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型视觉传达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5-03-10徐夕人
摘 要 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通识型人才为目标,及时改革培养模式、有效培养出一大批知识结构全面、综合素质较高并拥有创造能力的通识型视觉传达艺术专业人才服务于市场。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实践应用课程体系、与社会和企业亲密接触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职院校;通识型;视觉传达艺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19-03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视觉传达艺术的表现手段及其社会需求已发生巨大变化,视觉传达艺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技能型人才,而是文理艺术知识融通的通识型人才。
一、通识型视觉传达艺术人才素质要求分析
(一)具备较为全面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
艺术、人文、技术的紧密结合产生了视觉传达艺术这一时尚的流行专业,该专业涉及艺术鉴赏、艺术学研究、人文知识、心理学、社会学、各类动画、插图与数字技术表现等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仅需要掌握与设计专业有关的新知识与新方法、设计专业软件及其运用技巧,还要掌握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有关的边缘交叉学科,如民俗、建筑、音乐、文学、影视等知识。与此同时,还应拥有良好的生活情趣与设计理念,通过视觉传达艺术作品将其渗透于生活,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国际化视野
由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领域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如果完成一个精彩的创意方案,一般需要多人的沟通与协作,才能圆满地完成任务。这里团队合作精神就显得极其重要。与此同时,随着国际间文化贸易交流日益频繁,多元素的文化交融与跨专业的科技合作,使得人们对视觉艺术作品的审美也越来越国际化与多元化,市场环境的艺术形态百花齐放,这也要求视觉传达艺术教学者和从业者具有国际化视野与通识型素质。
(三)具备创新素质与个性化发展
视觉传达艺术专业所属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推崇的是个人创造与创新力的发挥,需要高素质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并举的创意设计人才。通识型视觉传达艺术人才培养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缺少个性特点就缺少新颖的创意,这就需要摆脱一些固化落后的传统教育教学理念,鼓励学生扩展知识领域,勇于挑战传统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养成勇于探索、自觉完善知识构架的习惯。
二、制约通识型视觉传达艺术人才培养的因素
(一)传统招生体制与专业教育不利于通识型视觉传达艺术人才培养
生源结构是视觉传达艺术通识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生源大都为本科没能录取的学生,他们的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也较弱。加上高中教育文、理、艺、体学科划分,使得各科学生知识结构不平衡,亟需加强通识教育来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但是,高等教育中技术科学与艺术科学之间、各专业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壁垒,人才培养模式过于简化,不利于通识型视觉传达艺术人才培养。
(二)传统教育理念影响着学生视野的拓展与团队合作意识的增强
我国的高等教育由于受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依然沿袭传统的教育理念,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往往将学生知识视野限制在书本上,并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完善知识的能力培养;同时,缺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艺术交流学习的机会,既不利于锻炼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虽然这样可以降低培养成本,但是却不能培养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通识型视觉传达艺术专业人才。
(三)传统封闭式教育理念无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能力提高
传统的封闭式教育往往强调统一管理与学生单方面服从,缺乏人性化的教育管理与合理的个性培养运作的空间,压抑学生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而开放式教育的空间、环境、资源等均为开放式,虽然可能会给教育管理增加一定的难度,但却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与实践活动,主张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接触社会,接触更多的人与环境,去感受新的事物,体会多种视角,获得独特的认知经验,进而产生创新思维,提高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素质。
三、高职院校通识型视觉传达艺术人才培养策略
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通识型视觉传达艺术人才培养,既要重视理论教学,扎实相关理论知识基础,更要重视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核心,通过多个任务或项目的实践运作,锻炼学生的通识能力与动手应用能力。一般来说,实践教学项目,既能融合专业教学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又贴近工作实际易于操作,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专业兴趣。学生可通过对某一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从中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例如,布置有研发扩展性的项目,打破学科专业的界限,让学生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完成任务。这种以应用性为主的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出通识型的视觉传达艺术专业人才。
第二,建立科学的实践应用课程体系,在共同研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通识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高质量的人文、科学、艺术三大通识课程平台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中国艺术史、艺术设计概论、市场策划与营销、平面软件应用与制作、二维动画软件拓展、三维虚拟技术课程等交叉专业的技术科目,协调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平衡发展。要鼓励学生结合视觉传达艺术专业课程内容成立学生兴趣小组、科技研发团队、特长生社团等,针对市场、社区、公益机构等需求承接项目,完成特定的主题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个性喜好与特长,承担项目实践中力所能及的工作事项。在团队共同研发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会因为实际项目的各种因素而遇到困惑与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难题。教师也应适当加以引导与鼓励,指导学生开展市场调查与谈判,积累不同客户文化及审美差异等工作经验,并在学生意识到自身不足后,加以改进,寻找需要努力和完善的方向,逐渐成为具有通识素质的人才。
第三,与社会和企业亲密接触,在企业实习与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安排专业指导教师到企业学习,并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秩序地到企业进行实习训练。在实习中,指导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实习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提出合理的建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别的专业比赛,根据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外界资源条件等,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设计实践项目。通过参赛,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等,为成为通识型视觉传达艺术人才打好基础。
(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园区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4041,主持人:徐夕人)
参考文献:
[1]明兰,廖建军.数字化时代视野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16):18-19.
[2]高驰.高素质复合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1):23-25.
[3]黄维琴.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学理论,2009(1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