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日照城市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2015-03-05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委党校严业明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委党校 严业明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日照一方面拥有“蓝天、碧海、绿树、金海滩”的独特环境优势,另一方面鲁南临港产业带、国际海洋城建设等一系列省级战略的实施,为日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 日照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
1.1 建设生态城市,是日照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日照拥有“蓝天碧海金沙滩”,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基础是日照发展的最大优势,另一方面,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会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新的挑战,确立生态城市建设是将二者结合的最好方式和途径。
1.2 建设生态城市,是日照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日照经济社会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问题和矛盾正逐步成为制约日照今后发展的不利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必须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
1.3 建设生态城市,是提高日照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日照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也逐步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2 日照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 日照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日照市于1999年成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于2000年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于2002被评为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市,于2004年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于2009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等,这些为日照市生态城市的发展扬起了风帆。今年以来,日照市在这三个层面上开展了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总结了“点—线—面整体推进、小—中—大循环渐进”的日照模式,提出了三个循环的措施;“第一个是‘小循环’:通过培育企业走生态发展之路来构筑微观循环基础经济;第二个是‘中循环’:通过建设绿色工业园,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第三个是‘大循环’:通过建设循环型社会,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经济体系”。
2.1.1 培养生态企业,构筑循环经济微观基础
日照市通过狠抓生态企业培育来加强循环经济发展基础。生态企业建设是循环经济系统建设的基础。日照市以培育生态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行绿色生产以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加快科技改造的步伐,使企业逐步由环境污染防治事后治理为主向企业生产全过程的事前预防和控制为主转变。
2.1.2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构筑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生态工业园(简称EIP),是基于循环经济理念和设计工业生态学原理,建立的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建立生态园区,从而在更高的水平上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问题”。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方式。根据循环经济理念,加强生态工业园重点建设,在拥有实施清洁生产的、发展生态企业的基础上,与现有的企业积极引进配套项目互补,努力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和在园区里零排放废弃物,逐步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2.1.3 多渠道利用再生资源,膨胀循环经济规模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料影响的角度来看,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另一种是循环发展模式,即建立和完善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处理系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与综合利用体系,建立健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和管理机制,进而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1.4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
日照市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大力培植生态园区、生态企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旅游经济、港口经济、体育经济、房地产经济和大学经济等环境友好型产业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着力打造具有日照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循环型社会。
2.2 日照市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日照生态城市建设更多的只是涉及政府与企业,全民性参与力度明显不足。大多数居民仍没有生态危机感,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消费方式都与生态城市建设格格不入。
2.2.1 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城市生态化建设是一个需要各级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的系统工程,而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广大群众对生态城市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当前,日照生态城市建设的组织保障、政策保证的可靠性还需要一个过程。
当前,日照生态城市建设的组织保障、政策保证的可靠性还远为不够,配套能力有待加强。尽管领导层面对生态城市建设和优化经济环境已形成了统一的认识,但是基层执行力度不够,一些地方部门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查处力度不大、处罚不严。
2.2.2 结构性制约因素仍然存在
自2003年以来,日照市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增长迅速,第三产业则略有下降。2010年,全市产业比例为9.8:54.8:35.4。在2002~2014年间,全市GDP增长率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是,在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的同时,日照的结构性制约因素却并未根本改变。
2.2.3 环境问题存在隐患
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了对建设项目的清理检查和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但是日照生态破坏现象未得到全面控制,生态环境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隐患。
(1)大气环境污染。临港钢铁、化工工业污染较为严重,少数污染企业超标排放回潮的现象时有发生。
(2)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突出表现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较低,中心城区外生活垃圾简易填埋、露天堆放现象较为普遍。
(3)水环境污染。近岸海域海水养殖的无序对水域的承载能力和循环自净能力构成威胁,导致局部水域环境质量恶化;城市饮用水源与排污段混杂的不合理布局制约了城市的供排水。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2.4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日照历史文化积淀很深,但经济基础薄弱,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增长效益不高,地方财力薄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城市整体带动与辐射作用弱。
3 推动日照生态城市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生态意识,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观念
“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建设生态市的前提。环境质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而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而直接的手段。”可见,城市的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牢固树立“发展为要,环保为先”的发展理念,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使市民认识到自己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保护自然的责任,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但同时也尊重历史文化,自觉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效运行。
3.2 以人为本,搞好城市规划明确城市定位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搞好城市规划,明确城市定位,这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城市规划是一项长远大计,科学的城市规划是生态市建设的依据和条件。我们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突出城市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长远性和综合协调性,这对于提高日照生态市的竞争力,实现日照生态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思想,是指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城市每位居民都应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3.3 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
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这是生态市建设的重点。因此,必须要完成工业化任务,在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学习世界高新科技。第一,应该加大循环经济建设的宣传力度。要面对农村加大循环经济建设宣传力度,使农民明白在农业生产中怎样做才符合生态要求。第二,应该加强农业、第三产业和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建设。就目前来说,循环经济主要集中在工业上,在农业、第三产业以及整个社会层面,还不能较好地体现循环经济理念。
3.4 加强政策引导,健全生态城市发展有效机制
加强政策引导,健全生态城市发展的有效机制,这就是建设生态市的保障。现在许多城市都在一窝蜂地大搞城市生态化建设,但是却没有几个城市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大多数城市都是停留在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表面工作上,例如,增加绿地,美好亮化,搞好城市环卫,大肆兴建健身广场与公园等,真正系统地深入建设生态城市,促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与环保建设紧密结合的很少,要想建设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坚实有力的保障措施体系来推动实施。在政策制定的时候,政府应把城市生态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放在首位,节能减排,强化城市的生态功能及作用,用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来统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3.5 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增强生态市建设内在动力
“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增强生态市建设内在动力,这是建设生态市的核心。生态文化主要包括:体制文化、物态文化、认知文化、心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改革不合理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生态科普教育,培养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大力提高生态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实现公众、企业、决策管理者生态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只有生态文化的培植、传播和普及,生态市建设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才能提升到上层建筑的高度,使生态市建设有牢固的社会文化基础,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持之以恒。
综上所述,建设生态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城市发展大趋势,生态城市发展与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看到生态城市发展与管理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也要认识到它的可实现性,所有理论及其发展模式都是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完善,从发展到成熟,从理论论证到实践应用的过程。
[1]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
[2] 陈涛,辛文轩.日照日新[N].人民日报,2011-12-27.
[3] 赵兵.当前生态文明的新动向和路径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