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体重、超重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

2015-03-07徐亮亮

中国体育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质体重

徐亮亮,刘 欣,王 梅



低体重、超重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

徐亮亮1,刘 欣1,王 梅2

目的:探讨低体重、超重是否对我国5~6岁幼儿身体素质产生了影响。方法:采用国际肥胖工作组制定的标准将我国2000年和2005年国民体质监测中的52 652名5~6岁幼儿(男性幼儿为26 323名,女性幼儿为26 329名)划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比较3组幼儿身体素质的差异。结果:1)2005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5~6岁幼儿超重检出率出现上升;2)超重组的生长发育水平好于其他两组,低体重组最差,正常体重组居中;3)男性幼儿中,除了坐位体前屈外,其他指标均表现为正常体重组大于其他两组;女性幼儿中,除了网球掷远和坐位体前屈外,其他指标同样表现为正常体重组大于其他两组。结论:我国幼儿面临着超重检出率上升的趋势,应关注预防超重向肥胖的发展,超重已对5~6岁幼儿身体素质产生了影响。

幼儿;低体重;超重;身体素质

1 前言

有学者[1]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指出,儿童体质研究是基础儿科学的重要前沿,有关学龄前儿童的体质测试方法、评价标准、运动锻炼指导量表是我国儿科界急需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在7岁以下儿童中几乎空白,基本资料还很缺乏。时至今日,7岁以下儿童体质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等相关的体质研究随着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建立与实施得以蓬勃开展。从我国已开展的3次全国性全年龄段(3~69岁)体质监测,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为开展3~6岁儿童的体质研究提供了强大数据支持。

身体素质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人的体质好坏的主要方面之一,是儿童体质研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也是衡量儿童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有关超重、肥胖对7岁以上儿童的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国内、外较为普遍,例如,丁宗一等[2]在20世纪80年代末对8~12岁单纯性肥胖儿童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肥胖儿童的心肺功能和有氧能力有功能性损伤。季成叶等对我国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1 664名12岁的小学生调查表明,肥胖学生的50 m跑、立定跳远、斜身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及往返跑等的成绩差生检出率明显高于非肥胖少年[5]。Graf[15]等人探讨了668名年龄为6.7(±0.42岁)儿童的BMI、运动能力和业余生活习惯的关系,结果表明,6 min跑和BMI的相关性呈显著负相关,在调整了性别和年龄后,超重或肥胖的儿童比正常体重或低体重的儿童成绩差。这些均表明,肥胖已影响儿童的身体素质、生理机能和体育运动能力。

查询文献可知,目前,3~6岁儿童体质研究主要集中在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3,4,6],国内尚缺乏全国性的有关低体重、超重对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2000年和2005年我国国民体质监测中5~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2000年样本量为25 879名幼儿(男12 918名,女12 961名),2005年样本量为26 773名幼儿(男13 405名,女13 368名)。2000年与2005年监测均采用分层随机整群的抽样原则,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抽取监测对象,两年度抽样监测点保持一致。

2.2 研究方法

根据《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中“幼儿体质监测细则”的要求进行,测试仪器为由国家体育总局统一发放的国民体质测试仪器,测试人员通过统一培训并考试合格取得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工作。测试指标共分形态、机能、素质3大类,其中,形态类测试指标有身高、体重、坐高、胸围、皮褶厚度(上臂、肩胛和腹部),机能类有安静心率,素质类有坐位体前屈、10 m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走平衡木。

低体重、超重划分标准采用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制定的分年龄和性别的BMI标准[9,10](表1)。生长发育指标为年龄别身高(HAZ)和年龄别体重(WAZ),采用WHO制定[11,12]的标准计算,采用WHO Anthro v3.2.2计算。同性别不同体重组间身体素质比较用单因素方差的多重比较分析方法。本研究全部统计工作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差异的显著性水平定义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定义为P<0.01。

表 1 本研究低体重、超重儿童BMI划分界值点一览表

3 研究结果

3.1 2000年和2005年我国5~6岁幼儿低体重和超重检出率的变化

从表2可知,与2000年相比,2005年男性幼儿的超重检出率由7.6%,上升到2005年的10.6%,女性幼儿的超重检出率由7.2%上升到9.1%;男性幼儿低体重检出率由17.9%下降到17.5%,下降幅度较小,而女性幼儿低体重率则由19.3%下降到18.8%。说明总体上,我国5~6岁幼儿超重检出率正逐年上升,超重率男性大于女性,低体重率则相反。

