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氟啶虫胺腈防治水稻稻飞虱的效果试验

2015-03-07王振宇蒋尚军王会福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吡蚜粒剂稻飞虱

王振宇,蒋尚军,王会福

(1.台州市路桥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台州 318050;2.临海市江南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临海 317000;3.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临海 317000)

氟啶虫胺腈防治水稻稻飞虱的效果试验

王振宇1,蒋尚军2,王会福3∗

(1.台州市路桥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台州 318050;2.临海市江南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临海 317000;3.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临海 317000)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水稻稻飞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450mL·hm-2药后14,34 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94.0%和91.1%,与对照药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粒剂250.5 g·hm-2,8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粒剂178.5 g·hm-2的防效相当,表现为速效性好、持效期长,且安全性好。

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稻飞虱;防治效果;安全性

水稻稻飞虱是一种高致害性、迁飞性的害虫,是浙江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1-2]。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台州市稻作类型多样,栽培方式多元,种植品种丰富,加上水稻稻飞虱迁入明显提早,迁入峰次明显增多,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致使灾发频率显著上升,成为当前水稻超高产优质栽培的主要障碍[3-4]。

为了进一步筛选出防治稻飞虱的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2014年我们对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的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以明确该药剂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适宜浓度、持效期及对水稻的安全性[5]。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临海市汛桥镇道头村台州振华农业承包有限公司的承包田上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为壤土,肥力适中。该区域为水稻单双季混栽区,历年稻飞虱发生比较严重。试验田前作为冬小麦,四周均种植单季稻。试验作物为单季稻,品种为当地常规品种台糯1号。

供试药剂有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商品名特福力,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50%吡蚜酮可湿性粒剂(商品名顶峰,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8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粒剂(商品名极锐,德国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均为台州市农资有限公司提供。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各处理的药剂及药量为:处理1,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00 m L·hm-2;处理2,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450 m L·hm-2;处理3,50%吡蚜酮可湿性粒剂250.5 g·hm-2;处理4,8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粒剂178.5 g· hm-2;处理5,清水对照(CK)。各处理面积1 333.4 m2,不设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处理间筑小田埂以防药液相互串灌。

根据本地植保站提供的水稻病虫监测分析,预测4(2)代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在7月28日前后。根据田间实际调查情况,试验施药时间在7月30日,此时田间稻飞虱分布比较均匀,主要是褐飞虱,少量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且以低龄若虫为主。施药时水稻处于分蘖中后期,用水量为675 kg· hm-2,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施药时田间有3~5 cm左右水层,药后保水7 d。

试验前7月3日所有小区均用5%甲维盐可湿性粒剂450 g·hm-2+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750 g· hm-2防治1次,整个试验期间除试验施药时加入20%氟虫双酰胺可湿性粒剂150 g·hm-2,5%井冈霉素水剂3 750 mL·hm-2外未用其他任何药剂。所有处理小区的栽培条件如施肥、除草、灌水等农事操作均相同。

1.3 调查方法

药效调查共2次,在药后14 d(8月13日)和药后34 d(9月22日)进行。调查方法,先将每处理划分为3等份,作为3次重复,每小区平行跳跃式随机取样15点,每点2丛,共30丛稻,采用盆拍法,分别记录稻飞虱(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残留活虫数,折合成百丛虫量后计算其防治效果。防治效果/%=[(对照区防治后活虫数-处理区防治后活虫数)÷对照区防治后活虫数]×100。用DPS数据处理系统中的新复极差法对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6]。

在药后的整个试验期间观察供试药剂处理对水稻叶片、植株长势等有无不良影响。

1.4 气象情况

施药当天晴天,偏东风,风速3.0 m·s-1,气温25~36℃,相对湿度65%,降雨量为0,药后36 h无雨,之后也无特殊天气出现,总体对试验无明显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在本试验条件下,通过药后整个试验期间观察,3种供试药剂处理后对水稻叶片、植株长势等无任何不良影响,安全性好。

2.2 防治效果

从表1可知,氟啶虫胺腈300,450 mL·hm-2药后14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4%和94.0%,与吡蚜酮和烯啶·吡蚜酮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药后34 d分别为86.4%和91.1%,其中氟啶虫胺腈300 mL·hm-2的处理与其他3个药剂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而氟啶虫胺腈450 mL·hm-2的处理与药剂吡蚜酮和烯啶·吡蚜酮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表1 各处理防治稻飞虱的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水稻稻飞虱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450 mL· hm-2药后14,34 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为94.0%和91.1%,与50%吡蚜酮可湿性粒剂250.5 g· hm-2,80%烯啶·吡蚜酮可湿性粒剂178.5 g· hm-2的防效相当,表现为速效性好、持效期长,且安全,因此在生产上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

使用时应掌握在水稻稻飞虱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及时用药,用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00~450 mL·hm-2,加水量为675~900 kg·hm-2,用喷雾器均匀粗喷雾,且施药时田间要保持3~5 cm浅水层,药后保水5~7 d为好。

[1] 王会福,陈伟强,汪恩国,等.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发生危害与防治指标研究[J].植物保护,2010,36(1):110-114.

[2] 王彦华,沈晋良,王鸣华,等.褐飞虱抗药性机理及其治理研究进展[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5(4):24-26.

[3] 王会福,谢宝玉,钟列权,等.绿颖与蚜虱净混配防治稻褐飞虱药效试验初报[J].中国稻米,2008(2):72-73.

[4] 程勤海,陆剑飞,陆志杰,等.几种杀虫剂防治单季晚稻5代稻飞虱田间药效探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8(4):465-467.

[5] 农业部农药鉴定所生测室.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1)[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5-8.

[6]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1)[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才德)

S 435.112

B

0528⁃9017(2015)11⁃1882⁃02

文献著录格式:王振宇,蒋尚军,王会福.氟啶虫胺腈防治水稻稻飞虱的效果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1):1882-188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1155

2015⁃09⁃12

浙江省台州市科技计划农业重点项目(14NY12)

王振宇(1985-),男,浙江台州人,助理农艺师,从事植保技术推广工作。E⁃mail:tznkywhf@126.com。

王会福,高级农艺师。

猜你喜欢

吡蚜粒剂稻飞虱
吡蚜酮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热力学行为研究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水分散粒剂在农药生产中的应用与发展探究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初探
江城县水稻稻飞虱主要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75%醚苯磺隆水分散粒剂的制备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