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维护和捍卫我们的民族尊严
2015-03-10葛承雍
文|葛承雍
自觉维护和捍卫我们的民族尊严
文|葛承雍
什么是尊严?尊严是一个人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是一个人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入血液的骨气,刻进生命的坚强。
尊严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当代华人文化中最有震撼力的声音之一。尊严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力量,也凝聚着民族的自信心与价值观。没有尊严的国家和民族无法形成强大持久的感召力,也无法赢得全世界的理解与尊重,更不会真正地崛起。面对国际上的各种竞争,代表国家、民族的尊严之争也必然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一起涌现,一个国家被世界尊敬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它的文化被广泛国际化。中华民族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培养与体现我们民族整体的尊严。如果说尊严是一个民族的黏合剂,那么文化交流就是中华民族尊严展现的润滑剂、催化剂。
民族尊严、国家尊严和个人尊严是当代华人文化中最有震撼力的声音之一,这三者是辩证结合的有机整体,没有无数个人的尊严,就没有国家的尊严,没有国家尊严就没有整个民族的尊严。要让国人与全球华人一道共享有荣耀的尊严,是思想理论界应纳入的视野与理论界应重视的议题。
尊严依据主体可以区分为个人尊严、国家尊严和民族尊严三大类。
个人尊严是一个人做人的内在价值、人格和精神等的综合体现,经常以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敬的形式表现出来。
国家尊严既是无数国民个人尊严的集体性凝结,又是国家保护公民基本生存的义务。
民族尊严则是民族成员全体的形象集中,又是这个民族伦理精神、道德品质和整体素质的生动再现。
尊严不是一种恩赐和施舍,而是人民理所当然的权力与追求。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和尊严密切相关,国家要保障民众的尊严,保护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给予的自由与尊严的权力。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和尊严密切相关,国家要保障民众的尊严,保护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给予的自由与受尊严的权力
尊严不是一种恩赐和施舍,而是人民理所当然的权力与追求。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和尊严密切相关,国家要保障民众的尊严,保护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给予的自由与尊严的权力。人人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尊重他们的人格,使他们能够有尊严的生活。
尊严是与一个人品质、人格和价值观密切相连的,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基本道德、价值观念、人格品质和主题意识的总和。人具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和值得尊重的目的性意义,必须得到来自人自身和他人、社会的尊重与善待。尊严如同阳光空气,为每一个人所需要,是不可或缺的东西,同时又具体表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之中。
尊严不是历史积淀下来的符号,而是当代普通人生活方式中皆需知道的常识。尊严要从小学生时代就开始教育、培养和建立,要使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尊”是最具有魅力的品质。如果人们在成长中以不体面甚至有失尊严的方式获得一种生存空间,失信人际、失其人格,就必然失去尊严的基础,就会进一步恶化整个社会的发展生态,没有任何个人能够逾越这一铁律。
我们要让每个人都知道个人要有尊严,首先要做到自尊、自重和自爱,然后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后人的尊敬。个人尊严是个人的精神生命和道德生命的集中体现,是个人道德人格、品格和人生价值的彰显。
国家公布的法律全社会都必须遵守,但国家的尊严、国家权力的尊严,都不能超越人的尊严,也不能建立在牺牲人的尊严之上。没有人的尊严、只有权力的尊严,只有统治者的尊严,这样的社会必定是黑暗专制的和非人道的。没有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也同样没有尊严的基础与权力。宪法将人的尊严放在优先保护地位,放在了国家尊严、集体尊严之上,这是人权历史上一次重大进步。
尊严教育必须渗透在国民教育中。我们要教育每一个学生知道仅仅依靠金钱买不来幸福,买不来快乐,更买不来人的尊严,有自律意识的生活才有尊严。
从文化逻辑上可以说,尊严与尊重是全体国民持久敬畏、坚守价值观和秉承精神的有机结合体,一个没有尊严和被人尊重的国民,不可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上图:舟山鸦片战争纪念公园里的雕塑
中国人改善国际形象的关键,终归要靠自己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法治社会、学术自由、民主权利等,这才能赢得世界性的尊严
国家作为道德的群体主体同样拥有自己的尊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立国精神和建国之旨。国家对人的尊严要有明确的承认,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正当性、合理性有一种评价尺度。2012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 -2015)》明确指出“促进社会更加公正、和谐,努力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没有国家的尊严,国民自然也没有尊严,国家强大了,个人才会得到应有的尊严,才会保障起码的人格尊严。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贫穷落后走向社会小康,从封闭愚昧走到自信开放,现在不仅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心,而且赢得了国家的尊严。特别是我国认识到快速发展是为了保证人的生活更美好,为了提高国民在全球的尊严,要让国家的荣誉和发展的成果与人民共享。中国不仅站起来了,也富裕起来了,不仅独立了,也强大了。这是我们国家尊严的奠基。
历史反复证明,如果哪个国家安于现存的文化传统,不思变革和创新,最终都会导致自己的文化传统失守瓦解,因为固守只会导致僵化与停滞。一个国家要树立自己的尊严,既要排除数典忘祖思维方式和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也不能有唯我独尊和夜郎自大的自负态度,尊严既是对自己高度认同的坚定,也是对别人高度包容的从容,尊严需要理性、科学的态度。