3.2 3组幼儿身体形态、生长发育比较

表3、表4显示,除男性幼儿的身高在低体重组与正常体重组间不存在差异外,其他指标都表现为超重幼儿>正常体重幼儿>低体重幼儿,且超重组和低体重组都与正常体重组存在差异(P<0.01),说明3组间形态体型差异较大,超重组的生长发育较其他两组好。

表 2 本研究2000—2005年我国5~6岁幼儿营养状况变化一览表

表 3 本研究男性幼儿不同营养状况组身体形态比较结果一览表

续表 3

注:▲、★分别表示与正常体重比较存在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0.05,P<0.01,下同。

表 4 本研究女性幼儿不同营养状况组身体形态比较结果一览表

3.3 3组幼儿身体素质比较

从不同身体素质组间比较结果看,男性正常体重组的坐位体前屈要小于超重组,但大于低体重组,其他指标都表现为正常体重组好于其他两组。女性幼儿中,正常体重组网球掷远和坐位体前屈要小于超重组,其他指标表现为好于超重组,但与低体重组较接近。这些说明,超重和低体重对男性幼儿的身体素质影响较大;在女性幼儿中,虽然低体重组与正常组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从成绩结果看还是比正常体重组差,相比较而言,超重对身体素质影响较大(表5、表6)。

表 5 本研究男性幼儿不同营养状况组身体素质比较结果一览表

表 6 本研究女性幼儿不同营养状况组身体素质比较结果一览表

4 分析与讨论

身体素质是人体运动能力的基础,是保证人体完成日常体力劳动和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条件,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方面。我国目前使用的国民体质监测指标体系是经过“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确立的,包括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其中,幼儿的素质指标有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坐位体前屈、10 m折返跑、双脚连续跳,走平衡木。在该项目中,专家系统论证了体质监测指标能科学、客观和准确地反映各人群的体质水平和特点。国外学者认为,体质能反映人体在日常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时身体机能(骨骼肌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代谢系统)的整体水平。从测量个体的体质,便能知道个体的这些系统状况。现在,体质在国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健康标志,同时也是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判断指标[20,21]。

在过去的20~30年,青少年变得越来越肥胖,5~17岁儿童、青少年全球超重(包括肥胖)流行率接近10%,肥胖有2%~3%[19]。一些国家和地区则更高,例如在美国,儿童和青少年中超重者超过30%,在欧洲,接近20%(南欧比北欧更高)。有学者[22]研究得出,按照IOTF标准,中国东北部学龄前儿童的超重率为10.98%,肥胖率为6.08%。本研究得出,我国5~6岁男性幼儿的超重率大于10%,与2000年相比,出现较大增长。有学者指出,国际上超重、肥胖率在未来几年还会上升[27]。伴随超重、肥胖率的上升,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这可能是由于脂肪的增加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

有研究表明,由于身体脂肪的变化,导致在跑步测试上有20%的差异。来自不同国家的队列研究表明,超重的流行与身体素质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随着BMI的升高,身体素质也存在着长期下降的趋势。由于肥胖的原因,跑步测试成绩降低了29%~61%[24]。随着全世界儿童、青少年肥胖人群不断地增加,促使各国学者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了一个国际会议来探讨肥胖儿童与身体活动的关系[18]。该会议的主题包括引起肥胖的生物学和行为学因素,儿童现在和以前的体育活动和静坐水平,社会、家庭以及建筑环境在预防儿童体育活动不足上的作用,立法和企业在提高身体活动中的作用,提出了在儿童中进行有效的体育活动干预的方法。

儿童、青少年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影响成年期的行为和健康状况的生活方式在这一阶段逐渐形成。从前瞻性研究得知,营养状况、身体成份和体质三者具有紧密关系。这三者对儿童的健康和疾病的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关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身体活动对健康的长期或短期影响的研究已有很多[16,17,25],然而,有关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很少[14],有关学龄前儿童体重状况与身体素质的研究更少。

