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3年南京路上永恒的春天

2015-03-10王亚伟张宁峰丁绍学

雷锋 2015年11期
关键词:南京路民兵学雷锋

文|王亚伟 张宁峰 本刊特约记者 丁绍学

33年南京路上永恒的春天

文|王亚伟 张宁峰 本刊特约记者 丁绍学

从1982年3 月20日,陶依嘉和“好八连”官兵一起走上南京路,开展为民服务。从此,33年从未间断。

9月20日凌晨天还没亮,“南京路上好八连”10多名官兵带着工具便匆匆赶往南京路。

6点多,当“好八连”官兵来到南京路第一医药商店门口为民服务点前,秋风中的路灯下,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不远处,当年和“好八连”一起在南京路推出小车为民服务的全国劳动模范陶依嘉也来了。紧接着,更多的民兵和志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家熟练地摆开桌子,布置起服务摊位,等候在旁边的阿伯阿婆们排起长队。

不到7点,又一个“南京路民兵为民服务日”开始了。记者在南京路上看到,当天有132个单位、学校、企业,4000多名志愿者摆出500多个摊位,免费为民服务,这已成为上海最繁华商业街上永恒的春天。

一个约定守了33年

服务点上,“好八连”为民服务班的战士们为群众免费展开补鞋、理发、磨刀、维修等服务,忙得不亦乐乎……

从1982年3月20日,陶依嘉和“好八连”官兵一起走上南京路,开展为民服务。从此,33年从未间断。每个服务日,“好八连”官兵总是如约而至,为过往居民提供理发、磨刀、补鞋、量血压等服务,这已经成为“好八连”与上海人民的一个约定。

家住江苏路的王阿婆是赵占峰的常客,每次为民服务日,她都会起早前来排队。阿婆不是为了省那几元理发的钱,而是来体验这种无私为民的精神,让“好孙子”剪一次头发,能够“精神”一个月。

家住贵州路的邓老伯已有80岁高龄,行动不便,附近的理发店怕耽误生意,不愿意上门为老人理发。赵占峰听说后,拿起工具来到老人家,耐心细致地为老人理了发。

“志愿服务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了一点。”八连指导员闫永祥告诉记者,八连注重传播志愿服务理念,让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行动中来。

上图:军地双方在南京路上举行纪念活动

2014年,雾霾造成“口罩”文化盛行一时,八连官兵前往驻地环保局学习了解相关知识,联合上海市“环保之声”志愿者协会走上街头宣传PM2.5相关知识,发起争当绿色低碳环保好市民的号召。

如今,八连与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上海铁路局雷锋服务站、“博学”科普志愿者工作室等20多家单位和地方志愿服务组织开展了结对志愿活动。上海市黄浦区双拥办副主任詹广泉感慨地说:“八连用实际行动发挥志愿服务引领作用,倡导良好社会风尚,有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真情为民美名扬。2012年8月,上海市民自发踊跃捐款在繁华的南京路上建起“好八连”雕塑,命名“好八连”广场。如今,这里成为“中华商业第一街”上的新地标。

左图:10月20日,南京路上开展双学活动(学雷锋、学好八连),身披为人民服务绶带的雷锋卡通,吸引了众人;一名外国游客和中国雷锋志愿者手拿《雷锋》杂志在这里留影。

从一辆小车到70多个徒弟

这样忙碌的早晨,陶依嘉已经记不清过了多少个。33年前,她带领民兵团员推出南京路上第一辆“为民服务小车”。从此,每个月20日的清晨,南京路上就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当年我们只有一辆小车,现在跟着我学雷锋的徒弟就有70多个。”记者顺着陶依嘉的指点望去,只见一位“的哥”正摆动双臂,熟练地帮人擦皮鞋。这位“的哥”名叫金康生,当年金康生的父亲在南京上不慎摔倒,正在进行为民服务的陶依嘉发现,赶忙把老人送到医院救治,还亲自把老人送到儿子家。金康生至今忘不了陶依嘉对他说的那句话:“如果你以后遇见别人有困难,我想你也肯定会伸出援手的。”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当时失业在家的金康生。他振作精神,考进大众出租车公司,当上了“的哥”。然后专程登门向陶依嘉学习,成了陶依嘉的徒弟,跟着师傅学习为民服务的方式和技巧,不但成为公司的五星级驾驶员和“的士明星”,还在公司里成立了“学雷锋爱心接力班组”。平时开车时,常常会载到曾经服务过的群众,会听到一阵开心的笑:“我记得你啊,不是为我们做好事的那个么?”

