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九省区妇女生育水平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03-09崔元起楼超华

中国卫生统计 2015年1期
关键词:生育率队列生育

崔元起楼超华

中国九省区妇女生育水平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崔元起1,2,3楼超华2△

目的运用中国营养健康调查(CHNS)关于生育的连续调查数据,探讨中国九省区妇女生育水平变动及影响因素。方法以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生育史资料,按照出生年代队列、居住地城乡、所在区域东中西部等分类描述不同特征人群生育水平,并对曾生孩子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有生育史的5877名对象,平均曾生育孩子数量为1.78±1.0个。按五年间隔的出生队列,曾生孩子数分别比相邻前一队列下降0.56、0.38、0.24、0.19、0.19和0.25;居住在县城、郊区、农村的女性分别比城市的多生0.40、0.58和0.94个孩子;中部、西部分别比东部女性多生0.45和0.59个孩子。结论中国不同地区计划生育政策及其执行情况存在差异,建议充分考虑区域存在的显著差异,统筹考虑调整生育政策。

生育水平 影响因素 中国营养健康调查

建国以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的成功推行,中国妇女的生育水平发生了重大变化,总和生育率从建国初期的6.0左右快速下降到20世纪90年代的更替水平以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所有有关生育率的全国性调查或人口普查,以及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年度统计的直接数据,总和生育率水平都没有超过1.4。但是由于出生数据质量问题,对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仍有颇多争论。不断有学者采取不同的方法,调整评估人口普查和相关专项调查的统计数据,希望能推断出数据质量问题的影响程度,试图估计出更合乎实际的生育水平。有专家提出,对中国1990年代以来生育率水平的估计,最有效的方法是跳出“人口系统数据”之外,另找真正独立的数据,以检验和推算生育率水平。张为民[1]等利用教育年鉴公布的全国小学生入学人数反推历年出生人数,来估计生育水平的变动情况。翟振武[2]等以历年全国小学生在学人数数据为基础,重构2000年人口普查0~9岁年龄性别结构,以此推断总和生育率水平。黎楚湘[3]等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分析1998-2003年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这些研究,从独立于“人口系统”之外的数据入手,为解决出生数据的漏报瞒报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本研究将遵循这一思路,利用中国营养健康调查(CHNS)有关生育的纵向调查数据,通过调查对象生育史重构的方式,计算不同特征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并对影响生育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

资料和方法

1.数据来源及对象特征

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人口中心合作,在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和贵州9个省(自治区)开展的纵向连续性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卫生服务、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目前已公开数据的8轮调查,分别在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开展[4]。在这8轮调查中,均对52岁及以下的已生育过妇女进行生育史调查,调查在同一人群中重复进行,形成纵向队列数据。调查共有6289名有生育史的妇女,由于出生于1945年以前对象较少,且年龄分布离散,因此本文仅对生于1945年及以后的妇女5877人进行了分析。

2.研究方法

(1)描述性统计

按照母亲出生年代队列分布,总体描述生育水平,并按所在区域东中西部、居住地城乡等分类描述不同出生队列人群的生育水平。

(2)曾生育数量多元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

1.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调查对象平均调查了4.6次,77%的对象调查了至少三次。以5年为间隔划分,1945年以来育龄妇女各出生队列所占比例分别为9.1%、14.2%、15.2%、17.7%、17.2%、13.3%和13.3%。居住在城市、县城、郊区和农村对象的比例分别为16.5%、17.1%、17.8%和48.5%。将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作为东部地区,河南、湖南、湖北为中部地区,广西、贵州为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对象分别占42.8%、33.7%和23.5%。4693名对象至少有一次调查时年龄大于35岁,接近对象的80%,3705名对象至少有一次调查时年龄超过40岁,占所有对象的63%(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2.不同出生年代妇女生育水平

有生育史的5877名对象,平均生育孩子数量为1.78±1.0个,中位数为2个。平均生育数量随出生年代的推移而逐次下降,出生于1945-年代的女性平均生育数为2.97,出生于1955-年代的女性平均生育孩子数已经低于2.0,而1975-仅为1.23个。生育数量标准差也随出生年代推移而下降,从1945-年代的1.29下降到1975-年代的0.49,表明随着年代推移,女性生育孩子数目集中趋势明显,变异越来越小(表2)。

表2 不同出生年代女性生育水平

3.城乡妇女的生育水平

居住在城市、县城、郊区和农村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量分别是1.24、1.52、1.75和2.07。同一出生年代的妇女,生育水平基本呈现按城市、县城、郊区和农村依次递增的趋势。居住地性质相同的妇女,生育水平随出生年代推移而下降,出生于1950-年代的城市女性生育孩子数已经低于1.5,出生于1955-年代的县城和城郊女性生育孩子数已低于2,而出生于1960-年代的农村妇女生育孩子数已低于2.1(表3)。

