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教训》为何成为“开年第一书”
2015-03-09
新年伊始,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其官方网站和客户端推荐了《历史的教训》一书。此书何以成为中纪委推荐的“开年第一书”?《新华访谈》为此专访了《历史的教训》的译者倪玉平、中国方正出版社文史哲编辑部主任陈学军和中纪委监察部特邀监察员任建明。
中纪委推荐此书的用意何在?
陈学军: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很忙——忙打虎、忙拍蝇、忙巡视……在这样的形势下,中纪委官网新年伊始便推荐这本书,显然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联系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的重要讲话,人们自能掂量出此书的分量。
任建明: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说,腐败是一个历史久远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大家应该看到防治腐败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都不可能把腐败彻底铲除。通过这本书,可以从历史的纵深感中看到,反腐败工作永远在路上。
如何历史地看待腐败与反腐败?
倪玉平:做任何事都要有历史观。今天存在很多通过对历史片面抽取来对某种社会现象影射的情况,“把历史当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应该看到,从古至今,历史有它自身的严肃和规范。比如,中央反腐下了大决心和大力气,有人却拿明朝的酷刑反腐作对比,批评中央反腐力度不够,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大家有更好的历史态度。
任建明:虽然《历史的教训》不专门讨论腐败问题,但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为如何看待腐败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人性的相对稳定性与人性变化的缓慢性决定了腐败的顽固性,通过彻底改变人性来治理腐败是不太现实的。但近现代后,人类的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实质进步。依靠制度、教育、科技手段对腐败现象进行防控,让少部分国家或地区基本做到了不敢腐、不能腐甚至是不想腐。
党员干部该如何读《历史的教训》?
倪玉平:党员干部处于社会管理者的位置,需要更宏大的视野,更要认清社会的发展。官员制订政策、制订发展引导方向时要从历史的经验出发。
陈学军:例如,“历史与地球”一章告诉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发展经济不能竭泽而渔,自绝生路;通过“性格与历史”一章,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反腐败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和王岐山书记强调的应重视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在党风廉政建设上不能犯急性病的道理,从而坚定我们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心,等等。
任建明:对官员来说,除了要有历史观,掌握历史的方法论,更应该有正确的人性观,一方面要看到人性中本身存在的消极面,要自律、自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另一方面也要对人性的普遍性有所把握,要有客观辩证的认识,包括对政策、对推动反腐改革的认识。
王岐山书记推荐过不少历史类书籍,它们有何共同点?
任建明:这些基本都是历史研究类书籍,是有关人类本质的研究。腐败根植于人性的消极面,例如贪婪、自私、妒忌等。同时,人类的文明到底是进步了还是衰退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发展期,也有周期性的缓慢的衰退期,难以作出判断。但是依靠制度建设、教育和科技等手段,人类对生活环境的控制不断增强,由此来看,人类文明是在不断的进步之中。
陈学军:这些书推荐给党员干部,我认为可以帮助其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更深刻地理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伟大的工作中。
(摘编自《新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