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恋铅字
2015-03-10张同华
☉张同华
怀恋铅字
☉张同华
我国出版印刷业激光照排之前,曾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使用铅、锑、锡合金铸成的长条块状活字,排版印刷各种字体,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在广泛使用。由于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铅合金比较好塑形,既能适应大字体,也能做较小字体,工艺简单实用,因此铸字选材大多采用铅合金。那时候,对于印在纸媒上的方块汉字,大家有个约定俗成的称谓——铅字。如果说谁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意思就是被报刊采用,或者出版著作了。
铅字,源自南北朝时期道家的雕版印刷,活跃于隋朝,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发展、完善为胶泥活字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毕胶泥活字的基础上,后人又创造出木活字、铜活字、铁活字、塑料活字等。千年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被誉为“当代毕”的中科院王选院士,历经14年的艰苦不懈努力,成功研制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国家出版印刷业经历了一次更加全面彻底的技术革命,从而进入了“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新时期。1987年12月,《经济日报》成为世界上首家采用计算机激光屏幕组版、整版输出的中文日报。1990年2月6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开始使用激光照排。自此,国内出版印刷业迈入了从铅印到照排的历史性转变。
对于印在书刊上被称之为铅字的文字,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孩童入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就感受汉字横平竖直的周正之美,惊叹其笔画多端变化的无穷魅力。每当教材下发后,手捧崭新的课本,闻着纸张中飘出的油墨香味,汲取着字里行间知识的营养,就像襁褓中待哺的婴儿,贪婪地吮吸母亲甘甜的乳浆。年龄大了,读书多了,对铅字的感触也深了。有时徜徉书间,宛如置身春天的田野,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美丽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一个个、一行行舞动生命韵律的文字,不恰似行列整齐、万头攒动、充满无限生机的棵棵新苗吗?如果自己写的东西能变成铅字走进报刊,那该是件多么光彩而又自豪的事啊!
1985年11月,我入伍到了驻沂蒙老区的一支英雄部队,当兵第三年考入信阳陆军学院。紧张的军政训练之余,忘不了挤时间把所思所想记下来,挑出满意之作投往报刊,虽泥牛入海仍不灰心泄气。有付出就有收获,这一天终于到来了!1989年11月5日,济南军区《前卫报》三版“请你答一句”栏目,我的一句话征答“常思己过,见贤思齐”8个字,得到了编辑老师的赏识见诸报端。当时的心情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我终于在报纸上刊登铅字了!毕业后的20多年里,我先后在几个单位机关工作,忙碌的时光有苦有甜,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我都学会尽快适应,并喜欢上了跟文字打交道。从最初的方格纸誊抄、复写纸复印、蜡纸刻印、铅字打印,到以后的针式打印和喷墨、激光打印等等,不管文字的书写与处理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我还是对报刊的铅印文字情有独钟。我依然乐此不疲地“爬格子”,陆续发表了一些反映业务工作的“萝卜条”“豆腐块”。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活版印刷舞”的奇妙创意,让观众回味无穷。该项表演是用人体加道具组成的897块字模,准确执行了893道口令,才完整表现了“和”这个包含和谐、和美、和睦等美好寓意的汉字。据目前最全的汉字字库显示,我国有出处的汉字9万多个,常用字有7000个左右。由于汉字数量浩繁,铅字印刷难度很大。因字体、字号不同和一些不常使用的生僻字,铸字工人要昼夜开机生产,烟熏火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编辑、校对、排版和印刷人员的艰辛也可想而知。1999年12月30日,国家经贸委下达《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16号令,明文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淘汰全部铅排、铅印工艺。几乎是一夜之间,铅字印刷被激光照排技术所取代,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铅与火”的印刷方式,对于很多人来说已成遥远的记忆。
近年来,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业务扩张速度乃至技术革新速度发展很快,其时效性、感染性、存储量、易携带性等方面都超越了纸质媒体,曾经是主导传媒形式的纸媒面临生存发展的严重挑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始终认为,就像手机报不是报、电子书不像书一样,以铅字或激光照排印刷文字为代表的传统纸媒传播方式,仍有很多的亮点、特色和优势,作为一个物质化了思想和精神的载体,它拓展保留了人类思维存储的空间记忆能力。书刊的真正价值不只是承载的文化养分,其装帧、设计、编排及收藏等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全面普及的今天,纸媒和电子阅读应是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一杯茶、一张报、一本书”的乐趣是电子阅读无法比拟的。感悟缤纷多彩的军营生活,怀恋铅字给我成长进步带来的幸福快乐,期待求新图变的纸媒走向新的更高发展阶段。
【作者系济南军区装备部装备财务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