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之际封禅泰山的发展演变

2015-03-07颜炅偲

师道·教研 2015年12期
关键词:儒生封禅汉武帝

颜炅偲

“封禅”是帝王表示受命有天下的典礼,也中国古代社会的旷世大典。“封”是在山顶增土筑坛以向上天禀报疆域勘定、并由在帝左右的先祖为佑导的告成礼,“封”的早期涵义主要包括边界、设坛和祖宗葬所几大要素。“禅”是由“墠”演化而来的,本指某一典礼前的一项除草广地,向地告成之礼,后来被赋予了传位受命的礼意。封禅也逐渐被赋予了君权神授、天命所归的含义。最高规格的封禅当属泰山封禅,属于天子的特权。秦汉之际仅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于泰山封禅。

《史记·封禅书》较详尽地记录了从上古帝王无怀氏一直到汉武帝的封禅活动,无怀氏、虚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颁项、帝浩、尧、舜、禹、汤、周成王、秦始皇、汉武帝,构成了先秦西汉封禅的完整谱系。东汉的学者对此封禅谱系毫无异议。然而,从梁代开始,就有学者怀疑《封禅书》所载上古帝王封禅之事的可信程度。南宋马端临、明凌稚隆,清梁玉绳皆对上古帝王封禅持怀疑态度。顾颉刚在《“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则明确指出,所谓封禅是从齐国鼓吹起來的,其创造者便是为齐王朝服务的稷下先生们。

近二十年来,其他学者所撰写的大小关于封禅的文章,在谈到早期封禅问题时,或仍沿袭《史记·封禅书》的传统说法;或吸收前代学者古史辨伪的成绩,谓封禅源自战国时期稷下的齐学;或以为源自战国时期稷下齐学的封禅有古老的泰山崇拜的背景;或曰封禅是上古集祭司与帝王于一身的领袖为证明其合法性而举行的宗教仪式,本是祭祀土地的大典。

究其雏形、起源及早期形态则一直为传说所笼罩,难以廓清。但厘清学界对其认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秦汉之际的封禅的缘起和时人的思想。同时,避免了纠缠于其中。所以,本文将就记载较清晰的秦汉之际封禅泰山的活动进行讨论。

一、秦始皇的封禅

秦始皇是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帝王。秦始皇即位的第三年,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狩郡县,颂秦功业,率领文武百官来到泰山脚下,欲行封禅大礼。他召集齐鲁儒生博士七十余人,讨论封禅大典的具体礼仪问题。“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草,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使用,由此绌儒生。”秦始皇与鲁儒生讨论封禅典礼。儒生博士议论纷纷,提不出具体的仪礼程式。秦始皇只得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仪典,到泰山行封礼,到梁父行禅礼。“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巅,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下,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等到秦二世胡亥东巡时,就再也没有召集过儒生。

秦始皇封禅泰山十二年而亡,儒生们借机发挥。“始皇之上泰山,中途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用于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之后,“始皇封禅之后十二岁,秦亡,诸儒生疾秦焚诗书,诛戮文字,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伪曰: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司马迁于是感叹“此其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此次泰山封禅作为第一次封禅是为在先秦封禅传说夹杂秦国祭祀之礼形成的封禅雏形。

究其目的,秦二世道出,始皇巡游的目的在于示强,即“威服海内”。古代礼学家们对之进行过理论阐释,认为其目的有二:一是“展义”,即宣布德义;二是“告代”,即昭告天下,易姓换代,受命改制。近代以来的学者对此也多有研究,或认为是为了显示自己是四海的真命天子”,“使统治者的权力变得神圣不可侵犯”,或认为是为了宣扬功业,或认为其目的在于政治上的“领土控制”。总之,大家都认识到,秦皇汉武封禅和巡游的核心目的,在于寻求皇权存在的终极依据,向天下昭示其政权的合法性、神圣性和权威性。

二、汉武帝的封禅

汉初任用黄老道家之术,休养生息以惜民力。武帝继位“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艾安,搢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于是谋议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因阻于窦太后不果。元狩元年获麟下诏颁瑞,亦微露封禅之意,但又因封禅礼仪久议难明,所谓“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封禅用希旷绝,莫知其仪礼”,迟迟未封禅。历元鼎以后直至元封元年才行封禅。而且,由于改历之难,而汉武帝惑于方士封禅可得神仙长生之说,已无耐心等到改制完成之后再封禅,于是就在方士们的怂恿下先封禅后改制了。

