命名从历史的发展看,经历了从当地少数人使用到逐渐为众人所知,直至被社会大众广泛使用的过程[2]。本文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城区主要街巷名称为考察对象,对天水街巷名称的命名理据予以探讨和反思。
一、理据一:现代社会政治
在天水城区,因社会政治文化命名街巷名称的现象非常突出。天水道路命名大多数呈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时代特征明显。市区主要道路如民主东(西)路、建设路、解放路、合作北(中、南)路、大众北(中、南)路、青年北(南)路、中华西(东)路、新华路、自由路、工农路、建新路等自不待说,一些传统的历史街区,其巷道名称也是因此更名,如光明巷、进步巷、自治巷、务农巷、胜利巷、奋斗巷、重新街等。地名与社会政治文化密切关联,反映了命名时的社会政治观念和政治形态。新中国成立,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政治变化,随着旧时代的逝去,新社会的建立与发展,反映新政权特质的新地名大批出现,这类地名充分反映了那时人们热衷于革命与建设,追求进步的政治心态。
地名作为人们赋予各种地理实体的指称,其涵义一方面是作为语言符号标志而具有的地域指称义;另一方面是地域的特征义,在中国文化里人们更为重视地名的地域特征内涵。“人们给一个地域取名,并不是任意拼凑、毫无疑义联系的。恰恰相反,人们为一个地域取名是经过一番观察、思考、讨论而决定的。不同地名,均反映不同地域的特征义,或寄寓人们对地域的吉祥期待,或寄寓人们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纪念,不一而足”[3]。那些与古老、独特、灿烂的地域性历史、文化、景观、建筑等紧密联系的地名,往往会成为光芒四射的亮点。所以,地名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的标识符号,也不再是没有精神内涵的文字空壳,好的地名应该是基于其指称功能之上的一个地方的文化标识,体现着一个地方的精神内涵,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此来看天水街巷这类命名,也实现了地名指称这一基本功能,同时也反映了一种社会文化,但这种地名的地域特征内涵看似高大上,实际上内里没有天水文化元素的支撑,显得空泛、干瘪,根本看不出地域文化特色,更不要说彰显天水悠远的历史与文化了,而且这类命名太过大众化,类似“民主”“解放”“建设”“自由”“合作”“青年”之类的地名,在全国其他地方都似曾相识,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在人们重新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与后劲有着决定性作用的今天,天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名理应成为对外宣传天水地域文化的载体,天水街巷名称就应该是对外介绍天水文化的名片。
基于此,2010年12月天水市曾有过部分历史街巷重新命名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凸显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积淀和意蕴,彰显天水地域文化,并且拟出了更名方案来征求市民意见,具体涉及主城区17条街巷,主要是政治色彩浓厚的街巷名称,如下表:
2010年天水市秦州城区部分街巷更名简表
此次更名方案所拟新名称大多有可商榷之处,但更名行动本身就已能看出地方政府对地名文化软实力作用的重新认识及在地方文化发展战略上的作所作为,街巷新名称努力凸显天水地方文化特色,如伏羲东路、昊泰西街凸显天水羲皇故里的地域文化元素和天水以伏羲为代表的华夏始祖文化;东城南(中、北)路、大城南(北)路、中城南(中、北)路、北城根东(西)路、南城根东(西)路(原南城跟和南明路)、西城南(中、北)路(原双桥南路、中路、北路)体现了历史上秦州古城“五城相连、轴线贯穿”的五城联珠的格局特色;织锦巷因苏若兰织锦回文诗《璇玑图》得名,交织着离合悲欢曲折的凄婉爱情;官泉东(西)路则是古城内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老地名的再现。
二、理据二:所在地企业及社会教育、公益部门
上世纪初,纺织、面粉、火柴等传统近代工业在天水开始萌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一批国有现代企业相继搬迁到天水,天水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由于工人阶级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工业企业在天水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些内迁企业在所处区域地位显著,成为了认知语言学上所谓凸显的典型事件,当时天水道路命名顺势利用了这些凸显的典型信息,形成了诸多道路以“三线”企业命名的状况,如长仪路之于长城仪表厂,精表路之于天水精表厂,岷山路之于天水岷山机械厂命名,红山路之于天水红山试验机厂,春风路之于甘肃春风绒线厂,永庆路之于天水永红厂和天水庆华厂,天庆路之于天庆房产公司等。受此影响,一些影响较大的教育和社会公益部门也成为了所在区域的典型事件,道路也以其凸显的典型信息命名,如师院路之于天水教育层次最高的天水师范学院,陵园路之于和天水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南山公墓。
这类街巷名称也仅是突出了地名指称义,没有文化精神层面的深内涵、高品位,同时又缺乏历史久远度。这些老三线企业在天水虽规模宏大,但放眼全国只能是中小企业,其影响力并不可观。2010年天水部分街巷更名方案里涉及到的这类道路有两条:岷山路,拟更名为昊泰东街;精表路,拟更名为天靖路。“昊泰”体现了地方政府凸显羲皇故里元素和伏羲文化宏图,又承载着百姓对平安祥和的期盼。天靖路命名因其位于天靖山脚下的地理位置特征,天靖山可谓天水老城祖山,当地人对之感情深厚,另天靖山麓有建于元代的中国著名道教宫观之一——玉泉观,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和赵孟所书草书诗碑,以天靖命名道路,突出了地域文化 ,体现了地域地理特征。
三、理据三:地域文化及人文景观
在古史传说中,天水是伏羲、女娲的诞生地,素有“羲里娲乡”之称。与这些人文初祖相联系的各种发明创造和文化活动,曲折反映着中华民族文化创造的最初面貌。天水有全国规模最大始建于明代的祭祀伏羲的圣地——天水伏羲庙,当地人又称“人宗庙”,祭祀活动代代薪火相传。道路以伏羲、女娲命名便是人们对人文始祖笃厚感情的映射,天水最宽阔、最长的道路就被命名为羲皇大道,在伏羲庙周围,分别有伏羲路、女娲路、伏羲步行街,体现天水伏羲文化的底蕴。另外,据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而生庖羲于成纪”的说法,天水又古称“成纪”,故城北主干道命名为成纪大道。
