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转换在记叙文阅读情境模型建构中的作用*

2015-03-06夏天生王雨函

关键词:范式记叙文条件

夏天生 王雨函 陈 琳 莫 雷

(1.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 2. 汕头大学全球研究中心,广东汕头 515063;3.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广州 510275)



时间转换在记叙文阅读情境模型建构中的作用*

夏天生1王雨函2陈 琳3莫 雷1

(1.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 2. 汕头大学全球研究中心,广东汕头 515063;3.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广州 510275)

采用探测再认范式和事件分割范式探讨了情境模型中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的情况下,时间转换对记叙文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实验1用探测再认范式探讨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条件下,时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实验2采用事件分割范式探讨时间转换对事件单元划分的影响,进一步检验时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时间转换不是情境模型更新的充分条件,当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时,时间转换不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事件单元是建构情境模型的核心单元,时间转换只有在标识事件转换的情况下,才能引发读者更新情境模型。

情境模型;时间转换;事件分割

一、前言

阅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认知活动,对记叙文阅读中信息获取和加工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70年代末,Kintsch和Van Dijk提出文本阅读的情境模型(Kintsch & Van Dijk, 1978),他们指出情境模型是读者结合自己的背景知识对文章中所描述的信息进行的深层次的表征。90年代后期,Zwaan等人提出了事件标记模型(event-indexing model),对情境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们认为情境模型表征了情境多个方面的信息,如因果、空间、时间、人物和目标等(Zwaan & Radvansky, 1998)。这五个维度是情境模型的基础,读者通过掌握这五个维度进而达到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其中任一维度的改变都会引起读者更新当前情境模型,并建立新的模型。

针对情境模型时间维度的更新,Anderson等人提出了场景理论(Anderson, Garrod, & Sanford, 1983),该理论认为读者是以分离的信息块(discrete chunks)如场景(scenario)等来对情境进行表征的。具体说来,如果前后几个事件所隐含的时间信息处于同一场景范围内,读者将会把这几个事件“打包”,连贯地表征这些事件,它们的表征不会产生任何障碍;但是,如果时间信息跨越了当前的场景范围,并且读者觉察出时间信息发生了转变,那么他们则会根据文本提供的时间线索判断场景是否改变,进而通过场景转换来更新情境模型,时间信息只是为场景转换提供线索而已。

Zwaan(1996)对场景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场景理论建立在一个前提上,即读者在理解故事时,已经运用了他们关于各种场景持续时间这一背景知识。但很明显,读者不可能对所有特定场景的持续时间都了解。因此,Zwaan提出强印象假设(strong iconicity assumption)。该假设认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般会根据认知经济原则将文本中描述的前后两个事件进行连贯的表征,一旦出现时间短语的转换,读者就会更新情境模型,建立新的表征。换言之,他们认为情境模型的更新与时间短语的类型有关,而与场景的转换无关。只要出现时间短语的转换,读者就会更新情境模型。Zwaan等人(1996)随后用实验证实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设计故事并将其分为三种时间版本,例如在一篇讲叙“珍妮看电影”的记叙文中,分别采用时间短语“一会儿以后”、“一小时以后”和“一天以后”。假设“一会儿以后”不产生时间转换,因此情境维持当前的时间框架内,不产生场景的转换;而“一小时以后”产生时间转换,但没有超出当前场景,“一天以后”产生时间转换且在当前场景外,两者均形成新的时间框架。根据场景假设可以预期,探测词反应时间的模式应该是“一会儿以后”=“一小时以后”<“一天以后”,而根据强印象假设可以预期,“一会儿以后”<“一小时以后”=“一天以后”。实验结果发现,对“一小时版本”和“一天版本”的探测时间显著长于“一会儿版本”,这表明时间转换导致读者更新情境模型,同时导致先前事件信息更难以通达,结果支持强印象假设。

