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十三五”时期历史定位的几点思考

2015-03-06

中共党史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十三五时期经济

陈 江 生



对“十三五”时期历史定位的几点思考

陈 江 生

纵观历史发展长河,中国曾长期屹立于世界东方,引领世界潮流。但近代以来,因为种种原因,中国陷入了持久而严重的衰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发展经济创造了客观条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也是中国新发展阶段的基础建设时期,是能否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

一、“十三五”时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

中国自近代以来,国家积弱,人民苦难深重。无数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起而抗争,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和平稳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和平与稳定的政治环境,经过不断地摸索,中国实现了迅速发展。当前,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进入了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和崛起

新中国的建立阻止了继续衰退,实现了中国发展的方向性转变,既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继续掠夺,也实现了中国的稳定与和平,使得财富的积累成为可能。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共产党,尽管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出现曲折,但最终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历史表明,当党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坚持得好的时候,发展就快一些;当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发展就会迟滞。从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快速的,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改善。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在迅速缩小。经过6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与美国的GDP差距迅速缩小,到2014年中国的GDP已达到了美国的60%(见表1)。从人均GDP上来看,中国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见表2)。

表1 中、美的GDP,1960年至2014年(以现价美元计价,单位万亿美元)

表2 中、美人均GDP,1960年至2014年(以现价美元计价,单位美元)

经济总量的提升,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使中国在世界更多的领域取得了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和机会。而人均GDP的上升,帮助中国在2000年实现了小康,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为把绝大多数人民带出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战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增加生产力总量”并非最终目的,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才是终极目标。反映到中国的实际中,便有了“小康”“全面小康”等说法,强调要有一个发展的较高速度,同时这个较高速度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又必须是人民满意的发展。如果不能让大多数人满意,如果出现贫富分化,执政的共产党就要以政权的力量进行干预。因此,“全面小康”便有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实现新常态要求的中高速增长;另一个是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大多数人满意。

这也就带出了“十三五”时期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保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要一定程度地解决人民对发展的满意度问题。这个满意首先是是否能够保证绝大多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持续提高的问题,以及解决好从社会治理到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收官之战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加强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哪一个偏废了都不行。也就是说,在“十三五”时期,既要有经济稳定的中高速增长,保证国家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又要完成增长之外的一系列文化、社会、生态、政治任务,确保共产党不偏离执政的长远目标。如果未来的五年这两个目标都达到了,就意味着全面小康的建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完成了一个关键的阶段: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继续稳定发展夯实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基础,通过持续的发展为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和优化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打下了实力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时期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和决胜时期,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无论从国际经济环境还是国内发展累积下来的问题看,虽然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要大些,但全面实现目标的困难同样是很大的。

(一)“十三五”时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

中国过去30多年实现了连续高速的增长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第一,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虽有波折,但在2008年以前总体上是繁荣的;第二,冷战结束至美国战略东移前,虽然有许多局部冲突,但世界和平总体上是有保证的,尤其是世界上较大的势力都没有事实上对中国施加明显的安全压力;第三,全球化带来的产业和技术扩散给发展中的中国带来了巨大机会。但是,最近几年,这一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

第一,全球产出形势不容乐观。如表3所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遭遇重创,2009年全球实际产出为零增长,2010年虽然实现了5.4%的增长,但随后又开始下降到4%以下,显然,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增长态势比危机前10年的平均水平低是必然趋势。与此相对应,未来五年,全球贸易的增长也会低于危机前的10年(见表4)。由于中国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而产业又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主,世界产出增长乏力,对中国的影响会更大一些。贸易增长的低迷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同样巨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的外贸增长率基本保持在两位数,长期高达20%甚至30%以上,但从2013起,随着世界贸易量增长率的下滑,中国外贸的增长率先跌到个位数,2015年的增长率甚至可能逼近零。这对于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表3 世界产出增长率 (年度百分比)

表4 世界贸易量的增长率 (年度百分比)

第二,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多变,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得益于冷战结束,来自于北方安全压力的消除使得中国可以腾出大量资源全心全意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得益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把中国作为竞争对手的论调在世纪初的10年被束之高阁。然而,随着美国战略东移,随着恐怖主义势力的坐大,中国面临的安全压力增大。而且,由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影响和渗透力并不局限于军事,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对中国安全的负面影响都是显著的。未来五年,这种安全压力的增大将会持续,国家将不得不分出越来越多的资源加以应对。这必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十三五”时期国内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许多原来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重新变得严重起来,许多原来算不上问题的问题已经发展到非解决不可的程度,尤其是还有许多原来没有的问题产生出来了。这些问题的累积已经使得中国的发展形势变得非常严峻。

