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埋、偏压条件下某超大跨隧道受力分析研究

2015-03-05钱文斐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下台阶导坑导洞

钱文斐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0 引言

浅埋、偏压条件下超大跨隧道与通常情况下的隧道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在某项目的设计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为此,本文拟以某隧道为例,通过模拟其施工工程,提出了在设计、施工方面的要点,在为本工程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的同时,希望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意义。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地质概况

某隧道为西南地区某城市的控制性工程之一,隧址区环境地形总体呈北高南低,隧道从地势较高的山岭穿过。山体上植被总体发育良好。隧道主要通过的地层有第四系(Q)、安顺组二段(Ta2)、安顺组三段(Ta3)、大冶组(Td)等。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岩溶。区域内地下水类型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孔隙水。

1.2 隧道浅埋、偏压情况

隧道左线长500 m,右线长380 m,由于左、右线的进、出口不在同一个断面上,而存在错幅,因此右线路基段的开挖将导致左线隧道一侧出现临空面,从而形成了偏压(见图1、图2)。隧道中心线处隧道洞顶面覆土厚度在20~50 m范围,地面横坡约为1∶1.7。

1.3 隧道内轮廓

图1 隧道平面图

图2 隧道浅埋偏压段横断面

本项目中隧道开挖内轮廓(见图3)跨度达19.378 m,考虑到初期支护、二次衬砌、预留变形量的尺寸,实际开挖尺寸将接近22 m,在我国新奥法施工隧道工程界,处于领先地位。

图3 隧道内轮廓图(单位:mm)

1.4 偏压段概念性设计

深埋侧隧道由于右侧路基段开挖后形成了临空面,因此处于偏压状态,在岩土作用下存在向右挤出的趋势,为此在路基靠近隧道侧设置了抗滑桩,以平衡深埋侧隧道的所受的不平衡力。

2 模拟建模

新奥法隧道施工过程中,初期支护主要起充分利用围岩自稳能力及承受围岩压力的作用,施工中初期支护结构体系在不断变化,因此其安全性直接影响隧道施工过程的安全性,鉴于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因此本次模拟仅模拟初期支护中的喷射混凝土(钢支撑作用已综合考虑)作用,钢筋网、锚杆则作为安全储备。围岩本构模型采用摩尔—库伦模型(见表1),初期支护采用弹性模型(见表2)。

表1 围岩物理力学参数表

表2 初期支护力学参数表

对于大断面隧道的施工工法,比较成熟的主要有CD、CRD、双侧壁导坑等,鉴于本隧道超大断面,且存在浅埋、偏压等不利因素,故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进行施工。施工工序见图4。

图4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序图(先浅侧后深侧)

先浅侧后深侧施工工序为:(1)浅侧导坑上台阶开挖;(2)浅侧导坑上台阶初期支护(包含临时支护);(3)浅侧导坑下台阶开挖;(4)浅侧导坑下台阶初期支护(包含临时支护);(5)深侧导坑上台阶开挖;(6)深侧导坑上台阶初期支护(包含临时支护);(7)深侧导坑下台阶开挖;(8)深侧导坑下台阶初期支护(包含临时支护);(9)中导坑上台阶开挖;(10)中导坑上台阶初期支护;(11)中导坑下台阶开挖;(12)中导坑下台阶初期支护;(13)临时支护拆除。

对于先深侧后浅侧施工工序为深埋侧导洞→浅埋侧导洞→中导洞,即只需将浅侧导坑、深侧导坑的工序进行互换,故不再赘述。

3 分析研究结果[1-5]

3.1 合理工序的选择

本文对先浅后深、先深后浅两种不同工序进行了模拟计算,鉴于初期支护的受力性能是能否保证施工过程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从主洞初期支护的结构受力性能方面进行比较,以确定相对合理的施工顺序。初期支护各点应力(拉正压负)横断面布置见图5,不同施工顺序各点应力对比情况见图6。

