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视野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因素研究

2015-03-07吴亚娥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积极性教学活动

吴亚娥,李 峰

(安康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陕西 安康 725000)

近几年通过改革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思政课教学有效性,但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尤其是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激情或热情不高、怠于参与思政课教学活动是思政课教学有效性差的主要表现。以往思考“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方式,多是教师以学生身份在思考改革,没有掌握学生认同的有效性因素,采取学生喜欢或认可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所以教学活动不能被学生完全接受。“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1]。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情感所起的作用,比单纯理智所抱的信念,或比由于畏惧惩罚而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惯,都强有力得多[2]。因此,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激情或热情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研究学生认同的思政课教学有效性因素,以利于对症下药,调动学生思政课学习的激情、热情,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深入课堂听课观察学生的实际参与状况并对部分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然后设计问卷,在小范围预调查基础上完善问卷,随后对商洛学院、宝鸡文理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和安康学院的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8份,回收率96.3%。有效问卷567份,无效问卷11份,有效问卷率98.1%。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问卷发放情况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一)问卷统计

1.对思政课的认识。以“思政课对人生发展的作用”和“学习思政课希望收获的东西”为主反映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调查显示,72.26%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是学生认识、了解社会并立足社会的基础,思政课的内容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作用很大或比较有用。同大学外语和计算机基础相比较,有54.88%的学生认为思政课更重要或同样重要。相对于“学知识懂理论拓展思维”和“了解国家历史和当下国计民生”,55.48%的学生最希望从思政课学习中收获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有29.73%的学生最喜欢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14.23%的学生最喜欢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高达46.33%的学生认为最难学,只有4.35%的大一学生选择最喜欢学这门课。只有4.06%的学生不抱希望能从中有所收获。对思政课开设时间除6.61%的学生认为在哪一学年无所谓之外,普遍认为开设得越早越好。

2.对思政课教学形式的认识。调查显示,72.65%的学生既不喜欢教师中心型的课堂组织形式,也不喜欢学生中心型的课堂组织形式,最受欢迎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师生互动型。有50.53%的学生愿意大胆质疑老师讲授的一些内容,还有33.27%的学生虽然自己不愿质疑老师但却希望别人能站出来质疑老师。

3.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调查显示,学生较感兴趣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有热点时事、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内容和社会民生问题等;明显不感兴趣的为理论知识和大政方针。为了参与思政课教师设计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学生在课前课后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和小结作业。对此,55.16%的学生认为是一种必要的锻炼;21.35%的学生认为课余时间很充足,算不上什么负担。但是,有17.44%的学生认为是一种多余的负担;另有6.05%的学生表示会随便应付一下,算不上什么负担。

4.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调查显示,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较喜欢参与的教学活动有看视频、讨论和辩论;明显不喜欢的教学活动有学生讲课、给同学打分和回答教师提问。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以“听讲”为参与教学活动的常态作为参照点,那么,相对而言,有更多的学生宁愿听课也不愿演讲和自己讲课。89.9%的学生认为教师开展讨论、辩论、演讲、学生讲课、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教学活动对提高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积极性有帮助或非常有帮助。只有2.13%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

5.对思政课考核形式的认识。调查显示,有51.07%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对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没有什么影响,认为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并不是为了应付考核、得高分。但是,有16.79%的学生认为如果不把课堂参与表现列入考核项目,就不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另外还有28.57%的学生认为如果考核公平合理就积极参与教学,如果考核不公平、不合理,就不会积极参与教学,即共有45.36%的学生是否会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依然受到考核方式的影响。研究还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越来越在乎思政课考核的公平性。学生最希望思政课采取的考核方式是“平时作业笔记考勤+期末开卷考试”和“平时多种形式考核+期末开卷考试”,分别占到总人数的35.82%和30.5%。加上18.97%的学生支持“分阶段多次考核+多种形式考核,不再有期末考试”一说,总计有85.29%的学生反对期末闭卷考试。在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不出力、搭便车”,42.68%的学生认为从成绩评定角度看,这种现象不公平;29.46%的学生认为只要能锻炼自己,别人不出力无所谓,还有5.36%的学生表示也想“搭便车”。39.79%的学生最不希望按班级学号顺序分组,只有7.46%的学生赞同这种分组方式,这样分组由于同学之间不是很了解,无法安排活动,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

