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浙江私人藏书研究
2015-03-10田明伟
田明伟
(温州大学图书馆,浙江 温州 325035)
1 民国时期浙江私人藏书概况
民国时期浙江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私人藏书出现了短暂的辉煌。杭州、嘉兴、宁波、湖州等地涌现出大批藏书家。据范凤书统计,民国时期全国收藏万册以上藏书家有187家,其中有据可查的浙江籍和出生在浙江的藏书家就有54家,占总数的28.9%,排名第一位。王松泉《民国杭州藏书家》记载仅杭州一地私人藏书家就有80家之多。民国时期浙江私人藏书家主张藏书开放、积极利用藏书为民众服务的观念和实践,为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的诞生、发展做出了可贵贡献。
2 民国时期浙江私人藏书特点
清朝倾覆,民国肇兴。在传统社会风气向近代转型进程中,浙江省处于社会变革的风口浪尖,受社会风气影响,浙江私人藏书家藏书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特点。
2.1 与同时期其他省份相比,浙江藏书家多出身于学者和富商
从藏书者身份来看,在传统封建士大夫藏书基础上,民国时期又新增了金融家、银行家、实业家等近代社会出现的新兴阶层。浙江藏书家多为学者和富商。据范凤书《民国时期收藏万册以上藏书家简表》统计,浙江54家藏书家中学者19人,占总数的35.2%;富商6人,占总数的11.1%;银行家4人,占总数的7.4%(见表1)。另据苏精《近代藏书三十家》所记述的9位浙江藏书家也多为富商、学者。从社会文化传统来看,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因势利导、敬业治水的大禹,到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勾践;从保境安民、纳土归宋的钱氏,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胡则;从精忠报国、清白一生的岳飞、于谦,到刚正不阿、以身殉国的方孝孺、张苍水;从博学多识、精研深究的沈括,到科学救国、求是一生的竺可桢;从提倡经世致用的陈亮、叶适,到工商皆本的黄宗羲;从提倡批判、自觉的王充、王阳明,到开明、开放的龚自珍、蔡元培等,都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进入民国以来其势不减。出现了著名学者罗振玉①、张寿镛②、鲁迅③、郑振铎④等,由于治学的需要,他们又成为民国著名的藏书家。从近代社会经济转型角度来看,浙江历来经济发达,尤其清中叶以后丝绸、茶叶业等产业经济发达,多巨贾富商。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特别是看到西方列强近代工业化背景下的坚船利炮,仁人志士萌发了一股实业救国的思潮。在清政府“富国强兵”号召下,出现一批以经营轻工业为主的富商和实业家,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有收集善本古籍的经济实力。因此“向来聚于所好的文人藏书,转变成书聚于有力的富人藏书”,如富商王体仁⑤、叶景葵⑥、张钧衡⑦、蒋汝藻⑧、刘承干⑨等同时也是民国间著名的藏书大家。
表1 民国时期藏书万册以上浙江藏书家身份统计
2.2 民国时期浙江藏书家藏书聚书快,散书亦快
从时间上看,这一时期的浙江私人藏书,聚书快,散书也快,有的甚至昙花一现。
上文从近代社会经济转型角度分析了民国时期浙江出现许多经营近代实业的富商。优越的经济条件,使他们得以广泛收购、收藏图书,其中不乏像刘承干这样的富家公子,一掷千金,建起有中国藏书博物馆之称的“嘉业堂”。同时浙江历来为文人渊薮,有藏书的社会文化传统,如南宋尤袤的“遂初堂”,明代范钦的“天一阁”等著名藏书楼,进入民国后,浙江仍然是藏书家较多的省份之一。加上杭州又是清末民国以来中国旧书业最发达之地,书肆林立,时有佳书可致,得以尽情购藏。民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出版印刷术的改进和新思潮的广泛传播,新式书籍制度和印书局出现⑩,及至20世纪20年代,新式书籍制度逐步取代传统线装形式而居于主导地位,使得书籍印刷、流通更为通畅。所有这些传统和现代的因素,使得民国时期浙江藏书家能够迅速地聚集书籍和报刊。