图5 初期支护各点横断面布置图

图6 不同施工顺序各点最不利应力对比情况表

考虑到初期支护处于抗压受力状态优于抗拉受力状态,由图6可以看出以下规律:(1)先深后浅施工工序工况下,3点处初期支护应力值较之不利(拉应力值达到8.7 MPa,较之增大约73%),而在先浅后深施工工序工况下,11点处初期支护较之不利(拉应力值达到2.5 MPa,较之增大约173%);(2)1、10 点处初期支护应力存在一定差距,但考虑初期支护的抗压能力强,因此不会影响其结构安全性;(3)其余各点处则相差不大。

综上,从有利于初期支护受力状态的因素出发,采用先浅后深工序相对有利,故后续分析结果均是在先浅后深的工序下,不再赘述。

3.2 永久初期支护内力分析

由图6可以看出:

(1)3、5、11、16 点初期支护处于较大的受拉应力状态,因此施工中需加强对以上各点的观测,避免出现拉裂性破坏。

(2)与无偏压情况的隧道相比,拱顶中心1点、仰拱中心9点的初期支护最不利应力值较小,而深埋侧拱腰3点、浅埋侧仰拱16点的初期支护最不利应力值较大,因此成为结构受力的薄弱点。经分析,这是因为由于偏压的存在,围岩的最大主应力方向出现了偏转的原因。

3.3 临时支护内力分析

临时支护在施工过程中同样决定着施工过程的安全,因此需对其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性状进行分析。

由图7可以看出:浅埋侧导洞临时支护的11点始终处于较不利的受拉状态;16点在施工步2~9(浅埋侧导洞开挖支护、深埋侧导洞开挖支护、中导洞上台阶开挖)处于较有利的受压状态,在施工步10~12(中导洞上台阶支护、中导洞下台阶开挖支护)处于较不利的受拉状态;18点在施工步2~3(浅埋侧上台阶开挖支护、下台阶开挖)处于较有利的受压状态,在施工步4~12(浅埋侧下台阶支护、深埋侧导洞开挖支护、中导洞开挖支护)处于较不利的受拉状态。

图7 浅埋侧导洞临时支护最不利应力变化图

由图8可以看出:深埋侧导洞临时支护的8点始终处于较不利受拉状态;3、17点在施工步6~9(深埋侧导洞开挖、支护阶段及中导洞上台阶开挖)处于较有利受压状态,在施工步10~12(中导洞上台阶支护、下台阶开挖支护)处于较不利受拉状态。

通过图7、图8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导洞上台阶支护、下台阶开挖支护阶段,深、浅埋侧导洞临时支护均处于较不利的受拉状态,应加强此段施工过程对临时支护的监测工作。

图8 深埋侧导洞临时支护最不利应力变化图

(2)深埋侧临时支护下端与主洞支护交接处(8点)、浅埋侧临时支护上端与主洞支护交接处(11点)始终处于较不利的受拉状态,应加强上述两交接处的施工质量,避免出现受拉破坏。

(3)深埋侧临时支护的最不利应力值大于浅埋侧临时支护(较之大约80%),因此设计中应加强深埋侧临时支护设计,避免出现结构性破坏,影响施工安全。

3.4 主洞拱顶位移

主洞拱顶位移是一直隧道施工过程中监测的“重中之重”,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图9可以看出,在施工步9~10(即中导洞上台阶开挖支护)阶段,形成了明显的“跳台”临界点(水平位移值增大了114%,竖向位移值增大了1445%):(1)在施工步 1~9(即两侧导洞开挖、支护)阶段,位移值相对较小;而在施工步10~13(即中导洞开挖、支护、拆除临时支护阶段)位置值相对较大;但两段变化值均不大。(2)在施工步1~9阶段,水平位移值大于竖向位移值;在施工步10~13阶段,竖向位移值大于水平位移值。

图9 主洞拱顶竖向、水平向位移值

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中导洞上台开挖支护阶段是施工过程中的“核心”阶段,应特别加强对拱顶位移值的监测。