汉武帝也征用儒生,但同样感到“言封禅人人殊,不经,难施行”,乃至“尽罢诸儒不用”。但儒家议礼之长使之不能完全不用儒生,“于是乃令诸儒习射牛,草封禅仪。数年,至且行。天子既闻公孙卿及方士之言,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欲放黄帝以上,接神仙人、蓬莱士,高世比德于九皇,而颇采儒术以文之。”即虽用方士神仙封禅之说,但关于礼仪的制定行用还依靠儒生议礼之长。

汉武帝封禅使其礼仪基本形成,综观汉武帝封禅活动虽然没有完全听从儒生的建议,却用儒家的巡狩制、明堂制和社祭制改造了封禅仪式,如五年一封采用的是巡狩的时间,建明堂是儒家梦寐以求的制度,封时用五色土也是社祭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汉武帝的封禅从具体制度上开始了儒家化的过程。有学者指出它带有明显的杂凑色彩,即将儒生与方士的方案、秦始皇的立石秘封、汉家太一之祀、《管子》所云祥瑞、六经中的巡狩之礼全部囊括。其实还应指出的是,汉武帝制定封禅礼仪的主导思想,仍是儒学无疑。此后每隔五年修封一次,前后共举行过五次。汉武帝已制定出封禅典礼的大致轮廓,从而使继起的遵行者有法可循。

三、汉光武帝的封禅

经过西汉元成帝时代,封禅大典变得异常神圣起来,以至汉光武帝即位后久久不敢封禅。但封禅大典的神圣性和社会影响,使他很难熟视无睹。终于在建武三十二年的时候,因读谶纬而决定封禅以应天命。“三十二年正月,上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宜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感此文,乃诏松等案索《河》、《洛》谶文言九世封禅事者。松等列奏,乃许焉。”于是将封禅活动加入了“受命中兴”的谶纬理论建设行列。而光武封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杂糅以谶纬。

汉光武帝的封禅礼仪基本上遵守王莽改造过的儒家礼制。如泰山刻石文开头便言“维建武三十二年二月,皇帝东巡狩,至于岱宗”,再套用元始郊祭的禮仪进行封禅活动,所谓“天子亲郊天地,先祖配天,先妣配地,阴阳之别”。于是,封禅大典便有了天地、阴阳、祖妣之分。从此,封泰山是祭天,在山之阳,以先祖配;禅泰山下的小山是祭地,在山之阴,以先妣配。基本上等同京城中的南北郊,成为一种特殊的郊天祭地典礼。

谶纬作为一种政治理论神话在西汉中后期兴起之后,迅速受到政治上及思想上多重的关注和利用,因此它对封禅说提供了使之更加发展完善的思想文化条件。谶纬的核心思想是河、洛受命说,即以河图、洛书作为帝王圣人受天命、得天下的符命征应,同时它又接纳了同是作为应天受命的封禅说。东汉光武帝刘秀把自己登上大宝地位的合法性诉诸谶纬。

四、结语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礼治国的社会。《左传》对礼的治国经邦作用作了高度的概括:“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阎步克先生在其《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中把“礼”定义为“居于‘俗与‘法之间的一种政治文化形态”,把“‘礼治的精义解释为政统、亲统和道统的三位一体”。阎先生的精辟论述有助于我们对“礼治”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的深刻理解。而且这个礼不止包揽着古人的政治生活,还统摄着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先秦,历史中还满是神怪荒诞的传说,齐鲁之地,方士盛行。孔子推崇礼制,也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儒家没有将中国人的精神交往彼岸世界,而是将之投放于当下,从现世中找寻寄托,探索方向。中国人一直存在对天的信仰,相信人可以与神沟通是普遍存在的心理,所以祭祀祈福。秦始皇作为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皇帝,他统摄着前所未有的辽阔疆域,封禅也成为其宣扬功业,包举宇内的计划。至董仲舒时,明确提出了天人感应之说,皇帝为天之子,他所代表的天命至高无上。这正适应了汉武帝摆脱无为,以独尊儒术实现皇权独尊的要求,君权神授通过封禅泰山更加合法、更有权威性。光武帝以皇族后裔之名“复兴汉室”。无论以何种形式完成封禅大典,封禅泰山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获得天赐的君权以其合法性、权威性、神秘性威震宇内,以无上的天的意志统摄臣民的行为和精神意志。

责任编辑龙建刚

猜你喜欢

儒生封禅汉武帝
“因事立体”的封禅文
汝心如玉何须擦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汝心如玉何须擦
《文心雕龙》与《文选》“封禅”文体的比较
葬在时光深处的拇指姑娘
树为何名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