民国时期浙江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内忧外患,动乱不堪。伴随西学东渐而来的中国近代实业,也终因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多数宣告破产。一些富商出身的藏书家不得不散书以谋生。还有一些人因为日本入侵浙江,担心藏书毁于兵祸,出于对古籍的保护,或捐或卖,散出藏书⑪。而多数藏书家的藏书则毁于日军侵华的战火之中。正是由于近代浙江社会历史状况造成本来可以形成蔚为大观的私人藏书事业迅速崩溃没落。
表2 民国时期私家藏书战乱损毁情况
2.3 从藏书用途来看,民国时期浙江藏书家藏书更追求实用
自古藏书家藏书多“尚古”,追求对经、史、子、集每一类兼收并蓄,且注重善本罕籍。进入民国,浙江藏书家多为学者,藏书大多数都是依所学或所好而各有收藏重点,且务求实用,因此古今中外兼收并蓄。例如,马浮⑫、王国维⑬、裘吉生⑭、余重耀⑮、周越然⑯等藏书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国知识分子性急与叛逆的社会文化心态。
2.4 从藏书归宿看,民国时期浙江藏书家藏书大都流入公共图书馆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近代以来较早接触西方民主科学思想。自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强调“启迪民智”,主张广泛建立藏书楼。进入民国后,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促使公共图书馆像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建立起来。在这种社会变革形势感召下,具有开明思想的藏书家,有的自行创办图书馆,将私藏对众开放,更多的则纷纷将自家的藏书捐赠或寄存公共图书馆或学校图书馆,实际上已开始了将私藏化为公藏的运动。
表3 民国时期浙江私家藏书捐公情况
3 民国时期浙江私人藏书贡献
陈登原在其所著《古今典籍聚散考》中《藏书家之功罪》一章中说:“居尝谓保存古籍,端赖藏家。然摧残古籍,藏家亦有罪焉。”历代藏书家费毕生之精力藏书,往往由于其所意料不及之外因,毁于一旦。关于藏书被毁,隋人牛弘曾有藏书“五厄”之说,唐人封演亦曾对此作过一些分析,他们得出的原因如秦始皇之焚书、封建社会改朝换代时之兵火等属政治方面的居多。至于民国时期私家藏书除上述原因外,兵祸、火灾、水灾、后代子孙不能守先人之业也常常是藏书散失的原因。但这些都不是藏书家的初衷,他们对于国家、民族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是功大于过的。
3.1 保存和传播中国古代文献,功不可没
历代藏书家为了收藏古籍,有的节衣缩食,倾囊以购;有的穷年累月,历尽艰险,四处搜书;有的每得罕见珍本,白发孤灯,握管抄眷。他们这种爱书如命、保护中华古籍文献的艰苦卓绝精神,是十分值得钦佩的。我们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古籍得以保存下来,得益于历代藏书家的功绩。民国时期浙江著名藏书家罗振玉⑰、丁丙、钱恂、张宗祥、陈训慈⑱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3.2 古籍文献遭受兵火时,挺身而出抢救护藏、补抄残篇
浙江藏书家热爱中华文献典籍,为保护文献得以永世流传,平时节衣缩食千方百计加以罗致收藏。而藏书受到兵灾毁坏时,则不顾身家性命,挺身而出,全力护持,其精神感人。如抗日战争时期,张寿镛、郑振铎冒险抢救沦陷区古籍,使大批中华文献不致落入侵华日军和流向域外。其影响不仅是浙江一地,更关乎整个国家民族,并直接影响整个世界文化史和文明史。
3.3 担负起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