6.对参与思政课教学热情影响因素的认识。调查显示,影响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积极性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是社会大环境和学校重视程度,其中40%的大一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是“学校的重视程度”;52.8%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内容对其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有影响且随兴趣参与;也有8.86%的学生表示教学内容对其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影响,自己不想参与教学活动,这种情况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越来越明显。最让学生感到困惑的现象依次为:大家参与教学的热情普遍不高、学生人数太多、许多人都在干自己的事、教学方式单一古板、教学内容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太少、教师自身素质不高。60.07%的学生对“大家参与教学的热情普遍不高”“学生人数太多、许多人都在干自己的事”感到困惑。53.89%的学生认为自己想参与就参与,与人数多少无关;25.62%的学生认为人数太多抑制了自己的参与积极性。男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女生更容易受到班级人数太多的抑制,文科生的参与积极性比理科生更容易受到班级人数太多的抑制。

7.如何提高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热情。学生自认为不愿深度参与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大环境使学生从心底排斥思政课、教师设计的教学参与内容没有吸引力、缺乏参与教学的课堂氛围、中学阶段形成对思政课的偏见、学生自身的知识和参与能力有限、参与思政课不能满足自身现实需要。学生认为要提高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比较可取的措施有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参与活动、增加播放相关视频资料的比例、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教师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教学内容。

(二)问卷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学生对思政课的正确认识和看法趋势能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信心。

第一,思政课在大学生发展生涯中的重要性信念更加坚定。调查显示,55.48%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收获“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06%的学生不抱希望从中有所收获,也只是对思政课教学现实中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不吸引人,没有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体会不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现象感到困惑所产生的认识。

第二,思政课教学内容选择更到位,教学针对性更强。调查显示,88.44%的学生对热点时事、贴近大学生实际、社会民生、法律常识、典型人物、历史素材感兴趣;11.55%的学生对大政方针、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基本理论知识、大政方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将理论知识、大政方针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是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第三,思政课教学形式选择更准确,教学效果更明显。调查显示,72.65%的学生既不喜欢教师中心型的课堂组织形式,也不喜欢学生中心型的课堂组织形式,最受欢迎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师生互动型;87.94%的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依次为看视频、讨论、辩论、讲故事、角色扮演、学生播报新闻、演讲。12.07%的学生不喜欢的教学形式依次为学生讲课、给同学打分和回答老师提问。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要求学生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76.51%的学生不认为是一种负担,其中55.16%的学生认为能锻炼和提高能力。

第四,多样化考核方式,能锻炼提高学生能力,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调查显示,94.86%的学生喜欢多种考核方式或分阶段考试并且为开卷考试,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对死记硬背的考核形式,仅有5.14%的学生主张期末闭卷考试。

三、增强思政课教学有效性因素分析

戴维·伯姆在谈如何发现一个人真实想法时说,“每个人都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每个人也都彻底地表达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然后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3]。而我们在探讨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时,经常是教育者在思考最有效的方式,学生认同的有效方式一直以来并没有真正掌握,总是感到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为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对话的机会有限,不能真正了解学生认同的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激情或热情的有效因素。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的看法,从中分析出学生认同的有效性因素,这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这些因素包括:

(一)学校高度重视

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设置以及教学管理层面。调查显示,影响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积极性的主要外部因素是社会大环境和学校的重视程度,其中40%的大一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是“学校的重视程度”。教学班级过大是影响学习思政课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其中25.62%的学生认为“人数太多抑制了参与积极性”,且年级越高越不愿意参与思政课教学。大学生特别是大一学生处于心理趋于成熟的时期,思想意志未完全稳定,容易产生“从众”现象;教学班级过大,不易管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减少,偷懒机会增加,课程考核容易出现“不公正”现象,不利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大一是学习生活的转折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发展的起点,高年级专业学习任务重,世界观、人生观基本成型,因此思政课应在大学前期开设,小班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有效性因素之一。

