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运动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2015-03-07张心娜

艺术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连贯性织体钢琴演奏

张心娜

心理运动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张心娜

在我国随着钢琴的普及和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如何提升演奏水平和演奏技巧已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学者和音乐爱好者们对钢琴演奏过程中心理运动的关注。众所周知,钢琴演奏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表演艺术,整个表演过程瞬间既定、不可更改。它即要求演奏者拥有长时间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又要求演奏者拥有掌握“既定时空”的超凡能力。在瞬时之间将身心与音乐完美的结合起来,并将它们以最优胜的姿态展现在听众面前,其实是心理运动影响并作用于演奏者及演奏效果的具体表象。所以,笔者认为,这一原理与钢琴演奏之间不仅有着密切的关联,它还在整个演奏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

心理运动 演奏效果 连贯性

一、心理运动与钢琴演奏的关系

纵观整个人类及动物界,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整个人类活动就是一场在大脑支配下,心理及生理进行运动的“赛事”。简明的说就是人类与外界事物在条件反射作用下的活动过程。研究人员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身体结构与技能之间的关系,找出其形成的原因及发展性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更好地帮助人们提升和超越自己。钢琴演奏对于演奏者来说,也是一个不断提升和超越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音乐的连贯、情感的变化、欲望与想象的展现都与心理运动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般来说,音乐的连贯性与心理运动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演奏者会在学习作品的初级阶段以划分调式调性、解决技术动作为重点进行训练,待解决完成各项技术动作之后再进行分解动作的“整合训练”,也就是将一些细小的、复杂的问题解决之后,再将它们连接起来进行弹奏。整个弹奏过程要求演奏者要排除一切内部及外部干扰,将作品中各个段落有效的连接起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状况,都不能随意停顿或着终止演奏。由此可见,是否能够将一首乐曲流畅、完整的弹奏下来,不仅是检验基本功及演奏能力的第一要务,还是心理运动作用于钢琴演奏的重要环节。

那么,究竟心理运动是如何作用于“连贯性”的呢?笔者认为,首先它在难易程度上作用于“连贯性”。对于经验丰富、注重自我暗示及身体管理的演奏者来说,控制音乐的连贯性易如反掌,但是对于心理素质较差、肌体运动不科学的人来说,就显得尤为困难了。那么如何才能在心理运动的作用下提高演奏的“连贯性”呢?笔者建议大家首先要做好自我暗示的管理工作。例如,在弹奏前,我们就要告诉自己,这是一场不能暂停的“赛事”,就像刘翔在国际比赛中不能停顿下来一样。在整个弹奏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们都不能停顿下来进行修改,而是要采取边弹奏边修改的方式进行“微调整”,即抛弃无法挽回的问题,调整可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在弹奏过程成中无意间碰错的音符及节奏,就是应该被抛弃并不做任何修改的对象。因为,整个演奏过程“瞬间既定”,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挽回已经响起的声音,所以面对这类问题,直接忽略不计才是最为妥当的解决办法。

其次,笔者认为心理运动还作用于“连贯性”的其他方面。在弹奏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准确无误的将音乐起伏、情感变化及呼吸、乐句处理妥当,也是检验“连贯性”的一个标准。通常,演奏者会因为过度紧张或者外部干扰等因素而影响乐句及呼吸的处理,甚至有些时候连音乐风格的把握都偏离了原来的方向。但其实,当这些突发状况出现时,我们并不需要感到惊慌,而是应该采用积极、稳妥的方式去应对它。因为,手足无措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会大大增加心理及生理的压力。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和我一样的经历,当演奏出现问题时,演奏者往往急于修正已经出现的错误而忽略心理调整的重要性。恰恰是这种“急于”和“忽略”导致整个演奏陷入“节节败退”的局面。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再次上演,笔者从失败的经验中寻找问题的根源,并从整体布局和调节分配等方面作为突破口,来应对这一问题。首先,笔者认为,失败的根源在于演奏者没有对作品的曲式结构及基本框架做出具体的分析和详尽的规划。就像航海家没有航海图一样,如果演奏者没有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规划,那他就不会了解整个音乐的走向和动态。所以,了解和掌握作品的曲式结构及基本框架,对于演奏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演奏者“化险为夷”,还可以帮助演奏者扭转“节节败退”的局面。