中国近年来经济表现不俗,但一些公司企业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法获得利润,那些贪污腐败的行为更令国家脸面蒙羞,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危害,而且严重伤害了中国的信誉和尊严。中国的地位不需要自我夸大,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尊重,归根结底,取决于中国人自己是否具备尊严的素质。中国人改善国际形象的关键,终归要靠自己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法治社会、学术自由、民主权利等,这才能赢得世界性的尊严。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意识形态的文化层次上。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有些误解,他们把中国当作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所以处处打压或贬低中国的崛起,甚至在国家尊严上泼脏水。尤其是西方一些大国一贯持有傲慢偏见的思维,不时给予中国发出形形色色的非难,“误报”、“误读”、“误判”,对中国不仅歧视而且屡屡发出威胁,对这种社会制度上的敌对和东西文明冲突上的争执,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与奋斗,逐步赢得国际值得尊重和尊严的历史地位。一种文明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的国家文化地位,一个国家被世界尊敬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它的文化被广泛国际化。
一个国家要树立自己的尊严,既要排除数典忘祖思维方式和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也不能有唯我独尊和夜郎自大的自负态度,尊严既是对自己高度认同的坚定,也是对别人高度包容的从容,尊严需要理性、科学的态度。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培养中华民族的“精神贵族”,体现我们民族整体的尊严
民族尊严表现为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认同,每个爱惜自己民族尊严的成员,都有共同的价值观,中华民族的尊严首先基于我们拥有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传统,因为人类都生活在一定的历史境遇之中,所以我们民族能借助于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创造性地面向未来,这也是我们民族对自己文化长期保持的自信心、自豪感、自尊心。
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民族尊严,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与奋斗,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都反映了中华民族不甘沉沦的自信、自尊,不愿陷入故步自封和落后挨打的境地。
民族的自尊有时易变为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维护一些极端的落后的固定习俗,这是需要注意的。中华民族一直提倡积极善良、阳光的心态,人类的天性不是斗争、欺骗和伤害,我们更选择爱心、责任和善良。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特有的魅力向世界证明,匡扶诚信、知恩图报、道德至上,都是我们自尊的美德基础,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自己不绝如缕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民族振兴和文化发展的基石与起点,也是我们民族尊严的历史财富与资本。
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的是什么?我想首先就是尊严,我们对外国维护尊严事情了解较多,外国对我们维护尊严了解较少。所以文化交流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至于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走进去,最关键决定于中国文化能否为世界提供一种普世性的中国价值,没有民族尊严和道德目标的核心价值,文化就是一堆没有灵魂与精神感染力的产品,就不可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但从经济发展看,一个严峻的事实是,中国民间经贸活动中低劣假冒产品严重损坏了中华民族的形象,一些商户摒弃诚信和质量,靠行骗暴富,导致许多国家将低劣商品与中国人形象挂在一起。中国一些企业不注意在海外形象,成为不正当竞争代名词,新西兰中国留学生申请留学材料造假被驱逐出境,都使国家形象大打折扣,使我们民族尊严受到挫伤,至于在国际上不讲文明礼貌的小事更显示出素质上的差距,如何遏制道德滑坡倾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良心守望与诚信信仰,将尊严作为民族精神坚持仍是一个长期而凝重的课题。
中华民族要赢得尊严,首先民族每个成员要自尊,一旦民族尊严受到侵犯,有尊严意识的每个民族成员都会挺身而出,捍卫民族的尊严。
从文化上观察,我们的文化作品还没有很有效地向世界展示出中华民族的良好形象,除了中国功夫(打打杀杀)、中国菜(吃吃喝喝)、中医药(扎扎捏捏)等符号性特点外,综合中华道德、宗教、历史等因素合成的文化没有完全体现。
要使民族尊严真正成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器、加速器,除了依靠教育引导、制度完善、文化浸润,还要营造一种社会环境,坚守主流价值,让丧失自我尊严的人付出昂贵的代价,名誉扫地,内心愧疚,迫使个人约束自己行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良心的力量,决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民族。
中华民族要赢得尊严,首先民族每个成员要自尊,一旦民族尊严受到侵犯,有尊严意识的每个民族成员都会挺身而出,捍卫民族的尊严。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自信、自强、自立的悠久优秀传统,但是5000年来也积淀了许多弊端与包袱,一些人自卑自弃、自残自贱,迷失目标,回避崇高,为金钱折腰媚俗,丧失特色与操守,导致西方国家对华人片面的傲慢、偏见与淡漠。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海外移民从十八世纪就有了规模,但易“受伤”的中国人要学习西方维护自己尊严的优点,学会树立中国在世界上受人尊重的地位。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这是美国以国家法律程序正式向曾被排斥和歧视华人的做法进行国家道歉,尽管130年后的道歉姗姗来迟,也不可能抹去历史上的罪孽与错误,但是宣示性道歉是对全世界华人地位的尊敬,是对华人历史功绩的肯定,美国400万华人最终赢得了曾被损害的尊严。华人需要继续积极地与西方主流社会对话,争取有尊严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从整体上将中华文化中优秀成分转化为人类文化共有的价值。
尊严不是一个泛指名词,而是一个表征人类的动词。面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民族文化竞争,代表国家、民族的尊严之争也必然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一起涌现,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培养中华民族的“精神贵族”,体现我们民族整体的尊严。如果说尊严是一个民族的黏合剂,那么文化交流就是中华民族尊严展现的润滑剂、催化剂。
尊严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标志,更是凝聚民族的自信心与价值观,没有尊严的国家和民族无法形成强大持久的感召力,也无法赢得全世界的理解与尊重,更不会真正的崛起。
(作者系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