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外科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效果比较
2015-03-09熊成英
熊成英
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上饶 334000
颅脑肿瘤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外科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以往常采用开颅手术治疗,但其对患者机体损伤大、术中出血量多且术后恢复慢,因此临床应用范围有限[1]。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提高,显微外科手术在颅脑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符合现代微创技术优势[2]。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颅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显微外科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比较其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1 月~2013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96例颅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 例。观察组中,男25 例,女23 例;年龄为16~80 岁,平均(40.1±3.9)岁;病灶部位:脑桥小脑角18 例,岩斜区9 例,小脑2 例,鞍区6 例,蝶骨嵴4 例,丘脑-基底节区6 例,颅脑窝底3 例。对照组中,男27 例,女21 例;年龄为17~78 岁,平均(41.9±4.2)岁;病灶部位:脑桥小脑角20 例,岩斜区8 例,小脑2 例,鞍区5 例,蝶骨嵴4 例,丘脑-基底节区7 例,颅脑窝底2 例。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经MRI 及颅脑CT 诊断确诊,经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蛋白升高、白细胞升高、压力升高,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以及头痛等为其主要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书。两组的年龄、性别及病灶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处理,常规消毒铺巾后实施手术,行一马蹄形切口或弧形切口,根据常规术式进行手术。术中出血量较多者可给予电凝止血处理。
观察组给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不同入路方式治疗,具体如下。①脑桥小脑角部肿瘤:本研究中脑桥小脑角部肿瘤共18 例,均经乙状窦后入路实施显微手术,1 例接受次全切除术,其余17 例接受全切除术治疗。②岩斜区:本研究9 例岩斜区肿瘤患者均经改良乙状窦前入路方式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该改良后入路方式是在患者乙状窦前与岩上窦下方弧形处行一个切口,将硬膜切开1.2~1.6 cm,抬起小脑后将蛛网膜切开,暴露病灶,全切8 例,次全切1 例。③鞍区肿瘤:本研究6 例鞍区肿瘤患者均经额下入路实施切除术,将额叶抬起,随后将外侧裂池蛛网膜切开,显露病灶后将其全部切除。④丘脑-基底节区:本研究6 例丘脑-基底节区肿瘤患者均在肿瘤侧成弧形皮肤行一个切口,在患者颅骨内作3 cm×3 cm 骨窗,行一个直径为2 cm 的电凝切口,脑组织被拉出后切除病灶,全切5 例,次全切1 例。⑤蝶骨嵴肿瘤:本研究4 例蝶骨嵴肿瘤患者均在其右侧眉上沿额纹行一个5 cm 直接切口,并作3 cm×3 cm 骨窗,额叶抬起后将外侧裂池蛛网膜撕开,充分显露病灶后将其切除,本组4 例均为全切。⑥小脑部肿瘤:本研究2 例小脑部肿瘤患者均实施枕下旁正中切口,在其肿瘤侧皮肤行一个直切口(长6~8 cm),并在颅骨作3 cm×3 cm 骨窗,采用电凝技术将小脑皮层切开,显露病灶后将其切除,均为全切。⑦颅脑窝底肿瘤:本研究3 例颅脑窝底患者均经眉间上切口或者右额眉上切口入路实施切除术,均为全切。
术后需根据两组的具体情况给予营养支持及预防感染治疗,关注其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术后所有患者接受颅脑CT 及MRI 检查,并随访1 年,评价其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3-6]
①详细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的恶心呕吐、头痛、视乳头水肿、内分泌症状及肿瘤压迫等临床症状变化情况。②采用WHO 制订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对两组术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量表主要包括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内容,满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③采用Zung 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价,得分<50 分为无焦虑症状,得分50~59 分为轻度焦虑,得分60~69 分为中度焦虑,得分>69 分为重度焦虑。采用Zung 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抑郁情况进行评价,得分53~62 分为轻度抑郁,得分63~72 分为中度抑郁,得分>72 分为重度抑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的比较[n(%)]
2.2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SAS 及SDS 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SAS 及SDS 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SAS及SD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AS 评分及SDS 评分的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AS 评分及SDS 评分的比较(分,±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颅脑肿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类型,发生率较高,在全身肿瘤发生中占2%,且该肿瘤无年龄限制,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7-8]。除此之外,颅脑肿瘤早期无典型症状,因此临床漏诊率及误诊率高,易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9]。常规开颅手术是以往临床治疗颅脑肿瘤的常用术式,但该术式需开颅进行,患者机体受创严重、术中出血量多,术后易出现感染、发热、脑疝等多种并发症,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临床应用效果一般[10-11]。目前,微创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在颅脑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恶心呕吐、头痛、视乳头水肿、内分泌症状及肿瘤压迫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效果理想。显微外科手术符合现阶段微创技术的治疗优势,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预后佳等优点[12-13]。此外,科学合理的手术路径也可显著扩大患者的手术视野,避免术中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及过度牵拉[14],并且在显微镜辅助下,术后可清楚辨认关键的神经组织及微血管,在进行肿瘤摘除术时,可有效避免对其他脑组织造成损伤,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15]。
综上所述,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在颅脑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显著减少对其他脑组织的破坏,手术安全性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文建平,陈冬萍,李卫峰,等.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和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7-9.
[2]杨晓滨,李德康,胡泽军,等.显微手术和非显微手术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比较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12):693-695.
[3]曾晖,朱明亮,闰国防.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和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22):3407-3408.
[4]王若枫.浅谈颅脑肿瘤的诊断思路[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10):619-620.
[5]唐先扩,张学利,王东,等.分析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5):56-57.
[6]凌继勇,李龙,苏亦明.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临床对比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4,12(12):114-115.
[7]郭辉.颅脑肿瘤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9):54-55.
[8]张学芳,杜大军,林林.颅脑肿瘤术后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1):92-93.
[9]张民.观察显微外科手术经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和效果[J].今日健康,2014,13(5):110.
[10]曹勇,郑慧军,苑亚东,等.颅脑肿瘤手术后低钠血症87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3):61-62.
[11]姜慧萍,赵国凤.预见性护理在颅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压疮预防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7):132-133.
[12]唐朝芳.显微外科手术经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6):19-20.
[13]王旭华.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5):65-66.
[14]丁勇,江基尧,刘卫东,等.颅脑肿瘤手术中实时超声技术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4):401-403.
[15]秦义民,赵林,王柏栋.术中超声在手术治疗颅脑肿瘤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