然而,场景理论与强印象假设的争论并没有结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场景理论探讨了时间信息与场景的关系,在同一场景内的时间转换不会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而在不同场景间的时间转换则会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而强印象假设只考虑时间短语的存在与否,两种理论都忽略了事件在情境模型更新中的作用。先前大量研究认为,在情境模型的建构中, 事件是记叙文心理表征的核心单元, 而空间、时间、因果、人物和意向等五个维度一般是读者用来追踪记叙文的事件变化的标识 (Zwaan, 1999; Zwaan, Lanfston, & Graesser, 1995; Zwaan & Radvansky, 1998) 。在先前的研究中,有时时间转换的位置正好是新的事件开始的位置,而有时时间转换的位置在同一个事件内,这也就混淆了事件转换和时间转换所起的作用。当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时, 情境模型是依据时间转换更新还是依据事件转换更新?当某一情境模型维度的变化不标志事件变化时, 该维度的变化是否引起阅读过程情境模型的转换或更新?如果维度变化是情境模型更新的充分条件,那么不论它是否标志事件变化, 都会引起情境模型更新, 即可验证Zwaan的事件标记模型; 如果维度变化不是情境模型更新的充分条件, 即维度变化不标志事件变化时(维度发生变化,但事件没有发生变化),该维度变化不能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那么就证实了事件意义的完整性才是情境模型更新的充分条件,对事件标记模型做了重要的补充。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探测词和事件分割两种范式。探测词范式是指在时间转换关键句后,立即让被试进行词汇再认探测,并记录反应时和正确率,这种范式可以即时地反映认知加工的负荷。一般来讲,情境模型更新往往需要更多的认知加工,并且使先前的信息难以通达,从而延长时间转换句的阅读时间和探测词的反应时。而事件分割范式(event segmentation paradigm)最初用来研究事件知觉在阅读理解和记忆中的作用(Kurby & Zacks, 2007; Zacks, Speer, Swallow, Braver, & Reynolds, 2007; Zacks & Swallow, 2007)。Zacks等人认为读者在阅读和观看视频时, 会将其分解为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单元, 即分割为一个个事件。而影响人们对事件分割的要素也是空间、时间、人物、因果和目标这五个维度。所谓事件分割范式, 就是要求被试在观看一个有关主人公完成日常活动的电影片段的同时对活动进行按键分割, 即当他们觉得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单元结束而一个新的单元开始时, 被试就要按键。随后, 他们把这一范式应用于文本阅读的研究中。Speer和Zacks (2005)与Zacks, Speer 和Reynolds (2009)发现与连续的时间短语(“一会儿以后”)相比,间断的时间短语(“一小时以后”)更容易被读者知觉为事件边界(event boundaries),而且读者更难以通达事件边界之前的信息。同时被试往往把五个维度的信息知觉为事件边界, 变化的维度越多, 知觉为事件边界的可能性越大, 相应地, 阅读时间也越长。这一结果与先前Zwaan的事件标记模型的相关研究相一致,具有较好的合理性。采用这一范式可以更加外显地反映知觉分割, 检验时间转换对事件边界划分的影响, 并且两种范式都在先前记叙文情境模型更新的相关研究中使用, 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本研究主要探讨当时间维度转换没有标志标识事件转换的情况下, 对情境模型建构的影响。在实验1中,采用探测再认范式,检验在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一致和不一致的条件下,时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实验2采用事件分割范式来探讨,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一致与不一致的条件下,时间转换对事件知觉的影响,从而验证实验1的结论。

二、实验1

(一)实验材料评定

1.目的

为了保证本研究所使用的实验材料的有效性,首先对所有实验材料进行评定。

2.材料和方法

共有8篇正式实验材料,1篇练习材料,每篇实验材料均有3个不同的版本。每篇材料都包括时间转换(过了一小时)和时间无转换(过了一会儿)。18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大学生参加了评定实验。进行评定实验前首先将27篇实验材料按照不同版本,依拉丁方顺序排列成3个材料系列,每个系列9篇实验材料。然后将参与评定的被试随机分成3组,每组6人,评定时发给每位学生一本小册子,里面包含9篇实验材料。评定时要求被试仔细阅读文章,读完每篇文章后请被试评定文章的通顺程度,共有1到7个等级供评定者选择(1代表完全不通顺,7代表非常通顺),并请被试评定是否可以很好理解这篇记叙文,记叙文的题目是否恰当。另外要求被试评定实验1材料中所有关键句是否包含时间变化,同时评定材料中关键句与前一句描述的内容是否是同一事件单元。