首先,经济增速下降压力持续增大。金融危机后,尤其是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如表5所示,2008年之后,经济增速由改革开放以来的10%高速增长,逐渐转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而且未来五年经济增长跌破7%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

表5 中国GDP增产率,2008年至2014年(年度百分比)

其次,我国的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加大。根据环保部发布的2014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中国当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716.2亿吨,接近黄河一年半的流量;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1974.4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2078.0万吨,烟(粉)尘排放量1740.8万吨,困扰中国人的雾霾已经成为挥之难去的噩梦;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6亿吨,综合利用量20.4亿吨,贮存量4.5亿吨,处置量8.0亿吨,倾倒丢弃量59.4万吨,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2.1%;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3633.5万吨,综合利用量2061.8万吨,贮存量690.6万吨,处置量929.0万吨,全国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为81.2%;等等。未来五年中国已经难以用原来简单扩张性生产的办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了。

第三,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一些社会问题到了不解决不行的程度。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大问题。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10.3%增长到2014年的15.5%,可以预期的是这个增速不仅在未来五年,而且在一个更长的时期内将持续保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了中国基尼系数高企。虽然2008年以来,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开始下行,但下行速度很慢,未来五年仍将和过去10多年一样保持在国际警戒线之上。如果不采取适当措施,反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另外,产业结构的升级任务非常之重。目前,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另一方面,人民生活的物质和文化水平必须得到持续提升。要同时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把生产向附加值高的行业延伸,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这种升级所要求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所缺乏的。

(三)中国有能力实现全面小康

虽然中国发展面临如此大的困难,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是能够实现的。也就是说,决胜“十三五”,胜面远大于负面。

从GDP角度来说,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认为,“十三五”时期中国年均经济潜在增长率在6%至7%,综合起来看,中国经济发展保持7%左右的增速是可能的。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来看,依照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的假设,只要“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增长率在6.5%以上,就能实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退一步说,即使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继续加大,出现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压到6.5%以下的力量,由于中国当前财政货币政策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只要把这些余地用足了,经济再维持5年至10年的中高速增长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这样会把更远的未来的发展潜力透支掉。

由于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能力通过加大国家的调节力度降低从生态到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的冲击,只是这样对经济增长的压力也会进一步加大。所以决胜“十三五”的关键,实际上更多的是如何掌握好解决这些问题时的平衡,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

三、“十三五”时期是夯实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转型期

中国有能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十三五”时期结束时实现全面小康。但是即使实现了全面小康,中国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首先,一方面,第二个100年目标的实现需要中国从2015年起保持20年的中高速增长(6%至8%)和15年的中速增长(4%至6%);另一方面,中国实现第二个100年的目标之后,并不是就可以跌入低速增长而等待再次被甩在后面的结局出现,因此需要至少保持等于或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的发展速度,持续增长的需求仍然是很高的。其次,在中国过去60多年的发展中(在新中国建立之前主要是下行,是长时期的衰退),虽然对提高要素生产率也很重视,但增长主要靠扩大生产要素的投入;技术进步主要靠从外部获得(有的是外资带入,有的是过了专利期,有的是购买),原创的相对较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未来的五年,当然越往后越是如此,将只能主要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更多地靠自主创新。因此,作为中高速增长阶段的第一个五年,作为开启新发展模式的第一个完整的五年,“十三五”时期还肩负针对正在出现的与过去现代化发展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建章立制,确立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任务。这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夯实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转型期。

(一)完成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要是针对实现全面小康而展开的,但是其为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目标而设置的后三个全面,则是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所开启的建章立制的事情,是可以管长远的。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是要抓住机遇,依据已经和正在变化的情况,形成一整套能够适应未来中国发展的规则体系。虽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到了今天,当新的经济转型期来临时,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到了不设法解决而下一步就难以前进的程度了,许多新的问题也产生在继续前进的路上。因此,在“十三五”时期,必须趁着经济高速发展的巨大惯性还没消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建和军队建设进行深刻反思,把人民的期待尽可能地全面兑现,把发展道路上那些拦路虎尽可能全面扫除,让严峻的发展形势消融在转型期,为新常态下的新发展打好基础。可以说,如果“十三五”时期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落到实处了、成功了,2020年往后的30年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其次,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和实践更是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的新的起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法治来保障。如果我们能够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建立起依法治国的规则和顺畅的运行,则从此中国从以人治为主彻底过渡到以法治为主,从此不用争论所谓“合法性”等问题。如是,则规则不仅能够保证2020年后的30年,只要不遇上特别重大的影响全局的事件发生,法治将一直延续下去;如是,则经济运行会有一个长期平稳的预期,人们会有一个长期可预期的人生,政治、文化都会出现稳定的预期。这样的话,长期平稳发展将成为现实。