“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形成天水湖(瀛池)的美丽传说,所以传说的天水湖(民间也称“天水井”)附近的主要道路命名为瀛池路。天水距今有近两千七百年建城史,早在北魏时期,就已形成五城相衔的格局,至解放初基本完整保存。西汉末年,天水成纪人隗嚣割据天水反对王莽政权。这些历史信息在道路名称里烙下了深刻的古城及其附属建筑的印记,如南城根、官墙里、皇城路、后寨等。
辛亥革命在甘肃最壮丽的一幕——秦州起义,就呈现在天水,这也是辛亥革命最后一次起义。起义领导人黄钺率军攻入秦州道署,与当地士绅近百人,宣布成立甘肃省临时军政府,之后中国全面实现了共和。泰山庙作为秦州起义的军事指挥部而载入史册,泰山路名称其实是这段辉煌历史的映射;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天水也有了共和巷的名称;大同路体现着秦州百姓对中山先生孜孜以求的大同理想的缅怀。
三新巷,原名石头巷,抗战时上海民族工业荣氏企业屡遭日寇轰炸,迁往内地,荣毅仁父亲将一部分面粉厂迁秦州,在石头巷设办事处,后街巷以荣氏茂新、福新、申新三大企业更名为三新巷,这其中寄托着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苦难历程。
历史上天水才俊辈出,仁人志士为国家为乡土贡献卓著。为表示对他们的缅怀之情,天水曾以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为道路命名,如育生巷之于兴办教育、哺育桑梓的张公育生,飞将巷之于开疆拓土、进击匈奴的名将李广,士言巷之于陇上文宗任士言,忠武巷之于民国将领周务学“忠武军”。
上述地名凸显着天水因素,流淌着天水丰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也突出了天水的地域文化特色,应该说这类街巷名称是天水地名中的亮点,是天水地名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地方,也是将来天水街巷命名的主要方向。
四、理据四:地理位置特征及自然景观
地名作为一种信息载体,指称是其基本功能,地理实体的区域性分布也使地名具有很强的指示性。在天水主城区,靠近这些地理实体的街道往往以其直接命名,如罗玉路源自城北罗峪河,因命名过程中趋雅心理改“峪”为“玉”,一字之差,美感顿生;枣园路因枣园庄命名,赤峪路因山土赤红而得名,且沿途有秦州十景之一“赤峪丹灶”,峰峦重叠,红如丹砂,千奇百态,绮丽壮观。此类地名有时还会以地理实体名与方位名词组合,方位指示性更强,如城区主要道路河北(南)路就因处于河南北两岸而得名;吕二北路也因地处吕二沟北段得名。
总体来看,在天水街道名称中,这类名称数量少,从地名的基本义方面来说,突出了地名指称义和所在地方的地理位置特征。
五、理据五:民族传统社会文化心理
地名不但反映着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也反映着全民族共有的传统文化心理。在中国古代,维系社会稳定主要依靠封建宗法社会政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与伦理道德精神,尤其以儒家伦理道德精神,更为人们所重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文化心理,这种民族心理也映射在了天水街巷名称上,如尚义巷、忠武巷、古风巷、忠义巷、、惠民巷等,这些街巷都属传统的历史街区,风雨飘摇数百年甚至千年,朴素典雅,古风犹存。
在传统儒学文化里,“和”被冠以“中庸”之名而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最高准则,其价值终端为与己和乐、与人和处、与社会和融、与天地和德。这种“和”的传统道德观念同样也映射在了一些传统古巷的名称上,如中和巷、人和里、亲睦里等。从这些街巷名称上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天水古城厚重的传统文化氛围。
六、结语
天水城区街巷命名的理据,或源于现代社会政治,或源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或源于地域文化及人文景观,或源于地理位置及自然景观,或源于民族传统社会文化心理,是从历史到近现代社会、自然、人文信息在语言中的映射和沉淀,反映着天水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演变。
考察天水街巷命名理据,受现代社会政治影响的印记极为明显,街巷名称在文化特征义方面突出了整个时代普遍的革命、进步、鼎新的政治心态,这与当时全国获得解放的社会政治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命名使天水在地名的文化特征义上牺牲了地域文化元素,使在地名文化的精神内核层面缺失能够体现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深内涵、高品位的特质而显得空泛、普通,没有实质内涵。
在人们重新认识到了文化软实力的巨大作用的今天,文化决定着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潜力与后劲。古城天水文化资源丰富、厚重,在甘肃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进程中可以大有作为。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彰显天水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其中街巷名称就是很好的载体,也是天水对外宣传的魅力名片,所以,天水街巷名称在这方面理应有所突破,天水街巷名称应该融汇天水元素于其中,突出地域特色,尊重地域历史,反映地域文化,体现地域经济与地理特征。2010年的天水部分街巷更名行动本身就反映出地方政府在地方文化发展战略上的积极努力和探索,需要坚持的是在周密调查、规划的基础上突显新名称深内涵、高品位的文化特质。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94.
[2]赵磊,张志军.从语言的理据性看中俄水域地名文化[J].科研之路,2010(3):122.
[3]郭锦桴.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
[责任编辑 张泽宁]
K290
A
1008-4630(2015)01-0056-04
2014-12-05
张惠强(1971-),甘肃天水人,讲师,主要从事地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