3.结果

本实验重点探讨的是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分离的条件下,时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所以在评定实验中,我们关注实验材料的合理性和通顺度,时间转换/无转换以及事件转换/无转换条件设置的可行性。评定结果表明,实验材料的通顺度为M=5.69,SD=0.72,81%的被试认为可以很好理解实验材料,76%的被试认为题目与内容一致,95%的被试认为时间转换条件下的关键句包含时间的变化,只有5%的被试认为时间无转换条件下的关键句包含时间的变化。10%的被试认为事件转换条件下的关键句与前一句描述的内容为同一事件单元,而90%的被试认为事件无转换条件下的关键句与前一句描述的内容为同一事件单元。

(二)实验1

1.研究目的

采用探测再认范式检验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的情况下,时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

2.研究方法

(1)被试 36名本科生参与了本实验,所有被试母语为汉语,裸视或矫正视力正常。

(2)材料 实验材料共8篇记叙文(每个故事43到62个句子),每篇记叙文有3个不同的版本(时间与事件转换一致:同时转换;时间转换与事件不一致:时间转换,事件不转换;中性条件:事件与时间无转换)。同一关键句在不同版本中分别设置为不同的实验条件(请见下文实验材料样例),因此,关键句的难度与复杂度等因素不再进行更多的控制,这种材料设置的方法与前人的研究相一致(如,Radvansky & Copeland, 2010; 夏天生等人, 2013)。

先前大量研究用连续性时间短语“一会儿以后”表示时间没有转换,间断性时间短语“一小时以后”表示存在时间转换(e.g., 冷英, 莫雷, 韩迎春, 黄浩, 2004; 阎秀梅, 莫雷, 伍丽梅, 张积家, 2007; Rinck & Bower, 2000;Zwaan,1996)。为了实验材料的语义通顺,我们用间断性时间短语“过了一小时”作为时间转换的条件,用连续性时间短语“过了一会儿” 作为时间无转换条件。实验采用Zwaan的探测词范式,在包含时间信息的关键句后立即探测先前活动词。如果时间转换引起情境模型更新,那么转换条件下先前情境中的活动词不易通达,反应时会慢于无转换条件下对活动词的反应时间。

为了探讨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条件下,时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我们设置了三种条件。当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一致时,即两者都转换时(如材料中条件1的版本),时间转换成为事件的标识,引起情境模型更新,探测词反应时和关键句阅读时间变慢。当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不一致时,即时间转换,但事件不转换时,时间转换不标识事件转换(如材料中条件2的版本),时间转换不能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探测词反应时间与时间无转换条件下的反应时将无显著差异。中性条件,即时间与事件均不转换(如材料中条件3的版本)。

题目:医院值夜夜幕降临,喧嚣的城市慢慢静下来。叶天坐在医生办公室里一边查资料,一边做笔记。这是叶天的习惯,每过一段时间他会把近期工作整理、记录下来。条件1:时间转换(事件转换)版本过了一小时,护士小马过来提醒他要去查房了。条件2:时间转换(事件不转换)版本过了一小时,他已经写了好几页。 条件3:时间不转换(事件不转换)版本过了一会儿,他已经写了好几页。探测词:记录…………