4.东中西部妇女的生育水平

按照居住地所处区域,东中西部妇女生育子女数分别为1.52、1.94和2.05个。同一出生年代的妇女,生育水平基本上呈现出按东、中、西依次递增的趋势。居住区域相同的妇女,生育水平随出生年代推移而下降,出生于1955-年代的西部女性生育孩子数已经低于2,出生于1960-年代的西部和中部女性生育孩子数也已低于2(表4)。

表3 按居住地城乡划分的不同出生年代女性生育水平

表4 按东中西部划分的不同出生年代女性生育水平

5.生育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对曾生孩子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R2为0.42,表明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出生年代、居住地性质、所处区域均有显著性意义。由于采用了哑变量设计,从回归系数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出自变量不同取值对因变量的影响。以出生于1945-年代为参照,其后各年代的回归系数均为负,且绝对值越来越大,反映出随着出生年代推移女性生育孩子数量不断下降,每五年间隔分别下降0.56、0.38、0.24、0.19、0.19和0.25,基本呈现出下降量逐步减小的趋势。以居住于城市为参照,居住县城、郊区、农村的女性分别比居住于城市的多生孩子数为0.40、0.58和0.94。以所处区域是东部为参照,中部、西部女性分别多生0.45和0.59个孩子(表5)。

表5 曾生孩子数多元回归分析

讨 论

中国营养健康调查(CHNS)是一项中美合作开展的营养与健康队列研究,调查样本包括4500多户约1.5万名研究对象。自1989年启动以来,每轮调查均对52岁及以下女性了解其生育史,调查以家庭为单位,对尽可能追踪到的家庭成员均进行了调查,而且各轮调查数据相互印证,形成了不同调查对象的横向生育史数据。调查独立于人口和统计部门进行,有关生育的调查数据质量受人为因素干扰的可能性较小。作为独立于人口系统之外的数据,为描述生育水平变动情况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从此视角研究中国不同区域不同出生年代人群生育水平变动情况。

本文所分析的生育水平,运用调查对象横向的生育史资料。由于近80%调查对象至少有1次调查发生在35岁以后,63%调查对象至少有1次调查发生在40岁以后,考虑到女性生育年龄分布,35岁以上生育的比例较小,因此本文的生育水平可以近似认为是终生生育率。生育史调查对象均为已婚已育过的妇女,没有考虑调查时未婚或未育对象,因此本研究所得出的生育率是基于已婚已育妇女的生育情况,最末次调查时未婚或未育的对象并没有考虑在内。由于调查失访等原因,少量调查对象最末次调查发生在35岁之前,育龄妇女此后所生育的孩子没有在调查中反映出来,导致曾生孩子数统计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出生于1970-和1975-这两个年代的人,由于调查时年龄较轻,而且近年来婚育时间整体延后,部分对象在生育第一个孩子后还没来得及生育第二个孩子,因此利用调查数据推算出的这两个年代的生育水平偏低。不过中国妇女终身未婚未育的比例并不高,且除1975-队列外80%以上对象末次调查均超过了35岁,因此上述因素对生育率水平的整体影响是比较小的。

从生育率影响因素来看,不同出生队列生育水平差异显著,反映自20世纪80年代全国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生育率出现的下降趋势,生育率下降幅度前期较大,后期变动幅度较小。居住不同地区,生育率差异显著,生育率水平按城市、县城、郊区、农村递增,相对于城市,农村女性要多生育近1个孩子。东中西部对象生育水平差异较大,中西部女性要比东部多生育0.4~0.5个孩子。

这一研究,从独立于人口和统计部门的数据入手,描述了不同出生年代、城市农村地区和东中西部女性的生育水平变动情况,这也从一定侧面反映中国不同地区计划生育政策的差异及其执行情况。对于东部地区1970年代以后出生的城市女性,其终生生育率可能已经低于1.3,处于超低生育率水平。因此国家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存在的显著差异,统筹考虑调整生育政策,及早应对不同区域出现的人口转变。

1.崔红艳,张为民.对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总数的初步评价.人口研究,2002(4):23-27.

2.翟振武,陈卫.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人口研究,2007(1):19-32.

3.黎楚湘,吴擢春,汪涛等.1998-2003中国妇女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中国卫生统计,2005,22(4):197-203.

4.Popkin BM,Du SF,Zhai FY,et al.Cohort profile:the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monitoring and understanding socio-economic and health change in China,1989-201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0,39(6):1435-1440.

(责任编辑:刘壮)

1.复旦大学

2.上海市计划生育科研所

3.上海市卫生计生委

△通信作者:楼超华

猜你喜欢

生育率队列生育
低生育率:怀疑、再调查与重复验证
韩国生育率创50年来新低
队列里的小秘密
基于多队列切换的SDN拥塞控制*
在队列里
产后抑郁——生育性别偏好惹的祸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全球生育率,新加坡最低
丰田加速驶入自动驾驶队列
外籍妈妈提升德国平均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