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选择,让人批评等六则
2015-03-09
自己选择,
让人批评
我有个基本观点是:自由即选择,选择即负责。
为何选择即负责?因为任何选择都会产生后果。后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不好。但不论好与不好,都得有人兜着或扛着。谁来兜着?只能是作出选择的人。
那么,你在进行选择时,就只能服从自己内心的冲动。想想看,如果标准是别人的,埋单的却是自己,岂不亏大发了?
同样,既然选择即负责,那就不能只往好处想,更需要担心的是不好的后果。承担不了,就只能放弃。承担得了,则何妨坚持?
要知道:迁就世俗,一时无忧;违背内心,永远痛苦。
所以,选择的时候,只用想两条:一,这是不是我非常想要或想做的?二,如果后果严重,扛不扛得住?如果两条都没问题,那就要!
人生能得几回“二”,何不潇洒“二”一回?
选择已定,则任人批评。他人的批评能时时提醒我们:你是有人反对的,你也是会犯错误的,因此你没有任何理由自以为是、得意忘形!
结果,我们就会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总之,决策时不妨“二”一把,执行却一定要小心翼翼,一旦功成名就,更须“无一日敢懈怠,无一事敢马虎”。
(摘编自《经典美文》 易中天/文)
小心“穿针心理”
朋友家有一个瓷瓶,是他祖上传下来的。
早些年,他根本不在意,一直当成普通的装饰品摆放在橱柜里。
后来,一位懂收藏的朋友告诉他这瓷瓶是清朝雍正年间官窑烧制的,价值上百万元。
谁知没几天,就传来“噩耗”,朋友打来电话,说瓷瓶打碎了。
我吃了一惊,忙问是怎么回事。
“别提了。”朋友痛心极了,说:“自从知道瓷瓶值钱后,他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昨天,老婆除尘,我反复提醒她千万小心。结果,她一个失手,还是摔坏了。”朋友说道。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集中注意力,线就越是难以进入那细小的针眼。也就是说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穿针心理”,也称为“目的颤抖”。
心宁智生——与其揣着目标屡屡失手,不如放下目标,轻装上阵,说不定就能“无心插柳柳成荫”。
(摘编自《知识窗》 陈洪娟/文)
乔布斯的孩子玩iPad吗
当时,史蒂夫·乔布斯还在管理苹果公司。
“你的孩子必须得爱iPad吗?”我问乔布斯。
“他们还没有用过,我们对孩子在家里用多少科技产品是有限制的。”他告诉我。
我确定我当时的反应是大吃一惊,以及震惊之后的沉默。
我曾想象乔布斯家应像是科技迷的天堂:墙壁都是大大的触屏,饭桌也由iPad组成,就像放在枕头上的赠品巧克力。
不,乔布斯告诉我,完全不是这样。
从那之后,我见了很多科技公司的高管,他们告诉了我类似的态度——严格限制孩子的玩电子产品时间。
飞行器公司3D robotics的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安德森在他家每个设备上都设置了时间限制和家长控制,“因为我们对于科技有什么危害有着第一手的信息,我看到这些已在我身上发生,我不希望在我孩子身上发生”。
我没问过乔布斯,如果他的孩子不用他创造的这些电子设备,那么在玩些什么。所以我联系到了沃尔特·艾萨克森,他是《乔布斯传》的作者。
“每个傍晚史蒂夫都会和他的孩子们吃饭,讨论书、历史以及其他很多事情。”他说,“没有人会拿出iPad或电脑。”
(摘编自《意林》 Nick Bilton/文)
“听音”辨别下属能否胜任
作为管理者,最高兴的莫过于在对下属布置任务时,听到下属说“我懂了”。但作为主管,你要了解下属说的“我懂了”的含义。
有些下属回答“我懂了”,确实是懂了。
这时语调一般诚恳稳重,值得信赖,可以放心大胆地让他去做。
有些下属在说“我懂了”时,似懂非懂。
表现为漫不经心,盲目回答,到了真正工作时,才发现力不能及。
对于这种下属,主管下达命令时,应语言简洁,中心明确。并严格规定期限给他施加一定压力,在期限之前严加督促。
还有些下属说“我懂了”,内心很抗拒。
一般声音响亮,态度倔强,很不服气,似乎主管的指示方法和内容有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主管应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指示是否有问题,自己的考虑是否周到。如果是自己的指示有问题,就应当原谅下属。
总之,主管下达命令给下属时,应注意下属反应及回答方式,从他们的神态和语气中,判断任务安排下去后,他们能否胜任。
(摘编自《卓越领导能力是如何炼成的》 崔舒/文)
批评前“检查”,批评后“善后”
下属犯了需要批评的错误时,不能立刻劈头盖脸骂起来。必须先检查一下,问自己几个问题。
1.这件事我教过他吗?
2.我的教导方法是不是有问题?
3.下属的能力和这一工作需要的水平相符吗?
4.问题真的出在下属身上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5.他是不是身体不好?
检查好这些后,定好批评目的与目标,选择最佳批评时机,选择好批评的用词。
做好这些准备后,就鼓起勇气进行批评吧!
另外,批评之后,千万别撂下一句话,“剩下的你自己想想吧”,“善后”很重要。
后续工作之一是认可下属的变化。
批评之后,下属若是有了改进,无论多小,都要表达认可。即使下属没有做到100分,只要做到70分,就应该承认70分的成果。
后续工作之二是在必要时给出必要的建议。
批评后,适当的建议也是必要的。但只有在下属需要建议的时候,建议才能发挥作用。
后续工作之三是加速改进。
用鼓励温暖下属的心灵,让他知道有人关注他,为他加油鼓劲,提高他的干劲。
(摘编自《有效总经理》 陈定国 /文)
在领导眼中,你是“火”还是“水”
一次,我和老板一起招聘一位部门主管。
第一位应聘者从小到大都非常优秀,每份工作都做满三年才离开,资历完整,无懈可击!
“这个人,真不错!”我说,但老板没反应。这时,我们一起面试了第二位应聘者。
这个人,工作跳来跳去。坦白说,我真的不喜欢他。尽管,这家伙似乎已经对我们公司做了功课,努力地对我们说,他对这个职位的看法……到最后,我们问他的问题很少,大部分的时间,反而都是他在说话。
结果,老板录取了第二个人。我大惊!最后,老板告诉我:“第二位眼睛里有‘火,就是有热情。”
接下来他讲了一句话,成为我往后选才的重要参考:“当我们要找员工的时候,就要找一个如‘水的人;当我们要找伙伴的时候,要找一个有‘火的人。”员工的逻辑就是如“水”,顺、流、快、软,“水”性员工就是“好员工”。但如果你现在想成为一位“好主管”,甚至荣升成为“好伙伴”,就需要变成“火”,热情、激烈、有主张,甚至有点刺。
最完美的员工像“水”,最完美的伙伴像“火”,你在老板眼中,是哪一个?
(摘编自《易友》 刘威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