本研究结果表明,低体重组的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比正常体重组差,特别是在完成体前屈、网球掷远项目上,这与彭晓珊等[7]在比较了3种营养状况学龄前儿童的4种运动能力后得出的结果相一致。有学者[23]对855名7~14岁儿童(营养不良658名和营养正常199名)进行了9项体质测试后得出,营养不良的儿童在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上比营养正常的儿童差。分析原因,研究者认为,在营养不良的儿童中,单薄的身材和肌肉组织的不足(wasting of muscle mass)是造成体质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对低体重儿童的身体素质研究较少,探讨其身体素质低下的机理尚缺乏,因此,有必要对营养不良儿童身体素质低下的原因做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在探讨了超重儿童与体重正常儿童身体素质后发现,体重过重的儿童在完成具有灵敏、协调性、下肢爆发力和平衡要求的测试项目上要比正常儿童差,如10 m折返跑、双脚连续跳、立定跳远、平衡木等,即作为测量学龄前儿童的灵敏、协调、下肢爆发力、平衡等素质的项目,超重儿童完成测试的成绩要比体重正常儿童的差(表5、表6)。研究者认为,随体重加重,速度减慢,体重超重者大脑接受外界信息与支配肢体反应的速度缓慢,表现迟钝,灵敏性较差,同时,皮下脂肪增厚,使肌肉收缩时摩擦增加,影响肌肉收缩的速度和爆发力。严重肥胖者,大量脂肪组织堆积胸、腹部,使胸廓及横膈运动受限,影响气体交换,同时,脂肪增多增加了氧耗,但机体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代偿功能,增加肺活量以代偿相对缺氧的状态。肥胖儿童肺的气体交换和对氧的利用比正常儿童相对较差,耗氧量相对较多。肥胖儿童背部、腹部脂肪堆积,肌肉功能弱,同时,体重过重、负荷增加都会影响爆发力及肌力水平。

对超重儿童身体素质低下的原因仍需做进一步探讨,才能更好地提高超重儿童素质。超重对身体素质已造成影响,因此,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儿童超重,对于促进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8]。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比低强度的身体活动在预防儿童和青少年肥胖上有更好的作用,而身体活动总量和至少是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能提高儿童心肺适能[26]。有学者为了探讨基于学校随机预期的干预饮食、运动对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形态、身体成分、余暇时间行为、体质的作用,对44名学龄前儿童完成了14周的饮食行为和身体活动干预,与47名5~6岁儿童作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改变最大的是体重、BMI、脂肪含量和体质,表明饮食/身体活动干预可对健康促进、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起主要作用[13]。

本研究在比较了低体重组、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儿童的身体素质后,证明低体重和超重的学龄前儿童身体素质较差,体重正常儿童身体素质最好,体重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在学龄前儿童阶段已显现。因此,针对体重较低的学龄前儿童,在提高身体素质前首先要提供营养支持,让其充分生长发育,同时,也要加强科学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而针对超重的学龄前儿童,应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体重进一步增加,同时,要坚持科学锻炼,防止身体素质因体重过重而下降。

5 结论

体重状况对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在学龄前就已显现,这种影响体现了项目特点,即超重组在体前屈和网球掷远项目上有优势,而体重正常组在立定跳远、10 m折返跑、走平衡木上好于超重组和低体重组。总体上,低体重组和超重组儿童的身体素质较体重正常组差,体重正常组最好。

学龄前儿童既面临着超重、肥胖比例的上升,同时,也面临着因超重、肥胖导致的体质下降,这就使得儿科领域相关工作者面临着双重任务。

[1]丁宗一.儿童体质研究是基础儿科学的重要前沿[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3):60-161.

[2]丁宗一,蒋竞雄.单纯肥胖儿童有氧能力损伤[J].中华儿科杂志,1990,28(6):341-343.

[3]丁宗一,杜丽蓉.167 065名中国0~7岁儿童BMI/KAUP指数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4):222-224.

[4]冯围围,黄小娜,宫丽敏,等.2006 年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标准的研究与应用情况[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9):704-707.

[5]季成叶.12岁小学生营养与体质健康状况比较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1995,11(2):69-72.

[6]李辉,张璿.0~7岁儿童生长曲线的制定及其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1):25-29.

[7]彭晓珊,张淑琨,梁翠媚,等.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与运动能力的关系[J].中国校医,2003,17(5):417-418.

[8]孙茂森,强梅.儿童肥胖对机体机能素质发育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1994,10(12):539-541.

[9]COLE T J,FLEGAL K M,NICHOLLS D,etal.Body mass index cut offs to define thin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International survey[J].BMJ,2007,335(7612):194-201.

[10]COLE T J.Establishing a standard definition for chil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orldwide:International survey[J].BMJ,2000,320(7244):1240-1240.