在陶依嘉的身边,还站着另一位徒弟潘金桂。潘金桂是上海最大的九星家具广场的经理,他在电视里看到陶依嘉的事迹,等到为民服务日那天,专门起了一个大早,赶到南京路上,现场观摩。看了两个小时,潘金桂当场成了陶依嘉的徒弟。

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潘金桂更多了一份细心。他在服务时偶然遇见一位老人,老人抱怨自己双腿关节不好,蹲下起身非常吃力,很希望能有一个高度合适的凳子,方便日常起居。潘金桂马上找来家具公司的师傅,按照老人的要求,量身打造了一个凳子,亲自送到老人家中。

南京路上民兵团员为民服务,已经从陶依嘉这些师傅那里,传到了新一代徒弟的手中。她的徒弟里,已经出了很多位上海市劳动模范。该区先后有500名民兵被评为优秀营业员和各类能手,1800名民兵获得精神文明建设奖,600个民兵岗被评为精神文明岗、文明柜组,涌现出了“第一热线”等一批享誉申城的“民兵号”服务品牌。这种付出的传承,显示了雷锋的强大生命力。

从1982年3 月20日,陶依嘉和“好八连”官兵一起走上南京路,开展为民服务。从此,33年从未间断。

把温暖传递给每个人

在为民服务现场,记者发现求助的人群中,有很多年过花甲的退休老人。对这些老人,民兵团员们付出了最大的关爱。

在口腔病防治医院的服务摊位前,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保姆来向参加服务的医生求助,说自己照顾的是一位孤寡老人,行动困难,住在阁楼上下不来。老人的牙也全掉光了,饮食很不方便,能否请医生上门去给老人装假牙。

参加服务的医生对老人进行家访后,深受触动。回来后向医院作了汇报,医院认为,学雷锋为民服务,不仅要在南京路上做好服务,还要让服务走出南京,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把温暖送给最需要的人。医院立即行动起来,搭建起社区服务平台,需要帮助的老年人可以当场预约,直接去找医生看牙。

在为民服务现场,记者还遇见了曾获得“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等多个荣誉称号的老大房食品店女民兵黄瑛。当年在为民服务摊点前,她结识并认养了孤儿单凌杉。由于缺少母爱,孩子的性情有些孤僻,容易发脾气。黄瑛和陶依嘉等人牵着他的手,带他参加为民服务活动;在他生日的时候,为他点燃生日蜡烛,看着他开心地把没吃过的东西都吃上一遍;天气冷了,为他围上暖和的羊毛围巾;要开学了,为他背上新买的书包……在真情的关爱中,单凌杉重新变得快乐开朗,以出色的成绩考进了大学。每月20日只要不上课,他也会赶到南京路,一道参加民兵为民服务活动。

南京路为民服务,像一颗春天的种子,播撒进所有人的心里。不仅温暖了走过这条道的人们,还感染了更多的人,为和谐社会的春天增添一抹亮色。

在为民服务的摊位上,记者看到了第一时装公司的客服员工陈梅红。头天晚上她感觉身体很不舒服,但还是一大早赶到服务摊位,像往常一样悉心修补羊毛衫。最初参加为民服务,她还有点“想法”:觉得服务也算是一种商业营销,说不定还能帮助自己多卖羊毛衫呢。直到有一天,她坐地铁时,遇上素不相识的一家人,其中的父亲盯着她看了好一会儿,指着她对孩子说:“这是个‘雷锋’!”这一下弄得陈梅红十分不好意思,那位父亲认真地说:“你不是每个月20日出来学雷锋的吗?”

上图:好八连在为群众服务

从此,每个月的20日成了陈梅红的一个惦记。因为她体会到自己从奉献中得到的那份温暖。服务结束后,陈梅红回到公司,却意外地发现上大学的儿子从学校赶来看她。儿子对她说,妈妈去关爱别人,我来关爱你。那一瞬间,陈梅红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神采。连旁边的同事都打趣她,你看你脸色马上就好了!

陶依嘉还对记者讲了另一个故事,一次她在与听众对话,一位叫房金妹的纺织女工打电话来求购血压计。当陶依嘉带着血压计走进房金妹家时,意外地发现房金妹因为腰部肿瘤瘫痪在床,生活非常困难。那一夜,陶依嘉留在了瘫痪女工的小屋里。她不但为房金妹买药送药,还和她交上了朋友。

陶依嘉的关爱,让房金妹受到感染。她对陶依嘉说:“我的腿不行了。你看我的手能做点什么?”陶依嘉帮她买来布料,几个月后,由房金妹一针一线缝制的书包,背在了安徽长丰县贫困学童的肩上。房金妹的这一举动,当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十佳好事。

正是这些平凡的人们,用33年的坚守和奉献,为流光溢彩的南京路增添了一个特殊的雷锋的节日。采访中,一位沈老伯动情地对记者说:“他们就是南京路上的雷锋,他们给南京路带来了和谐社会的春天。”

猜你喜欢

南京路民兵学雷锋
国有企业民兵武装工作探讨
张钒油画作品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飒爽英姿女民兵
上海南京路百年变迁
论辽朝南京路建制
透视上海市城市规划与城镇化进程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