注:由于实验材料较长,节选部分材料呈现。

(3) 设计 采用两个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时间变化,时间变化分为时间无转换(如“过了一会儿”)与时间转换(如“过了一小时”)两个水平,分别在两种不同的情境中考察时间转换的影响,一个是事件转换的情境(此时,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一致,如上述版本1),一个是事件不转换的情境(此时,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不一致,如上述版本2)。数据分析中,采用Radvansky 和 Copeland (2010)的分析方法,两种情境下时间转换条件均与中性条件(即时间与事件均不转换,如上述版本3)进行比较,因为时间不转换,而事件转换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遇到,故不作为两因素的设计进行比较。因变量是探测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以及转换或无转换关键句的阅读时间。

(4)程序 实验材料共3个系列,每一个系列有9篇记叙文,第1篇为练习材料,其余8篇记叙文各有3个版本,不同版本的记叙文按拉丁方顺序进行平衡。

所有被试随机分配阅读3个系列材料中的一个系列。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速度阅读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短文,短文以窗口方式呈现,得到被试同意之后,我们用E-prime呈现记叙文。每个故事用一个绿色标题开始呈现。为了记录阅读时间,逐句呈现,被试可以按键盘上的空格键进行阅读。在目标句之后,即刻呈现探测词。这个任务在指导语中已经告诉被试。用键盘进行反应,一半被试使用“F”键表示“是”,“J”键表示“否”,另一半被试反应键相反。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会被记录下来。

3.结果与分析

反应时和阅读时间分析时删除错误反应和反应时在M±3SD之外的数据,删除的数据不超过总数据的5%(见表1)。在SPSS 13. 0中对所有数据进行两种统计处理,一种以被试为随机变量(F1),一种以项目(即实验材料)为随机变量(F2),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被试和材料均具有外推性(舒华,张亚旭, 2008)。

表1 时间变化条件下探测词反应时、准确率与关键句的阅读时间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在事件转换情境下,探测词反应时在时间转换条件下,显著慢于无转换条件,F1(1,35)=7.05,p=0.012,η2=0.168;F2(1,23)=5.67,p=0.026,η2=0.198。探测词的准确率无显著差异,F< 1。关键句阅读时间(每个句子阅读时间除以句子字数得到的平均时间)在两种条件下差异显著,F1(1,35)=10.46,p=0.003,η2=0.230;F2(1,23)=5.08,p=0.034,η2=0.181。在事件不转换的情境下,探测词反应时在时间转换条件下与无转换条件下无显著差异,F1(1,35)=0.20,p=0.660,η2=0.006;F2(1,23)=0.04,p=0.848,η2=0.002。探测词的准确率无显著差异,F< 1。关键句阅读时间在两种条件下无显著差异,F1(1,35)=1.13,p=0.295,η2=0.031;F2(1,23)=0.01,p=0.925,η2=0.001。

实验1的结果表明了,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一致时,时间转换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增加认知加工的负担,会延长阅读时间,这与前人关于时间转换能够引起情境模型更新的研究结论相一致(Radvansky & Copeland, 2010;Zwaan & Radvansky, 1998);但在两者不一致的情况下,即时间转换而事件不转换时,时间转换不能引起情境模型更新,与实验假设相一致。实验2采用事件分割范式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的合理性。

三、实验2

(一)实验目的

采用事件分割范式,探讨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情况下,时间转换对事件分割的影响,从而证实时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33名大学本科生参加了本实验。所有被试母语均为汉语,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材料 在实验1材料的基础上做了修改,材料样例如下:

题目:( )夜幕降临,喧嚣的城市慢慢静下来。叶天坐在医生办公室里一边查资料,一边做笔记。这是叶天的惯,每过一段时间他会把近期工作整理、记录下来。条件1:时间转换(事件转换)版本过了一小时,护士小马过来提醒他要去查房了。S1条件2:时间转换(事件不转换)版本过了一小时,他已经写了好几页。S2条件3:时间不转换(事件不转换)版本过了一会儿,他已经写了好几页。S3…………

