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人文教育之实然
2015-03-09许韵旖张立玮
许韵旖+张立玮
作者简介:许韵旖,女,1990.12,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民族教育学方向。
张立玮,女,1989.08,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民族教育学方向。
摘要:近代以来,科学教育在我国大学中的地位得以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人文教育的中心序位受到挤压,被迫逐渐走向失落。围绕其实然之况,从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缺失的各个表征为切入点,探讨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其相应的原因,是文章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人文教育;缺失;表征;原因
科学教育得到崇尚以来,大学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博弈也随之出现。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技术的不断东渐,掀起了我国的科学技术潮。我国的大学也毫不例外的引进并崇尚科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之而来的是人文教育的中心序位受到挤压逐渐被动地走向衰落。然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本不可偏废其一。在我国大学,人文教育普遍缺场,此实然境况应得到关注并引起深刻的反思,从而为我国人文教育的重构埋下伏笔。
一、“科学至上”
人文教育,往往被视为科学教育的对立面,并与科学教育不断的对抗。人们习惯性的将二者视为了矛盾冲突的两极,并将二者的关系视为“势不两立”。我国大学人文教育在与科学教育的顽强对抗中,难以抵挡“科学至上“的汹涌之势,在大学中渐渐退渐,甚至缺场。
首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矛盾但并不对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实在矛盾冲突中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但并不对立,甚至相融相通。如果说科学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那么人文教育的作用,则在于使受教育者领悟做人的道理。①由此看来,二者各有千秋,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使命,将二者融合,不可偏废其一,才能促使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但恰恰不能避免的是,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国家,甚至文化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作用和影响无疑是直接的、明显的。科学教育的意义和地位日重,渐渐成为了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今,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境况,已迫切的要求我们追根溯源,以认清“科学至上论”对我国人文教育甚至是整个大学教育发展的误导,帮助我国大学重拾起人性教育之任。
二、重目张轻纲举
近年来,我国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上主要是参考美国的模式,因为美国的本科教育特别重视通识教育。学习和借鉴,无疑是有意义的。但问题之所在恰恰在于,中国大学在借鉴学习时,很少认真的去思考美国通识教育体制的精华所在,如: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具体要求。以至于中国大学只学到其皮毛,未能学其根本。“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反而受到了标榜的“美国模式”的误导,越来越偏离其应然的轨道。
美国大学里的人文教育课程就是本科生前两年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都是进过严格设计后开设的,有着严格的教学、学习要求。美国大学里的人文课程往往凸显的是一所大学的风格,凝聚着一所大学的精华。然而,我国大学却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对美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外在分类方式上,盲目的追求通选课门类的齐全和多样化,误以为可供选择的课程数量、种类越多,那么人文教育的质量也就越高。事实上却缺少教学目标和对教学方式的要求,我国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已步入了“重目张轻纲举”的误区。
通选课不是主课之外扩大学生知识面和兴趣的一种方式,而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学习要求都应明确化和清晰化,才能在有限的课程中尽可能使人文教育的作用最大化,从而与科学教育一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重国粹轻拿来
“人文”一词,咋一听来就带着浓浓的中国味,人们自然地就以为“人文教育”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教育,但这无疑是窄化了人文教育的范畴,也弱化了人文教育的意义。
“大学人文教育应该贯穿着对文明、人性的尊重,应该贯穿着对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尊重,这种文明成果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华”②。但在我国,人们更偏好于将人文教育内容“中国化”,坚信理应将中华文明作为人文教育内容的全部,西方文明毋庸置疑应被排除在大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之外。事实上,中西方文化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成果,西方文化中也有人类文明的精华,自然应给予继承并发扬。
我们大学的人文教育往往缺少面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胸怀和气魄,大多时候把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对立起来,未意识到二者的共通之处,更未认识到将二者选择性的有机结合的结果即是人类最优秀的文明。而整个人类的优秀文明才是大学人文教育内容的应然,不应窄化大学人文教育的内容范畴,走入“重国粹、轻拿来”的误区。
四、重外显轻内化
任何教育都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在大学实行人文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全面、自由的发展。那么,现行的我国大学人文教育,内容形式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授课方法是否能助学生将知识内化,课程意义是否能被学生理解?这些都应是制约我国大学人文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然而,总体上来说,我国大学人文教育工作所获得的成果仍主要体现在外在形式上,如人文课程数量的增加,人文课程涉及领域的扩宽、考试方法的不断改进等,学生的人文素养却并未得到明显的提高。人文教育要想实现其最终目的,那么就应将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焦点,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为努力的方向,将工作重点从外在上升为内化,人文教育的效果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威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2]丁海琴.大学人文教育期待理论与实践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8,3.4.
注释:
①李威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②丁海琴.大学人文教育期待理论与实践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8,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