(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

小学中学阶段都在学习思政课,如何将大学里的思政课同中小学的思政课区别开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调查显示,88.44%的学生对热点时事、贴近大学生实际的问题、社会民生、法律常识、典型人物、历史素材感兴趣;13.96%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是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积极不高的原因。将思政课必讲部分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增强针对性才能提高教学实效性,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这一转化完成对任课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加思政课教学活动,实现有效性和实用性。调查显示,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中和教师有关的问题有教学形式单一古板、教学内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教师素质不高;影响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积极性的是教师设计的教学参与内容没有吸引力、不喜欢教师设计的教学参与形式;学生提出建议措施是结合实际选择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自身能力和个人魅力。教师除以上几个方面需要注意外,还应注意教学内容、方式与文科、理科、艺体学生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班级大小、男生女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方式。

(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在后现代课程中,教师不是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其权威来自于教师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及其创造性劳动本身。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批评性的讨论,要允许学生对课堂上使用的教材和教师的权威提出质疑。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化为与这一情景共存”[4],而在思政课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自己讲授的课程内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不能创造学生质疑教师所授内容的机会。在教学环境中缺乏公平和谐的研讨氛围,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调查显示,72.65%的学生既不喜欢教师中心型的课堂组织形式,也不喜欢学生中心型的课堂组织形式,最受欢迎的课堂组织形式是师生互动型,并且“教学方式单一古板”“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太少”等让学生深感困惑,这说明思政课教学方式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才会使得学生在思政课课堂干其他的事情。83%的学生愿意与老师互动,学生不参与教学活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学方式古板单一、参与机会少、学生自身的能力有限等。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谈到,“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5]。没有引起学生参与兴趣的形式,也就没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学生也就不可能与教师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教育时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6]。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内容上选择学生热切关注的问题并以其喜欢的方式进行,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专业特点,展现专业才能,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在具体参与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这也正是学生所认可的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考核方式多样化

思政课传统的“千人一卷”的闭卷考核模式,使思政课课堂出勤率低、学习主动性差、课堂上干其他事情、课后无事可做、考前突击应付、考试作弊等现象比较普遍,并且闭卷考试不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无法体现思政课教学的现实意义。调查显示,只有14.71%的学生认同闭卷考试,其中还有9.57%的学生认同平时多种形式考核加期末闭卷考试,其余学生则认同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在多种考核方式时,防止考核流于形式,要通过考核体现学生的能力;注意考核过程的“公平性”,因为学生认为考核“不公平”和“搭便车”现象是影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因素。

(五)纠正学生认识偏差或错误

72.26%的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内容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作用很大或比较有用,54.88%的学生认为比英语和计算机基础重要,但和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14.23%的学生喜欢学习,有46.33%的学生认为最难学。究其原因,一是本课程在高中阶段有所了解,由于为了应付高考,纯粹进行背诵式教学,学生没有机会理解,没有机会运用原理内容指导现实行为,所以感到枯燥无味,没有现实意义。二是中学时期的错误认识带到大学里,重新学习这门课程,但内容加深,纯粹记忆的东西减少,思考性问题多而且复杂,这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然成为最难学的、甚至是无用而且还枯燥的课程。其他课程多少也有这种现象存在,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物质意识辩证关系决定这种情形下,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将理论内容融入现实生活,体现基本理论的现实意义,改变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教学方式的古板单一现象,思政课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总之,只有针对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同时采取持续有效措施,才能逐步削弱学生的参与惰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思政课应有的教育功能。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2]乔建中.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8.

[3]戴维·伯姆.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

[4]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8.

[5]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1.

猜你喜欢

思政课积极性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