注:由于实验材料较长,节选部分材料呈现。

3.实验设计 采用两个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时间变化,分为时间无转换(如“过了一会儿”)与时间转换(如“过了一小时”)两个水平,在两种不同的情境中考察时间转换的影响,一个是事件转换的情境(条件1),一个是事件不转换的情境(条件2)。与实验1类似,数据分析中,两种情境下时间转换条件均与中性条件(即时间与事件均不转换,如上述版本3)进行比较,根据三种条件,分别记录不同条件下关键句后(如S1,S2,S3)的分界位置。因变量为每种分界位置的平均分割概率。

4.程序 实验采用纸笔团体测试的方式,每个被试按照正常速度阅读9篇记叙文,其中1篇为练习材料。在阅读故事的同时要求被试对记叙文进行分割,即在他们认为一个意义单元结束而另一个意义单元开始时划一“|”线。并且告知被试分割没有对错之分,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割。同时为了保证一定的分割次数,我们参照了Zacks等人(2009)最近的分割程序,要求被试分割次数不能少于6次。最后,保证被试在明白任务的情况下开始测试。

为了保证被试确实认真阅读了文章,要求他们在阅读完每一篇记叙文之后给记叙文添加一个小标题。

(三)结果与分析

统计出每个被试在各个分界位置判定为分割点的概率(判断为分割点得1分,没有判断为分割点得0分)及所有被试的平均概率,并在SPSS13.0中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各个分界位置的分割概率见表2。

表2 时间变化关键句后分割概率(%)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表明,在事件转换情境下,时间转换条件下关键句后的分割概率显著高于无转换条件,F1(1,32)=13.06,p=0.001,η2=0.290;F2(1,23)=5.34,p=0.030,η2=0.188。在事件不转换情境下,时间转换条件下关键句后的分割概率与无转换条件下无显著差异,F1(1,32) =2.22,p=0.146,η2=0.065;F2(1,23)=2.19,p=0.165,η2=0.085。

实验2的结果表明,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一致时,时间转换句的事件分割概率显著增大,而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不一致时,被试主要以事件转换作为划分的依据。这一结果表明,时间转换不是情境模型更新的充分条件,当时间转换不标记事件转换时,被试不会知觉到事件变化,自然也不会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

四、讨论

情境模型是当前文本阅读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Zwaan 等人提出的事件标记模型对情境模型的加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认为时间、空间等五个维度的变化会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本研究在分析总结以往相关的研究设计与证据的基础上,对Zwaan的情境模型理论关于引发情境模型建构与更新的五个并列维度提出质疑,认为这五个维度可能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以事件维度为本源维度,时间、空间、人物与因果为表层维度的层级关系。根据这一思路,我们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从认知加工的负荷和事件知觉两个角度,探讨了时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的情况下,时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作用,从而证实了当时间转换不标识事件转换时,时间转换不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

事件是记叙文情境模型建构和更新的中心单元,这是因为:事件是情境最动态的方面,并且文本句子必须描述事件。WordNet 把事件界定为: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Zwaan 认为事件关注时间和空间,所以这一界定是合理而有意义的。随后,Zacks 等人更明确地把事件界定为“观察者在特定场所感知到的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片段”(Zacks & Tversky, 2001)。随后的研究中,Zacks 等人还证实了事件具有多层级性。人们在知觉事件的过程中,会把事件和子事件视作是有层级结构的,并根据这种层级结构再进行分割。比如,当人们描述“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不仅仅会说“去买东西”,还有可能会将这件事分解为几个子事件来描述,如“走到货架前”、“挑选物品”、“去收款台付账”等(Zacks & Swallow, 2012;李舒蕊,禤宇明,傅小兰,2011)。这些小的事件集合在一起,组成了这个大的事件。把连续的动作分割为大的事件称为粗糙分割,分割为小的事件称为精细分割。有证据表明,这种对动作进行不同层级的编码是同时发生的,即使要求被试只进行一个层级的编码,他们还是倾向于同时把事件进行粗糙和精细分类。事件边界可以促进对事件的记忆,而对事件的精细分割可以促进对细节的记忆。事件具有层级性的结论,与我们关于影响情境模型建构与更新的维度存在层级结构的假设是一致的。