下面我们就以肖邦夜曲op15no1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这是一首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全曲由ABA'三个部分组成,A段从F大调开始,共有三个方整的小乐句。旋律悠长,富有抒情性。B段转入f小调,织体和小节数都有所变化,音乐色彩也与A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发展、变化的创作原则。A'段重复了A段中陈述过的音乐形象,并将调性转回到F大调上,旋律声部和伴奏织体几乎完全与A段相同,属于完全再现。掌握这些信息之后,注重自我管理的演奏者便会在大脑中构建出一幅“蓝图”,并在制定好的蓝图上画好“坐标”。例如,演奏中哪些地方可以进行修改、哪些地方不可以进行修改,哪些地方适合进行“微调整”、哪些地方可直接“忽略不计”等等。也就是说,在演奏A段时如果出现呼吸处理不妥当,踏板应用不正确等问题,我们便可以暗示自己不要慌张,在之后出现的再现部进行调整和修改即可。同理,演奏B段时,如果出现失利的情况,我们便要提醒自己,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集中表现音乐变化及发展特征等问题上去,而不是拘泥于类似错音、触键力度等小问题上。因为,凸显音乐的发展性变化才是整个B段应该追求和展现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思维是意识的核心、是最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制定精细的规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演奏的连贯性,还直接影响演奏技巧的发挥,并自始至终引导整个演奏的全过程。

二、心理运动对钢琴演奏各阶段的影响

演奏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情感与控制、动机与记忆、欲望与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体现。演奏时如果缺乏紧张气氛,那么演奏出来的音乐一定没有激情和感染力,然而过度紧张又会使演奏者陷入混乱,达到难以自控的程度。那么,如何才能能将这一对矛盾体融合在一呢?笔者认为,正视“紧张”与“焦虑”以及“紧张”与“焦虑”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将其融合并解决演奏各阶段中出现的问题。

整个钢琴演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实控阶段。3.潜意识活动阶段。

1.准备阶段

一般来说,准备阶段通常是指演出前15分钟至演出开始后的五分钟,在这个时间段里人们常常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精神无法集中、烦躁、腹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面对这些不良反应,笔者认为,认清“紧张”与“焦虑”的根源,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紧张”和“焦虑”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的“人性紧张焦虑”,另一种是“情景紧张焦虑”。单纯的“人性紧张焦虑”是指,由于演奏者自身的性格过于敏感或者内向而造成的一种紧张状态。这种紧张和焦虑的感觉根深蒂固,程度难以控制,要经过长时间心理疏导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得到缓解;而另一种被称为是“情景紧张焦虑”的状态则比较容易得到改善,因为这种状态主要是由于演奏者对演出环境不熟悉或者对演出场所感到不适应而形成的。所以,这种紧张和焦虑的感觉只是暂时的,并不会对演奏产生破坏性的影响,演奏者只要通过提前“热场”、“走台”等方式便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2.实控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之后,演奏者的头脑和思路渐渐变得清晰,心态和肌体动作开始被有效的控制和实施,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想法来操控整个音乐的发展方向,并使得整个演奏“渐入佳境”。但是,当一切看似无忧的时候,反而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过度放松”,不仅是“紧张”与“焦虑”的负面表现,还是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的“罪魁祸首”。

当我们的大脑处于“过度放松”状态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暂时性失忆”,这种“暂时性失忆”会使演奏者在演奏的瞬间将乐谱忘得一干二净,出现头脑一片空白的情况,即便肌肉与骨骼还在机械的运动着,但实际上整个演奏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心理素质较差,不能机智应对的演奏者面对这一情况,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使整个演奏被迫终止或毁于一旦;而经验丰富,心理素质较强的演奏者则会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使原本失衡的演奏重新回到平衡的状态上去。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呢?其实,音乐的记忆就是大脑对所输入的音乐信息进行编码并加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优”、“劣”状态与日常训练的方法和精细程度有密切的关联。例如,在日常训练中,有些演奏者只注重提高演奏技巧、抒发音乐及个人情感,而面对如何背谱这一问题,要么漠不关心、要么束手无策。其实,这种学习态度和训练方法既不科学也不理智。因为脱离背谱,单纯强调演奏技巧和音乐感觉,就如同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只有将这个“基础设施”构建牢固之后,才有可能将美妙绝伦的上层音乐展现出来。

背谱的方法大致可分为“肌肉记忆”和“理性记忆”两大类别。其中,“肌肉记忆”是指,随着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的增多,而形成的顺应背奏方法。这种方法,背奏出来的音乐准确率低、稳固性差。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及自身心理障碍的攻击。实际应用时,往往会给演奏者及演奏效果带来极大的困扰。而“理性记忆”法则相对稳固的多,这种记忆方法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所有的记忆全都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演奏者通过对各种音乐要素的分析,将作品的全部内容收纳到大脑的储存系统中,并根据“拟定模式”来重复和再现这些内容。那么,如此复杂而又奇妙的过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做到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以舒伯特即兴曲OP14ONO1为例,来演示一下“理性记忆”的全过程。

