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名战士让“失独”老人活出灿烂人生
2015-03-10王小磊杨相腾沙煜博
文|王小磊 杨相腾 图|沙煜博
14名战士让“失独”老人活出灿烂人生
文|王小磊 杨相腾 图|沙煜博
武警上海总队五支队五中队“雷锋班”三班随部队进驻上海32年,累计捐款11万元资助23名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驻地群众开展便民活动500多次,义务维修各类电器1200多台,为6个敬老院开展服务,结对帮扶独居、高龄老人120多人,义务理发1100多人次,帮助驻地承办宣传墙报500多期,协调解决民事纠纷19起,与他们结对共建的20多户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先后被共青团中央和武警总部表彰为“学雷锋先进集体”,被共青团上海市委命名为“新长征突击队”,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26次,多人被评为上海市“扶残助残先进个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等。2012年10月以来,他们又针对驻地“失独”家庭多的情况,与普陀区人口计生委联合开展“兵儿子”结对关怀服务活动,让一位位“失独”父母重拾生活信心,让一个个“失独”家庭重新充满温馨。
2015年中秋节,家住普陀区桃浦镇的7位“失独”家庭不再为等不到孩子回家而黯然神伤,14位“兵儿子”陪着干爸干妈,温馨喜庆地过了一个中秋佳节。
针对上海“失独”家庭越来越多的现实,武警上海总队先行在五支队五中队试点,与普陀区人口计生委联合开展了“兵儿子”结对关怀服务活动,“雷锋班”14名战士与驻地7户“失独”家庭亲情结对。
一顿爱心午餐温暖心窝
2015年中秋节上午,五中队“雷锋班”战士胡冬阳、孙亚洲提着海鲜蔬菜,来到普陀区武威路年过六旬的张菊生、曹红兵夫妇家。中午时分,热乎乎的“六菜一汤”端上了桌,大家互相夹着菜,其乐融融。
几年前,他们的女儿遭遇车祸不幸遇难。他们好长一段时间闭门不出,曹阿姨还有些精神失常,在精神病院住了两个月。他们内心孤独,生活无望,直到两个“兵儿子”走进他们的生活。
胡冬阳参加过总队厨师培训,做得一手好菜。当他得知张菊生夫妇经常在家凑合着吃饭时,很是心疼。一个周末,小胡买了很多菜,到曹阿姨家里忙活了半天,做出了满满一桌饭菜。张菊生夫妇已记不清楚,有多长时间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饭了。那顿午餐,张菊生说他一辈子都难忘。饭后,张菊生夫妇答应了“兵儿子”的请求,说以后再也不凑合着吃饭了。张菊生说:“只因不想让儿子再心疼。”那天,“兵儿子”走后,曹阿姨抱着丈夫哭着说:“我们多少年没有这样吃过饭了?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啊!”
几年前,他们的女儿遭遇车祸不幸遇难。他们好长一段时间闭门不出,曹阿姨还有些精神失常,在精神病院住了两个月。他们内心孤独,生活无望,直到两个“兵儿子”走进他们的生活。
一部连心电话传递亲情
国庆执勤刚结束,“雷锋班”战士秦培涛返回中队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班里的专用亲情电话,急切地给干妈顾妈妈拨了过去。电话那头传来了急切的声音:“儿子你执勤回来啦?没什么意外吧?”两人在电话两头报平安、聊家常、逗乐子,传递着温馨的亲情,俨然就是一对无话不谈的亲生母子。
顾阿姨今年57岁,是普陀区一家化工厂的退休职工。年轻时,生下一个女儿,没过一个月,女儿就夭折了。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儿子20岁那年又病逝了,自己也没有了生育能力。当她还沉浸在痛苦中时,老公又跟自己离了婚。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让顾阿姨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不愿出门,不愿见人,也不愿和任何人交往交流。
在桃浦镇计生协会和五中队“雷锋班”战士多次上门做工作后,2012年10月,顾阿姨心存疑虑地参加了“兵儿子”结对关怀项目启动仪式。在活动现场,“雷锋班”副班长濮维磊代表全班“兵儿子”发言:“请允许我叫您爸爸、妈妈,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做一个称职的儿子……”真诚的话语让顾阿姨感动得泣不成声,她顿时找回了久违的母性,当场牵手“兵儿子”秦培涛和郑用权。
“走进这个破碎的家庭不难,难的是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解冻他们的心灵。”五中队指导员张荣华说。对大多数“失独”家庭来说,物质生活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们内心的孤独和失落很难排解。起初,顾阿姨并不能敞开心扉跟“兵儿子”交流,而且非常敏感,喜怒无常。“兵儿子”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而是更加同情关心她。时间久了,“兵儿子”一次次地用真心和爱心拉近了与“妈妈”的心灵距离,他们的交流越来越多,真正成为无话不说的亲情“母子”。
但是,“兵儿子”们毕竟有自己的任务和工作,不能天天上门陪他们聊天。于是,中队专门给“雷锋班”安装了一部“连心电话”。中队还专门拿出资金,定期给“雷锋班”战士发放电话卡,便于他们给“失独”父母打电话。自从有了这部电话,结对的“失独”家庭天天有了盼头,总想着能跟“兵儿子”多通话、多聊天。只要家里电话一响,他们立即就会接起来,而且不问对方是谁,第一句肯定是:“儿子你好啊……”
一次贴心出游实现夙愿
“失独”老人俞容珍见到记者便说:“多亏了有两个贴心的‘兵儿子’,帮我实现了出去转转的心愿。”
俞阿姨今年66岁,她的世博梦由来已久。在2010年举办世博会期间,她就打算到世博园里“见见世面”,但新闻里每日播报的“大客流”,让这位老人望而怯步。身体不好,腿脚不方便,身边也没有亲戚儿女陪,她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听说镇里开展了“兵儿子”结对活动,她当即报了名。
与“雷锋班”战士刘峰、谢宇锋亲情结对后,两个“兵儿子”把帮助“妈妈”实现世博梦列为“重要大事”,查天气、看路线、租轮椅、借相机……“两个‘兵儿子’想得非常周到,连晕车药都给我准备了。”俞阿姨幸福地回忆说。
幸福的圆梦之旅开始。“母子”三人一路有说有笑,引来旁边乘客啧啧称道:“老太太可真有福啊,有两个这么孝顺的儿子。”按照俞阿姨的要求,他们还在曲阜路转乘了地铁8号线,让“妈妈”体验了一下久违的城市轨道交通。从中华艺术宫站出来后,俞阿姨看到中国馆的那一刻,激动得热泪盈眶。“没想自己还能等到这一天!”俞阿姨说。从中国馆、沙特馆再到意大利馆,两个“兵儿子”轮流为“妈妈”搀扶、拍照,开开心心地逛了半天。
自从与“失独”家庭结对后,“兵儿子”们不仅仅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更注重在精神层面满足他们,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让他们老有所乐。“兵儿子”秦培涛教会了“妈妈”归月华跳舞、扭秧歌,吴嘉鑫和“爸爸”胡传海成了社区有名的“军事迷”,胡冬阳和“爸爸”张菊生共同创作演唱了歌曲《失独家庭把歌唱》,中队还发挥张菊生特长,聘请他为中队小乐队的“编外指导”……自从有了“兵儿子”,这些“失独”家庭的老人都笑称自己“越活越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