时间维度是标识事件的重要维度,先前大量研究关注到时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得出一些矛盾的结论。其中最主要的争论之一,是Anderson的场景理论和Zwaan的强印象假设理论。场景理论认为时间转换发生在场景之间,同一场景内前后句子的间断性时间标记不会引起读者的时间转换,只有当后一个句子在时间上超越了前面句子的场景,时间转换才可能发生。强印象假设理论则认为只要前后句子由于有间断性的时间短语而出现了时间上的间断,就会引起时间转换,而与场景无关。这两种理论都存在把时间转换与情境模型更新的关系简单化的倾向。时间转换的作用受到场景、比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冷英等人(2004)采用与Zwaan相同的范式对场景理论和强印象假设理论重新进行了检验。在他们的研究中,一方面通过固定场景跨度而缩短时间间隔(如“几分钟之后”),另一方面通过拉大场景跨度(如跨度为1年以上)而固定时间间隔,以达到缩小时间间隔在场景中比例的目的,结果表明,两者的比例越大,转换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比例越小,转换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认为读者在处理间断性的时间短语进行情境模型的转换时会同时参照时间短语的跨度与场景跨度的比例。何先友,李慧娟,魏玉兵(2011)采用眼动范式发现,时间词的阅读时间是符合强印象假设理论的;而在眼动实验中,时间词的总体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却符合场景理论。据此他们认为在时间信息的加工过程中存在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在前期阶段以更新为主,更符合强印象假设理论;在后期阶段以整合为主,更符合场景理论。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探讨维度变化可能存在的层级关系,也就不能真正把握事件维度的本源性作用。

同时,知觉符号理论认为内在符号与外在刺激原型是类似的、知觉的。对事件和情境模型的知觉不仅仅会受事件或情境模型的外显特征的影响,也会受到人们先前经验的影响。Speer等人的研究发现记叙文中时间转换会激活额下回和脑岛等区域(Speer, Reynolds, Swallow, & Zacks, 2009; Speer, Reynolds, & Zacks, 2007), 还发现阅读中时间等维度变化激活的脑区与现实中知觉相应维度活动的脑区相同, 这些研究表明了时间转换对情境模型的影响依赖于现实中人们对事件的知觉,在这种知觉中,时间的转换并不总是与事件的转换相一致,同一事件可能包含很大的时间跨度,也可能很短的时间内包含了大量的重要事件。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进一步认为,事件单元是由时间、空间、人物、因果、意图等多维度信息组成的,维度的改变往往标识着事件单元的改变,引起读者情境模型更换的真正因素是事件单元的改变,事件单元的完整性才是情境模型更新的本源性因素。在时间、空间等要素的变化并没有标识事件的变化的情况下,读者情境模型的建构就不会按照这些维度的变化发生更换,而是按照实际事件单元的变化而发生更换。

五、结论

本研究采用探测再认范式和事件分割范式,探讨了时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和事件分割的影响,结果表明,时间转换不是情境模型更新的充分条件,时间信息不标识事件单元时,不引起情境模型更新。事件单元是建构记叙文心理表征的核心单元,时间转换只有在标识事件转换的情况下,才能引发读者情境模型的更新。

何先友,李惠娟,魏玉兵.(2011).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心理学报. 43,1355-1369.

冷英,莫雷,韩迎春,黄浩. (2004). 记叙文时间转换机制. 心理学报,36, 9-14.

舒华,张亚旭.(2008).心理学研究方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夏天生, 莫雷, 陈琳, 王雨函, 李悠, 汝涛涛. (2013). 空间转换在记叙文阅读情境模型建构中的作用. 心理学报, 45(2), 149-160.

阎秀梅, 莫雷, 伍丽梅, 张积家.(2007) 文本阅读中空间距离的心理表征. 心理学报, 39, 602-610.

