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5-03-07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大蒲河中学066607
(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大蒲河中学066607)
初中历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郭敏(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大蒲河中学066607)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标非常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主动参与学习;有了兴趣,学习不再成为负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之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就初中历史教学来说,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历史对话,师生共同探讨,互动学习。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营造出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体会到角色的转换,还能培养学习兴趣。置身于课堂,学生不仅不会感到紧张、沉闷,反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促进能力的发展。比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不得不佩服学生的潜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二、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学生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既是新时代教学实践的现实要求,也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体现,是21世纪课程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另一方面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课堂教学情境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它有助于克服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弊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动学生的求知欲,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如讲授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古代著名的工程时,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这些工程的雄伟壮观,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如讲授《火烧圆明园》时,可先播放同名影片。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让学生进入创设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四、以情促情,激发兴趣
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稳定剂”和“润滑剂”。有人说感情是人心中喜怒哀乐的自然流露,谈论感情的运用岂不是让人虚伪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教师的天职决定了充分运用感情,准确表达感情,理智驾驭感情来为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服务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正确地运用情感因素,能够促进师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最终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完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后,可结合当前的热点,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哪两件事上激起了亚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愤怒吗?”由于近来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和讨论,所以学生几乎是不加思索就答出:日本政府通过了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和日本政府重要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这样不仅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还从侧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五、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历史课外活动课不同于正规课堂的教学方式,它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组织,形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在课外活动课中,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得以回归,气氛轻松,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发挥学生主动性,给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
课外活动课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纪念活动举办故事会,让学生将英雄故事,爱国壮举绘声绘色地展现在同学面前;可召开“乡土历史”讲座,讲述家乡的历史变迁,把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可举行历史知识竞赛,寓知识于娱乐中;可举办历史辩论赛,如我校近期就举办了“项羽自刎——英雄?懦夫?”的辩论赛,反响热烈,使广大师生眼界大开。
历史课外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思维,拓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要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取得初中历史教学的良好效果,一切都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