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人机航拍新闻“热”的“冷”思考

2015-03-06张宇强

中国记者 2015年11期
关键词:航拍新闻报道驾驶员

□ 文/张宇强

无人机航拍新闻“热”的“冷”思考

□ 文/张宇强

编者按:近几年,国内外无人机航拍屡屡运用于新闻报道。热潮来临,不妨冷静地思考一下无人机航拍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包括如何运用无人机航拍新闻,无人机航拍新闻的安全问题,对无人机航拍器的管理等。《中国记者》2014年第10期曾组织了一组《无人机航拍:谁在用,如何“管”?》的焦点文章,其中就谈到相关问题。欢迎来稿继续交流。

一、无人机航拍新闻的现状

无人机新闻报道是指利用无人机,或无人驾驶飞机,作为一个在天空中的观察者,用于航拍地面图片和视频,或为突发新闻事件提供及时的报道,它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Drone Journalism”。

国内一些动手较早的媒体,在2012年至2013年初,就以摄影部为基础,组建了无人机航拍工作室,不仅能做新闻报道,而且提供对外航拍专题片、形象片等业务,能创造一定经济收益。而火爆热播的《爸爸去哪儿》,节目中穿插出现了大量无人机以及航拍镜头,让它在大显身手的同时开始被广大观众所熟知,渐渐成为新闻、娱乐、搜救、能源等领域的常客,甚至在婚礼、毕业典礼上,都有无人机航拍实况。

可见,如今无人机航拍热已然形成,业界甚至把2015年称作无人机航拍的“元年”。打开百度输入“无人机航拍器”,相关搜索达200多万个,其价格从几千到数万元不等。

二、无人机航拍新闻的优势

“换个角度看世界”“360度无视觉死角”,这是无人机航拍爱好者引以为豪的口头语,同时也给长期处在新闻报道一线的记者一个崭新的报道视角和思维。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的新闻报道中,记者要亲临新闻现场进行报道会受到主观条件、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无人机航拍却可以冲破传统新闻采集的空间短板,为受众带来鸟瞰视角和有视觉冲击力的现场画面。

这些因素为无人机航拍新闻报道赢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无人机在空中进行航拍,极大克服了地面上的恶劣环境,从记录自然灾害带来的后果到调查危险事件情况,都能获得全方位资料,这就意味着无人机可以在带来直观性震撼性的同时保障记者安全,让记者可以快速而无危险地接近新闻事件中心。其次,无人机可以在大场景、大活动中获取空中视角,运用其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带来信息突破。比如,马拉松比赛、环城自行车赛、大型户外活动等体育报道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第三,无人机航拍新闻,不仅能把新闻报道的美学意义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而且获取新闻的方式更加经济实惠,它价格低、小巧、易于使用,让以前“高大上”的航拍进入一个大众时代,能够被记者带入任何现场,并广泛地运用于新闻报道,从而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新闻表现空间,增加了表现手段,丰富了新闻题材,甚至现在有些无人机航拍已经实现了直播功能。

当然,在承认无人机航拍新闻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并不能包打天下。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记者不能跟随无人机到第一现场去。我们都知道:新闻现场报道,贵在新闻人有条理地“望、闻、问、切”,才使现场新闻生动有吸引力。因此,人在新闻报道中可以说是决定因素,设备作为辅助只能是重要因素。单靠无人机航拍画面来报道新闻,只能做到“望”,可能会导致不全面,不能看到画面以外的东西,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记者对事发现场的深度解析报道。

三、如何运用无人机航拍新闻

为做好“美丽石嘴山”系列宣传片的航拍工作,2014年石嘴山广播电视台就进行了相关人员的航拍学习和培训,2015年初购买航拍器,组建了航拍工作室,由笔者带队进行了半年多的试飞训练和实拍操作,并在石嘴山市举行的“全国铁人三项赛”“全国露营大会”上一试身手。报道效果超出预期,但是有一点笔者的感受也很深:就是使用无人机航拍新闻报道并非易事,每次飞行都伴随着高风险和安全隐患,不是想当然地飞上天随便转几圈,而是需要前期计划、中期飞行、后期制作等一整套过程。

