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刘的新事业
2015-03-09黄婕张万盈
黄婕+张万盈
2014年8月的一天,正值酷暑时节,重庆主城区骄阳似火。
耐不住烦躁,市民何光军约上好友,驱车出城。
两个小时后,他们来到綦江区打通镇大罗村红花湖休闲度假区。
打开车门,凉气袭来,两人精神顿时一振。
眼前花团锦簇,交相辉映,阵阵清香迎面扑来。
老人悠闲地在石凳上聊天,孩子们玩耍得无比欢快……
“这里真美呀。”何光军感叹。
但对于美,大罗村人有着自己的“标杆”。
有大罗村顺口溜为证:“风景美,人儿美,都不如我们的刘老支书美。”
“刘亲人”
刘老支书名字叫刘伦榜。
说起刘伦榜,大罗村人无人不知。
出生在大罗村的他,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是乡镇干部,由于工作出色、群众反响良好,后被调往区财政局工作。
2013年,退休后的刘伦榜动了一次手术,回老家休养。
不想,刚一回来,65岁的他遇到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的事情——接连收到了镇政府转来的八封村里乡邻的来信。
信中内容只有一个——希望刘伦榜担任大罗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建设好村子。
看着来信,刘伦榜久久不能释怀。
“手术刚好,要多休息。”家里人强烈反对。
一边是群众的期待,一边是家人的关爱,怎么办?
还没有来得及决断,有村民登门拜访来了。
“刘老师,我们家土地流转有问题。”
“我家社保有问题,刘老师你给我们协调一下。”
“隔壁邻居不讲理,只有刘老师你能说得动他们。”
…………
“总不能放着不管吧,乡里乡亲的。”不顾家人反对,刘伦榜一溜烟儿下村去了。
跑前跑后,四处协调。
“一天出去好几次,颠簸来颠簸去,你身体哪能吃得消呀?”老伴有“怨言”。
“都说人往高处走,爸,你怎么是往低处‘流呢?”子女们也不理解。
刘伦榜只是淡淡地说:“忙碌惯了,闲不下来。”
怎么才能消除“家庭矛盾”呢?
刘伦榜先后开了六次家庭会议,一边说明自己的想法,“我就是想出去活动活动,家里养老太闷了”,一边保证会“注意身体”。
2013年11月22日,大罗村换届选举,刘伦榜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刘支书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有麻烦事,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他。”村民熊海说。
“刘能耐”
刘支书有能耐,善于解决“疑难杂症”。
胡某的家在公路旁边,八年前,他在自家门口用钢筋加木板建起了一间小屋。
这一建,却是爽了自己,苦了别人——让本就不宽敞的公路变得更“苗条”了。
轿车要小心翼翼才能通过这里,货车要过,更得费一番劲儿。
村里人怨声载道。胡某却不以为然:“这是我的地盘,关你们什么事。”
八年来,村干部没少给他做工作,可他依然不为所动。
不仅如此,他还在门前摆放了三辆废车。
“排排站”的废车又将公路占去一大半,一条“断头路”就此形成。
“简直是不可理喻。”村民们愤怒了,矛盾一触即发。
越是碰到困难,党员越要上前。
“这也是刘支书上任以来的第一件大事,村民们都看着呢。”村干部袁兴全说。
2013年11月22日,刘伦榜来到胡某家中。
“肯定又是来劝我的。”胡某心想。
可是,出乎他的意料,寒暄了半天,刘伦榜只是问问家长里短。
“今年收成怎么样?”
“孩子情况如何?”
“身体比以前好点了吗?”
…………
几番话下来,胡某顿时放松,心里还一阵感动。
聊到动情处,刘伦榜才慢慢说:“我看你也是很讲理的人,如果能和村里人和和睦睦的,大家平时互帮互助的,不是更好吗?”
胡某眼角一片湿润:“刘支书,你啥也不用说了,我拆、我搬,我腾地方。”
他当即转身,拿出工具拆了起来。
“说实话,我想要的无非就是理解和尊重,能听听我说话。”事后,胡某说。
土地流转、社保缴纳、劳资矛盾、医疗保险、邻里冲突……
农村事情纷繁复杂,可在刘支书的调解下,大都一一化解。
“有能耐,不是吹出来的。”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刘发展”
大罗村最需要什么?
“最根本的还是发展。”打通镇党委书记刘刚说。
“能搞好发展,这才是最大的能耐。”对此,刘伦榜不是不知道。
但怎样发展?
大罗村,位于綦江区最南端,接壤贵州,平均海拔1200多米,森林覆盖率高达95%,8万亩森林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
每年夏季,当城里酷热难耐时,这里却是一片清凉——夜晚睡觉还得盖被子。
当地还有红花湖、梅家沟两个大水库,两岸青山倒映其间,美丽如画。
翻山越岭,走遍全村后,刘伦榜坚定了目标:利用好自然资源,发展休闲旅游业。
“夏天若能把城里人吸引过来、留得住,村子面貌就会有变化。”刘伦榜说。
要发展旅游,就要先保护好自然资源。
但“拦路虎”却异常强大。
多年来,砍树卖钱就是当地村民的谋生之路。
“不让砍树,怎么生存?”
“少拿城里的一套来管我们。”
“发展旅游?简直是个笑话,太脱离实际了。”
…………
村民陈旧的观念,成为发展的“拦路虎”!
在这之中,刘伦榜的小舅子张吉伦最让人头疼。
“别人不能砍,咱们是亲戚,照顾一下。”张吉伦“暗示”刘伦榜。
“不行,坚决不能。”刘伦榜几番上门劝导,才啃下这块“硬骨头”。
“光是管不行,得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刘伦榜深知这理。
于是,他组织村“五职”干部、村民代表,前往其他镇学习农家乐经验,谋求红花湖片区休闲旅游发展之路。
随后,他又“假公济私”,几番走访区农委、水务局、林业局等部门,为发展红花湖景区寻求支持。
启动公路拓宽工程。
启动景区设施升级改造工程。
大力发展农家乐。
发展垂钓、杨梅采摘、农家蔬菜等延伸产业。
…………
“现在,不用砍树,村民们也能增收,连我都改当护林员了。”2015年2月4日,张吉伦兴奋地说。
在“张吉伦们”的蜕变中,大罗村也越来越富裕和美丽。
但要问谁最美?
村民们还是那句顺口溜:“风景美,人儿美,都不如我们的刘老支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