(2)通常对于拱顶位移值的监测数据仅为竖向位移,但对于大跨度、浅埋、偏压情况必须增加其水平位移的监测。

3.5 导洞拱脚水平位移收敛

考虑到本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施工中需对导洞的拱脚水平位移进行监测。

由图10可以看出,对于深埋侧导洞,施工步1~8时,拱脚处水平位移收敛值变化不大,施工步9~12时,拱脚处水平位移收敛值出现阶梯式增长(施工步10相对于施工步9增长了95%,施工步12相对于施工步11增长了65%);对于浅埋侧导洞,施工步4、12时,拱脚处水平位移收敛值增长幅度大,相对于前一个施工步分布增大了230%、300%。

图10 深、浅埋侧导洞拱脚处水平位移收敛值

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中导洞的开挖、支护施工过程对深埋侧导洞的影响很大,需要加强此施工期间的监控量测工作。

(2)深埋侧导洞、中导洞的开挖支护施工过程对浅埋侧导洞的影响较大,需要加强此施工期间的监控量测工作。

(3)中导洞上台阶开挖支护做为临界点,在临界点之前,浅埋侧导洞拱脚处水平位移值相对较大,而临界点之后,深埋侧导洞拱脚处水平位移值相对较大。但二者最终水平位移收敛值基本一致。

3.6 围岩最大主应力

图11为围岩最在主应力云纹图。

图11 围岩最大主应力云纹图

由图11可以看出:

(1)相对于无偏压隧道而言,围岩最大主应力方向由竖直方向向深埋侧发生了偏转,偏转角度约45°,因此对于超前支护设置范围而言,以往按照隧道中心线两侧一定范围内对称设置将不尽合理,而应随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起向深埋侧偏转45°。

(2)由于围岩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偏转,整个隧道的受力体系模式同样发生了偏转。

(3)由于围岩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偏转,隧道浅埋侧隅角位置围岩最大主应力值减小,而相应深埋侧围岩最大主应力值增大,因此设计中对围岩的加固范围应重点考虑在隧道深埋侧隅角,而无需对浅埋侧进行不必要的加固。

4 结论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有意义的结论:

(1)浅埋、偏压条件下某超大跨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应优先采用先开挖浅埋侧导坑的施工工序。

(2)中导洞的开挖支护阶段是双侧壁导坑法施工过程中的核心阶段,此阶段应加强临时支护的内力、拱顶位移、临时支护水平位移收敛的监控工作。

(3)对于偏压状态下的隧道,对于隧道拱顶的位移监测,除了进行沉降监测外,尚应增加水平向位移监测工作。

(4)深埋侧导洞临时支护相对于浅埋侧而言,其受力性能更为不利,因此应加强其结构设计,保证相应的强度、刚度性能;从监控量测的角度出发,对其监测的频率要大于浅埋侧。

(5)相对于无偏压情况,隧道处于偏压状态时将会导致围岩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偏转,从而整个隧道的受力体系模式同样发生了偏转,因此应按照偏转后的受力模式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施工,切勿盲目照搬既有的设计、施工经验。

5 结语

本隧道目前正在施工中,根据现场监控量测的数据反映,施工过程安全可靠。笔者将继续关注本工程的进展,希望从现场施工的监测数据中得出更为有意义的结论、经验,与各位同行分享。

[1]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2]JTG/T D70-2010,公路隧道设计细则[S].

[3]宫成兵,张武祥,杨彦民.大断面单洞四车道公路隧道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案探讨[J].公路,2004(6):177-182.

[4]万明富,郝哲,刘剑平,等.超大跨公路隧道开挖与支护稳定性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26(1):71-73.

[5]付大喜.单洞四车道隧道设计浅谈[J].湖南交通科技,2012,38(1):124-126.

猜你喜欢

下台阶导坑导洞
PBA 工法暗挖车站导洞施工应力场分布研究
PBA工法暗挖关键步序对黄土地区车站地表沉降影响研究
超大断面浅埋隧道双侧壁导坑法及其优化设计
暗挖车站洞内地下连续墙施工导洞环境效应分析
双侧壁导坑法隧道下穿既有车站施工方法研究
有趣的位置
台阶法和中隔壁导坑法开挖在公路隧道施工中的运用
欢西油田下台阶沙三段油气水层识别研究
承压富水砂土地层桩洞法施工变形控制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有望平稳“下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