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多普勒成像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2015-03-08谭玉珍
谭玉珍
超声多普勒成像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谭玉珍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癌、肝血管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肝脏穿刺病理活检或手术治疗证实肝癌45例, 肝血管瘤5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腹部肝区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观察超声检查在肝癌与肝血管瘤中的鉴别诊断能力, 并比较肝癌与肝血管瘤的超声影像特征。结果超声检出肝癌41例(91.11%), 肝血管瘤46例(90.20%), 确诊率达90.63%, 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肝血管瘤患者肝脏肿块的形态、血供及血流参数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肝癌及肝血管瘤的不同影响特征进行诊断, 可准确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超声多普勒;肝癌;肝血管瘤;鉴别诊断
我国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发国家, 常见于中年男性患者,同时也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对于肝癌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肝癌一旦进展为中晚期患者生存时间将急剧缩短, 临床统计表明全球范围内肝癌致死率已达恶性肿瘤致死中的40%~50%。因此在早期进行诊断及治疗干预对延长患者生存周期及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早期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应用常规的辅助检查设备难以有效鉴别, 导致误诊、漏诊及病情延误进展的发生[2]。本组实验为探讨超声多普勒成像技术在肝癌及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就诊治疗的肝癌、肝血管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肝脏穿刺病理活检或手术治疗证实, 肝癌45例作为肝癌组, 肝血管瘤51例作为肝血管瘤组。其中肝癌组男34例, 女11例,年龄47~72岁, 平均年龄(62.5±2.7)岁;肝血管瘤组男35例,女16例, 年龄51~70岁, 平均年龄(59.4±2.6)岁。所有患者均经肝脏穿刺病理活检及手术治疗确诊为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病, 其中肝癌组肿块数目为103个, 肝血管瘤组肿块112个。
1.2 实验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或病理活检前行超声检查,采用本院GE-Voluson E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腹部肝区超声检查, 采取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腹部检查模式, 选取腹部凸阵电子变频探头, 探头频率范围3.5~4.5 Hz,患者取仰卧位并充分暴露腹部, 首先应用二维超声观察肝脏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回声、与周围组织黏膜的关系以及边界等, 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脏肿块周边及内部的血流信息, 应用二维超声定位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位置后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患者肝固有动脉峰值流速、最小流速以及门静脉流速, 血流动力学信息的采集需测量3次以上后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癌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结果 统计超声应用鉴别诊断肝癌与肝血管瘤的结果并比较, 超声检查确诊肝癌与肝血管瘤结果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肝癌与肝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对比 比较肝癌与肝血管瘤超声影像结果, 肝癌与肝血管瘤患者肝脏肿块的形态、血供及血流参数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肝癌与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结果[n(%)]
表2 肝癌与肝血管瘤的超声影像特征比较(±s)
表2 肝癌与肝血管瘤的超声影像特征比较(±s)
注:肝癌与肝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比较,aP<0.05
特征影像 肝癌 肝血管瘤形态 不规则 规则边界 模糊 清晰回声 内部回声不均匀 肿块内回声均匀肿块及周边血供 丰富 不丰富肝固有动脉峰值流速(cm/s) 98.36±2.13 69.58±3.55a肝固有动脉最小流速(cm/s) 32.05±1.66 24.63±1.17a门静脉流速(cm/s) 11.53±1.94 15.62±2.26a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该病具有起病急骤, 病情发展迅速, 晚期肝癌患者确诊后可在数月内死亡, 并且对于中期肝癌患者如不及早干预治疗, 患者病死率同样较高, 临床研究表明肝癌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3]。MRI、螺旋CT等均可作为肝癌的常规辅助诊断检查手段, 但肝癌早期与肝血管瘤影像学及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 导致肝癌与肝血管瘤的误诊、漏诊率较高[4]。
本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超声多普勒成像技术可准确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病, 并且二者的常规超声及多普勒超声影像结果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以肿块的形态、累计范围及血流参数等比较最为显著。通过实验回顾分析,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肝脏肿瘤, 不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一般肝血管瘤患者不需进行手术治疗, 而本组实验中肝血管瘤的超声特征影像表现为肿块形态规则并且边界清晰, 这与肝血管瘤的生长缓慢、血供不丰富有关, 而肝癌为浸润性生长, 肿瘤血供丰富, 并且易压迫、侵袭周围组织器官, 并且肝癌肿块的血供主要由肝固有动脉与门静脉联合供应, 而随着病情的进展肿块的血供则主要由肝固有动脉提供, 因此肝癌患者的肝固有动脉血流速度较肝血管瘤快, 肝固有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同时据此可进行假设猜想, 依据肝固有动脉、门静脉与肝癌病灶的血供关系可初步评估患者肝癌进展的病情程度, 以提高肝癌的检出率及超声多普勒对肝癌病情评价能力, 这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实验证实[5]。
综上所述, 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依据肝癌及肝血管瘤可依据肝脏肿块的形态、累计范围、回声及血供特点进行鉴别诊断, 可实现肝癌与肝血管瘤的准确鉴别及病情评估, 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1]方靓, 陈悦, 王文平, 等. 超声与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肝血管瘤中的价值. 肿瘤影像学,2014,23(1):45-49.
[2]钱晓莉, 司芩, 仝威, 等.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肝内局灶性小病灶的诊断价值.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3):158.
[3]毛丽娟, 王文平, 丁红, 等. 肝肿瘤动态三维超声造影与二维超声造影的比较研究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21(2):133-137.
[4]王文平. 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8,5(1):6-9.
[5]吴嘉兴, 梅铭惠.CT灌注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0,16(8):634-63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6.012
2014-12-18]
512100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