第三,共产党是要长期执政的,要把中国发展这块铁打好,执政党自身必须过得硬。因此,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如何长期保证执政党自身的净化,自身过得硬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从党加强自身建设出发,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思想教育、强化监督等为抓手来保障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最大限度地保证执政党自身的过硬,也是在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我们的事业长期稳定发展。

因此,“十三五”时期完成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抓手建管长远的章、立管长远的制,将夯实中国长期发展的制度基础。

(二)确立发展的新理念

随着旧的发展模式逐渐退出中国发展的舞台,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发展理念必然应运而生。“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让这五大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使之成为新的发展模式的灵魂,也是“十三五”为未来打下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方面。

(1)确立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严峻的国内形势中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中国在过去6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总量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受限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依靠出口增长的拉动。今天,要素扩张的速度已经进入下行通道,旧产业结构下的出口增长也已接近极限。要继续实现快速增长,只能寄希望于创新的推动,寄希望于产业结构升级。因此,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确立创新理念,多方面为全民创新创造条件,为创新发展铺路搭桥成为“十三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中国发展的第一要务。

首先,必须要认清人才在创新中的根本地位。为了提高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应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其次,要注重培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要做好简政放权,给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自由翱翔的空间;二要加强规范,规范企业行为,让企业更积极主动地把资源配置到充实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上面去;三要切实保护好新事物发展的环境,让真正实现了创新发展的企业有利可图。再次,政府要转变履行创新职能的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放松管制的手,举好政策的旗,铺好创新的路。

这三个层面的工作,实际上都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改变难以保护个人创新利益、权力与企业分利、看得见的手太大太宽等问题,建立起更加适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机制。

(2)确立协调发展理念

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实施的实际上是一种竞争发展的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带来了人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实现了发展速度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资源禀赋好,起步早,更加积极主动推动发展的地区、企业、个人率先发展,形成了发展的不平衡。当这种不平衡存在的时间比较长之后,发展惯性也形成了,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不断累积。要缓和这一问题,只能是确立协调发展的发展理念,让先富的地区、个人主动帮助后发展的地区和贫困人口;让贫困人口和后发展地区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机会,去创造财富,摆脱贫困和落后。

在这个理念之下,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以减少地区差别;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以缩小城乡差别;通过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飞跃;通过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实现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

(3)确立绿色的发展理念

环境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会历史地来,也会历史地走,但是绿色发展的要求则是永久的。当我们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的时候,当自然界以雾霾、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等问题向我们不断示警的时候,绿色发展历史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在“十三五”规划中确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提出实现绿色发展的措施,实际上也是历史使然。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推动低代价发展;是在发展的同时把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挺在前头,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以这些举措表明政府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全面重视,以此实际举动倡导人民深刻认识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实际上绿色发展绝不仅仅是政府一家的事情,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责任重大,都可以有所作为。

(4)确立开放的发展理念

开放是过去30多年来我国发展的两个轮子之一。虽然今天我们的发展水平已经明显提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比30多年前要小得多,但是,开放仍然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国策。首先,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存在,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仍然大有可为。其次,历史早已告诫我们,只有参与到全球化,参与到世界各民族的竞争中去,国家才有可能分享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切成就。任何闭关锁国都只能是落后的肇始。因此,“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习近平:《中国是合作共赢倡导者践行者》,《人民日报》2012年12月6日。。

“十三五”以及以后更长的时期中,坚持开放,坚持不断提升开放的水平,不仅国家要提倡,要提高水平;人民也有个坚持,也有个提高认识水平的问题。也就是要在原来开放成功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全面地参与、分享和承担。第一,拓展对外开放的主体、领域和方向。对外开放主体由国家和企业,拓展到人民、企业和国家,更加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理念;开放领域由经济贸易拓展到文化、科技、金融、环境等领域;开放的方向由主要“引进来”到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共同发展。第二,完善开放布局和体制。完善对外开放布局,主要有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完善对外贸易布局和完善对外投资布局;完善对外开放新体制,主要有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和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第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5) 确立共享的发展理念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发展价值观的历史自觉。在发展初期,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我国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策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符合我国实情的,也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指出“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的理念总起来看,主要集中在民生问题和人口问题。这里所指的民生问题包括了就业、教育和社保;所指的人口问题包括不断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30多年发展的继承和总结,也是对“十三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发展的要求。其确立之后,必然影响深远,成为转型之中和转型之后几十年的核心发展理念。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北京 100091)

(责任编辑 汪文庆)

猜你喜欢

十三五时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