民国时期浙江私人藏书楼多是“开放式”的,它们均有优秀的传统:不将藏书束之高阁,而是尽可能让藏书发挥作用。或是刊刻行世,如吴兴藏书家刘承干花费大量资财刊刻古籍和清代禁书,不以营利为目的,将所印精本古籍大多分送国内外学者。或是以“私书”为“公书”,慨然出借,甚至开馆听凭读者阅览,予以方便。这类“开放式”的藏书楼,实际上成为了培养人才的一只“大摇篮”。或是直接培养人才,即将私书公开,任人借阅。如清末绍兴人徐树兰创办供公众阅览的古越藏书楼,蔡元培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十五年(1889)在此读书、校书。民国早年,海宁籍藏书家陈乃乾、陈立炎等在上海创办“古书流通处”。或者虽不是直接由浙江藏书楼培养,但究根寻源最终是靠浙江藏书楼的藏书而成才的,如我国著名学者蔡尚思先生,青年时期在南京读原杭州著名藏书家丁丙的八千楼部分藏书,学问日益增进,成为我国思想史领域内的著名专家。浙江藏书家的藏书直接或间接地哺育和培养了不少海内外的学者、专家。饮水思源,他们的功绩将牢记于人们的心中。
注释:
① 罗振玉,30多年搜罗,粗计约10万册。罗一生从事古文献,包括甲骨、简牍、佚书、古器物、印玺以及中外典籍的搜罗、整理和研究。共校订刊布各种书籍凡400余种,自著书凡30余种。对中国的文化学术,特别是甲骨学、敦煌学、金石学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 张寿镛从1920年开始搜购,到1939年近20年间共积藏11间书室,16万卷。张氏藏书以明清刊本和抄校本为主,并注重收集宁波地方文献和乡贤遗著,将搜购、传抄、辑佚而得编刻成《四明丛书》8集,计有178种,1172卷。还将藏书编撰成《约园善本藏书志》《癸未检书记》《甲申检书记》。抗日战争期间与张元济、何炳松、叶恭绰、郑振铎等人在敌占区上海冒着生命危险组成“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沦陷区珍贵古籍15000多部。
③ 鲁迅一生积存了丰富藏书,就日记统计,从1912年5月5日起,到1936年10月逝世止,(日记缺1922年一册)23年中共支出购书费10913元(银元),计购进各类图书3977种,14000册左右。加上朋友赠书及早年所购,总藏当近两万册。
④ 郑振铎逝世后,其夫人高君箴捐赠北京图书馆藏书17224种,94441册。郑氏藏书以文学为主,据统计小说有682部,戏曲有667部,版画有1020部,弹词、鼓词和宝卷都各有数百部。
⑤ 杭州王体仁创办天津久大精盐公司,成为全国知名盐商,后九峰旧庐藏书达数10万卷,耗资50余万元,为杭州乃至全国一大藏书家。
⑥ 叶景葵历任汉冶萍公司经理、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30年。总藏书2800余部,3万多册。其中有唐写本两种,宋元本9种,稿本、抄本600多种,明刻善本400余种。
⑦ 张钧衡世代经营盐业致富,性嗜藏书,1907年在南浔建成“适园”,其中“六宜阁”是张氏藏书之所。
⑧ 蒋汝藻家世以丝业致富,历任浙江政府盐政局长、浙江铁路公司董事,曾在北平开来运公司,经营古玩字画,倒闭后,在上海经营房地产和航运业。蒋氏从其祖父蒋维基,父蒋锡绅到其子蒋祖诘诗书传家,四代藏书。
⑨ 刘承干祖父刘镛以丝业致富,财雄乡里。刘氏嘉业堂总藏有12450部,20万册,60万卷。
⑩ 民国二年(1913)著名金石画家吴昌硕与叶品三、丁辅之创立西泠印社,民国六(1918)年该社取宋版书字体制成“聚珍仿宋活字”,用以排印书籍,古色古香,可与清代最精之仿宋刊本媲美;民国七年(1918)3月,武林印书局成立。
[1]傅璇宗,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
[2]来新夏.中国图书事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顾志兴.浙江藏书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
[4]苏精.近代藏书三十家[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3.
[5]王松泉.民国杭州藏书家[M].载于“杭州文史资料第25辑”之《杭垣旧事》.杭州:杭州出版社,2001.
[6]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7]浙江省图书馆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图书馆志[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8]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