舒伯特的这首即兴曲弹奏速度较快,是一首无展开的奏鸣曲式。呈示部由主、连、副、结四个部分组成。其中,主部主题体积短小、情绪多变,作曲家用装饰音和柱式和旋等织体将全曲的调式调性凸现出来。弹奏时要制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为之后出现的连接部做好准备。连接部体积庞大共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由平均16和八度音组成,情绪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与第二阶段基本相似,但是作曲家在第二阶段中用模进的方式使整个音乐呈“螺旋式”上升的姿态,并用不断变化的音色来表现纠结、反复无常的心理状态。第三阶段中,舒伯特用激烈的强、弱对比使整个音乐变得躁动起来,但这种特殊的音响效果及情感变化并没有持续多久便被新出现的织体所取代。作曲家用新的织体使整个第四阶段的音乐听起来和蔼可亲,就像是少年在上帝面前倾诉一般,并用持续性的渐弱使整个音乐结束在祥和、宁静的气氛中。

像这样审视和提取作品中各类要素之后,我们便可以进行初步的分类工作了。分类工作是整个记忆储存的第一步,我们需要像这样,将作品中相同的音乐织体和情绪变化与不同的音乐织体和情绪变化分门别类的储存到大脑的记忆库中。之后再按照音乐发展的顺序将作品中所有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填充。在这个整理和填充的过程中,我们最容易遇到和出现的问题便是“序列混乱”和“内容交错”。演奏者常常会把不正确的织体和旋律应用到不适当的地方去。例如,将织体相同,调式调性不同的再现内容应用到呈示部中去;又或者将相同织体的部分内容遗忘、省略掉等等。这类情况虽然是背谱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但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只要反复对照乐谱进行纠正和练习即可得到完美的解决。像这样,经过反复的对照和梳理之后,整个“理性记忆”过程便结束了。

就如同那句“不记则思不起”一样,我们的记忆就象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平台,需要我们细心地去分析、去规划。规划的越详尽,记忆就会越深刻;分析得越透彻,记忆就会越持久。所以,笔者建议大家,在日常的训练中,一定不能得过且过,一定要细致周全的将乐谱中所有的音乐信息以“理性记忆”的方法储存到大脑中。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应对演奏各阶段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顺利的度过潜意识活动阶段。

3.潜意识活动阶段

当演奏进入到第三阶段时,演奏者的肌体和心态处于高度疲劳的状态,大脑运转的速度开始变得缓慢,身体出现酸痛、无力的症状,此时的演奏者可以用“放电”一词来形容。然而,当这种“放电”状态出现时,大脑中的“潜意识”识别区却十分的活跃。这种潜意识识别区的活跃状态并不会引起演奏者们的注意,它会悄悄地将整个演奏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储存在记忆的深处,并根据读取和储存的信息对演奏者日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被“潜意识”所读取和储存的信息,是半永久性的,其影响力惊人,不会轻易被遗忘。整个过程十分隐秘、短促,你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还来不及对它加以控制,储存过程便已经结束了。然而,此时“潜意识”储存什么样的信息,对于演奏者及日后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此时储存的信息是成功的体验和优胜的感觉,那么这种记忆便会帮助演奏者积累成功的经验,在日后的演出中增强演奏的自信心;反而,如果此时储存的记忆充满了恐惧和自卑,那么便会使演奏者陷入到无限的“恶性循环”中。所以笔者建议,当演奏者进入到这一阶段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即便你身心疲惫也要力求帮助“潜意识”提取和储存优胜的记忆,不然很有可能会因为这些痛苦的记忆而终止整个演奏生涯。

结论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心理运动与钢琴演奏的关系及心理运动对钢琴演奏各阶段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不难发现,钢琴演奏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瞬间、每一个技术动作,都不同程度受到心理运动的影响和支配。就像亨利·涅高兹说的“任何公开表演,都是服从于瞬间的威力,而更多受到这种威力支配的,是那些能够理解灵感、具有高度艺术气质的天性”那样,每一个演奏者只要掌控好心理运动与钢琴演奏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在演奏中展现出不凡的音乐气质和超凡的个人魅力。当然,科学、合理的掌控心理运动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还需要演奏者在实践的道路上不断的尝试和摸索,希望可以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使得心理运动与钢琴演奏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可以帮助我们铸造更加美好的音乐圣殿。

[1]亨利·涅高兹.涅高兹谈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凯.音乐心里[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公司,2001.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连贯性织体钢琴演奏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探讨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钢琴演奏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探讨
浅析提高钢琴演奏技巧的有效途径
浅谈钢琴即兴伴奏中织体的应用
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中的钢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