在每次飞行之前,我们都必须踩点,了解飞行线路、周边环境、天气预报、设备适应等,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完整的前期飞行计划。有了飞行计划,才能进入“中期飞行”环节。飞行环节由笔者带领两位同事共同完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飞手、云台手和地勤三人密切配合,按飞行计划里的演练路径,飞出一系列的成组成套的精彩镜头,包括顺逆光、前飞倒飞、俯冲拉升等等方式下的航拍,当然还要兼顾不同景别,这样无论对航拍小组还是航拍器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因为电池、遥控距离以及空中风力变化等因素的制约,一个点往往需要多次航拍才能达到预期。最后,经过工作室后期制作的调色、剪辑等优化处理,一部无人机新闻作品才算完成。三人小组里,飞手是相对重要的。除了具备优秀电视摄像记者的素养外,还必须有丰富的飞行经验、敏捷的反应力和空间美感。

四、无人机航拍新闻的安全问题

就目前的趋势看,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无人机航拍热潮还将广泛地被运用到其他领域。热潮来临,不妨冷静地思考一下无人机航拍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比如近期国内外频频曝出因无人机操控失误引起的坠机事件,不仅引发了航空领域管制的话题,其安全隐患也凸显出来。2013年,密苏里大学无人机新闻报道项目收到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ĀĀ)勒令其停止室外飞行的通告函。FĀĀ就无人机的应用给予了严格限制,其中就包括无人机的飞行高度,以及禁止“接近人口密集地区”或机场附近等条例。2013年12月29日,北京首都机场以东空域,一架无人机飞行致使十余个航班延迟起飞,两个航班紧急实施空中避让。事后,放飞无人机的4名当事人,涉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刑事拘留。因此,在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现场以及机场、军事等特定区域,除了官方允许的无人机可以进入现场外,其它无人机航拍器不能违规飞行,干扰正常载人飞机飞行和警方的救援工作。

□ 本文作者在航拍工作中。

据了解,目前我国低空领域尚未对民用航空器开放,对无人机航拍的管理,多是参照2013年11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出台当初主要是针对航模的管理,而对迅速火爆的无人机航拍器的管理相对滞后。随着无人机航拍器的搭载和续航能力不断提升,操控距离成倍增加,飞行高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大,这一点在我们航拍夜景时体会最深。实际上,现阶段国内无人机航拍器应用基本面临着“适航认证没有统一标准”“作业运营缺少合法实体”“操控培训亟待完善”“空域管理难以实施”等诸多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低空飞行安全监管比较困难。

有专家建议,我国对无人机航拍器的管理,如市场准入、适航认证、飞行资质以及飞行器的技术参数、专利保护等,亟待从国家层面和行业标准进行立法规范,理性分析无人机航拍应用客观限制因素及其对策、探索突破方向,以便引导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是操作无人机的飞手必须“持证驾驶”。根据《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从2014年4月开始,无人机驾驶员资质及训练质量管理,就已经由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中国ĀOPĀ)负责。但根据2014年的统计,全年获得无人机驾照的不足100人。而目前国内大多数无人机生产企业都在自行组织驾驶员资格培训,并颁发并不具备法律效力资格证书。因此,对新闻传媒行业来说,考取被法律认可的无人机驾驶资格是当务之急。其次是安全飞行区域的划定。我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到,在室内使用的无人机、在视距内运行的微型无人机、在人烟稀少以及空旷的非人口稠密区进行试验的无人机,由无人机系统驾驶员自行负责,无须证照管理。但是针对“何谓人烟稀少、非人口密集”的界定范围、赔偿等一系列问题却并未触及,现实中就存在着很多的“黑飞”群体,安全隐患极大。因此,在填补法律监管空白的前提下,管理部门应尽快推动低空空域改革,进一步简化飞行手续,在政策上支持这项事业,无人机航拍才可以在中国健康稳步地前行。 (作者是石嘴山市广播电视台专题中心主任)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 @qq.com

猜你喜欢

航拍新闻报道驾驶员
基于高速公路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航拍下的苗圃与农场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难忘的航拍
《航拍中国》美得让人想哭
陕西画报航拍
起步前环顾四周是车辆驾驶员的义务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