[11]DE ONIS M,GARZA C,ONYANGO A W,etal.who growth standards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J].Arch Pediatr,2009,16(1):47-53.

[12]DE ONIS M,ONYANGO A W,BORGHI E,etal.Development of a who growth reference for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07,85(9):660-667.

[13]ELIAKIM A,NEMET D,BALAKIRSKI Y,etal.The effects of nutritional-physical activity school-based intervention on fatness and fitness in preschool children[J].J Pediatr Endocrinol Metab,2007,20(6):711-718.

[14]FROBERG K,ANDERSEN L B.Mini review: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and its relations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children[J].Int J Obes (Lond),2005,29 Suppl 2:S34-39.

[15]GRAF C,KOCH B,KRETSCHMANN-KANDEL E,etal.Correlation between bmi,leisure habits and motor abilities in childhood (chilt-project) [J].Int J Obes Relat Metab Disord,2004,28(1):22-26.

[16]HALLAL P C,VICTORA C G,AZEVEDO M R,etal.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A systematic review[J].Sports Med,2006,36(12):1019-1030.

[17]HILLS A P,KING N A,ARMSTRONG T P.The contribu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s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Implications fo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J].Sports Med,2007,37(6):533-545.

[18]KATZMARZYK P T,BAUR L A,BLAIR S N,etal.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in children:Summary statement and recommendations[J].Appl Phys Nutr Metab,2008,33(2):371-388.

[19]LABIB M.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obesity[J].J Clin Pathol,2003,56(1):17-25.

[20]MORA S,REDBERG R F,CUI Y,etal.Ability of exercise testing to predict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death in asymptomatic women:A 20-year follow-up of the lipid research clinics prevalence study [J].JAMA,2003,290(12):1600-1607.

[21]MYERS J,PRAKASH M,FROELICHER V,etal.Exercise capacity and mortality among men referred for exercise testing [J].N Engl J Med,2002,346(11):793-801.

[22]MAY N,CHEN T,WANG D,etal.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from six cities of northeast china [J].Arch Med Res,2011,42(7):633-640.

[23]MONYEKI M A,KOPPES L L,KEMPER H C,etal.Body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of undernourished south african rural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J].Eur J Clin Nutr,2005,59(7):877-883.

[24]OLDS T S,RIDLEY K,TOMKINSON G R.Declines in aerobic fitness:Are they only due to increasing fatness? [J].Med Sport Sci,2007,50:226-240.

[25]RENNIE K L,WELLS J C,MCCAFFREY T A,etal.Th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body fat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J].Proc Nutr Soc,2006,65(4):393-402.

[26]RUIZ J R,RIZZO N S,HURTIG-WENNLOF A,etal.Relations of tot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tensity to fitness and fatness in children:The european youth heart study [J].Am J Clin Nutr,2006,84(2):299-303.

[27]WANG Y,LOBSTEIN T.Worldwide trends in childhood overweight and obesity [J].Int J Pediatr Obes,2006,1(1):11-25.

Effect of Underweight and Overweight on Children’s Physical Fitness

XU Liang-liang1,LIU Xin1,WANG Mei2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underweight and overweight on physical fitness of 5~6 years old preschool children of China.Method:52652 of 5~6 years old preschool children (male 26429,female 26214) from 2000 and 2005 China Physical Fitness Surveillance were divided into underweight group,normal weight group and overweight group by the IOTF criteria.Result:1) The overweight rate of 5~6 years old preschool children rose from 2000 to 2005,and underweight rate decreased;2) The anthropometric index of underweight group was lowest than other groups,overweight group was highest among groups and normal weight group was mediate between two groups;3)The physical fitness of normal weigh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other groups except for sit and reach test in preschool children,tennis thrower was also except in female.Conclusion:The overweight rate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creased gradually in China,it is important to prevent overweight into obesity,overweight affected the physical fitness of 5-6 years old preschool children.

preschoolchildren;underweight;overweight;physicalfitness

1002-9826(2015)01-0127-05

2014-05-22;

2014-12-28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12DZ2294400)。

徐亮亮(1983-),男,浙江衢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E-mail, xuliangliang83@126.com。

1.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 200030;2.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 1.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Shanghai 200030,China;2.China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

G804.49

A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体质体重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给鲸测体重,总共分几步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健康体重
奇妙体验之称体重
称体重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