Anderson A, Gsrrod S C, Sanford A J. (1983). The accessibility of promominal antecedents as a function of episode shifts in narrative text.Quarter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A35, 427 - 440.

Dowty, D. R. (1986).The effects of aspecutal class on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discourse: Semantics or Pragmatics?LinguisticsandPhilosophy,9, 37-61l.

Kintsch, W. & Van Dijk, T.A. (1978). 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PsychologicalReview, 85, 363-394.

Kurby, C. A., & Zacks, J. M. (2007). Segmentation in the perception and memory of events.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 12, 72-79.

Radvansky G. A. & Copeland D. E. (2010). Reading times and the detection of event shift processing.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 36, 210-216.

Rinck, M., & Weber, U. (2003). Who when where: An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event-indexing model.Memory&Cognition, 31, 1284-1292.

Speer, N. K., Reynolds, J. R., Swallow, K. M., & Zacks, J. M. (2009). Reading stories activates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visual and motor experiences.PsychologicalScience, 20, 989-999.

Speer, N.K., Reynolds, J.R., & Zacks, J.M. (2007).Human brain activity time-locked to narrative event boundaries.PsychologicalScience,18, 449-455.

Speer, N.K, & Zacks, J.M. (2005) Temporal changes as event boundaries: Processing and memory consequences of narrative time shifts.JournalofMemoryandLanguage, 53, 125-140.

Therriault D. J, Rinck M., & Zwaan R. A.( 2006)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dimensional focus during situation model construction.Memory&Cognition, 34. 78-89.

Zacks, J.M., Speer, N.K., & Reynolds, J. R. (2009). Segmentation in reading and film comprehension.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 138, 307-327.

Zacks, J. M, Speer, N. K., Swallow, K. M., Braver, T. S., & Reynolds, J. R. (2007). Event perception: A mind/brain perspective.PsychologicalBulletin, 133, 273-293.

Zacks, J. M., & Swallow, K. M. (2007). Event segmentation.CurrentDirectionsinPsychologicalScience, 16, 80-84.

Zwaan R. A. (1996). Processing narrative time shifts.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 22, 1196- 1207.

Zwaan, R. A. (1999). Five dimensions of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The event-indexing model. In S. R. Goldman, A. C. Graesser, & P. van den Broek (Eds.),Narrativecomprehension,causality,andcoherence:EssaysinhonorofTomTrabasso(pp. 93-110). Mahwah, NJ: Erlbaum.

Zwaan, R. A., (2008). Time in language, situation models and mental simulations.Languagelearning, 58, 13- 26.

Zwaan, R. A., Langston, M. C., & Graesser, A. C. (1995). The construction of situation models in narrative comprehension: An event-indexing model.PsychologicalScience, 6, 292-297.Zwaan, R. A., & Radvansky, G. A. (1998). Situation model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PsychologicalBulletin, 123, 162-185.

(责任编辑 胡 岩)

The Role of Temporal Shift in Constructing Situation Model of the Narrative Reading

XIA Tiansheng1WANG Yuhan2CHEN Lin3MO Lei1

(1.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2. Center for Global Studies, Shantou University, Shantou 515063, China 3.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In this study, two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emporal shift on event segmentation and situation model when event shift is disaccord with temporal shift with event segmentation paradigm and probe-recognize paradigm.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36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asked to read eight narrative stories.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33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asked to read eight narrative stories.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the same as those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as the segment rate of the different poin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from the two experiments, we find that in the temporal shift consistent with event shift condition, temporal shift causes the update of situation model; whereas in the temporal shift inconsistent with event shift condition, temporal shift don’t causes the update of situation model. To sum up, event is the core of situation model and temporal shift causes the update of situation unless it indexes event shift.

situation model; temporal shift; event segmentation

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4.01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阅读顺序对读者认知加工影响的眼动研究”(14CYY016);汕头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文本阅读认知神经研究”(STF13009)。

猜你喜欢

范式记叙文条件
记叙文阅读专练
排除多余的条件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选择合适的条件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