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
2015-03-09罗东山
文/罗东山
体育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
文/罗东山
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不稳定时期,是建立和健全个人品质和培养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的关键时期。本文先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的不良心理特点,以及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积极心理培养之间的关系,然后探讨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应该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了几点关于体育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的有效方法。
体育教学;积极心理;培育;探讨
一、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的不良心理特点
(1)对外界的依赖性过强,意志力不够坚强
(2)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上进心不够强
(3)对学习感到压力大,逃避竞争带来的压力
(4)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二、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积极心理培养之间的关系
目前很多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注重学生在生理上的健康成长,忽视了对学生心理上的引导。进行体育教学是一个教育和教养同步实施的过程,该过程的实现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参与,同时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其对教学信息的态度与老师有所不同,在受教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心理反应。例如,当体育课程的运动量比较大的时候,学生一时难以接收,容易产生偷懒心理,需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加以指导,正确引导学生,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因此,体育教学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其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中的每个训练动作都需要借助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来完成,运动技术的水平需要依赖心理上的特征和发展水平。例如运动时间、空间的定向,思维、情绪的反应等因素都参与到动作的协调支配过程中,是提高技术动作水平的前提。总的来说,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要培养其反复练习、刻苦钻研的品质,克服心理障碍,挖掘自身的潜力,促使其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应该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
1.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原则
进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所采取的任何措施都要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本原则,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目的。因此,为坚持好这项原则,学校不能使用消极的方式和态度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伤心和痛苦,杜绝通过讽刺、冷落等行为方式来刺激学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成长。
2.以适当结合体育运动为原则
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说,通过开展体育运动比赛,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培养其合作能力;通过长跑、游泳等运动项目,可以培养其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足之处,对其进行分析分类,学会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
3.以自觉性和强制性相结合为原则
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还要遵循自觉自愿和强制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依靠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训练来实现。注意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的过程中以学生自觉自愿为前提,只有在学生自愿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要全面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其要具有一定的意志力,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也要在体育教学中规定一些纪律,形成一定的约束力,从而将自觉自愿和强制性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4.以长期坚持,持续培养为原则
学生心理的发展过程是持续进行的,改善学生心理的整体状态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靠短时间的课程教学和体育训练是不能完成的,因此,老师要以长期坚持,持续培养为原则,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丰富课堂内容,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当做一项长期任务,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育教学中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的有效方法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
(1)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增加心理教育知识
体育课程的理论教学是教学当中的薄弱环节,学校要重视在体育教学中以讲解体育理论知识的形式传授心理教育知识,让学生知道真正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以及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身体健康是后面两者的物质基础。心理教育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加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影响因素,更好地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让学生可以适当地调节心态。同时,要经常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中感受快乐,缓解压力吧,陶冶情操。
(2)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
体育老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其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运动水平和身体健康状态。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个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因材施教,增加体育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对于怪异、孤僻的学生,可以多让他们参加排球、篮球、拔河等运行项目;对于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与球类运动,包括足球、羽毛球、网球和兵乓球等;对于比较胆怯、腼腆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进行单双杠、武术和跳马等运动项目;对于易怒、急躁的学生,可让他们参加太极拳、游泳、慢跑和下象棋等活动;而对于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简单的运动训练。
2.确定体育教学的目标,鼓励学生探索新知识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各项学习的动力源泉,对学习效果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到结合中小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来确定体育教学目标,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时,老师要注意不要将体育教学的标准定得过高,以免出现目标实现不了,从而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要向学生说明学习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对近期的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并为后期教学目标的确定提供参考。将课堂上的体育教学与课堂外的体育运动联相系,将运动比赛与维护集体名誉相联系,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的兴趣。此外,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要充满活力,多用交流探讨、正反对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3.丰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综合能力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不断丰富体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其综合能力和素质。可以通过举办体育比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体育比赛不但能表现出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技能,更能从侧面反映出学生的智慧、心理和意志力等潜在的品质。激烈的拼搏要靠学生的身体、情感、认知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参与,发挥其内在潜力,从而实现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比如在排球比赛过程中,队员要争取主动地位,就必须想方设法灵活应用速度、耐力等技能来应对对方的多变战术,全身心投入到防范进攻中,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心理作用,尤其是意志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过程,更是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通过体育课堂知识、运动技能和情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因此,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个特点,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爱好和认知水平,重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因为新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更好地对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进行进一步的定位。通过传授实用、丰富、新颖的体育知识,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新知识,学会新技能。
4.利用好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
体育教学中所说的迁移指的是学生对所教的知识、方法、技能和态度对学生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比如,在上篮球课的时候,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怎样用双手在胸前传球,那么其就能较快学会怎样用双手进行胸前投篮;如果学生学会了联防战术,那么其就能比较快学会区域联防战术,像此类运动技能迁移的现象称为正迁移。相反地,如果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对于新技能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影响新技能的学习,像此类运动技能迁移的现象称为负迁移,也叫做技能的干扰。老师要善于在体育课上利用好技能迁移规律,帮助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精神面貌是个性的具体表现,个性的形成由一部分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但其主要部分还是由后天的生活环境所影响而形成的,依靠后天的学习和培养。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学生的心理和个性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发展自身的良好个性,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个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统筹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确定体育教学的目标,鼓励学生探索新知识,丰富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综合能力,同时,也要利用好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活动的规律,将心理教育融入到体育体育教学之中,让学生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到心理教育和体育活动中去。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许海中学)
[1]郑益国.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D].长江大学,2012.
[2]刘巧玲.积极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曲科宇.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2:179.
[4]王艳娜.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05.
[5]吕怀国.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2: 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