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与国际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
2015-03-05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曾菊凡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曾菊凡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全球范围内的产品内分工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生产布局的主要方式,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不断推动生产过程的国际分散化和生产组织的非一体化,FDI和国际外包作为两种主要且有较多联系的产品内分工方式也逐渐成为我国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两条十分重要的渠道。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的新形式下,我国如何通过全球价值链的有效参与来实现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增长最为关键的因素,所以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回答,技术进步无疑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想摆脱价值链的低端锁定还是想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个国家都必须有技术进步作为根本性支撑条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力资本和R&D投资严重不足且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大国,试图通过本国的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来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攀升,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而通过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动承接国际外包业务来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2 文献综述
关于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阿罗的“干中学”。Arrow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新投资具有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Romer(1986)沿着Arrow的研究视角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知识的溢出效应使得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技术进步或知识的生产通常被认为是厂商追求垄断利润而进行R&D活动的理性行为结果。中间产品种类增加模型认为企业家可以通过对R&D的投资而丰富现有中间投入品的种类,进而扩大企业的生产可能性;产品质量改进模型认为通过对新知识的投资可以改进现有中间投入品的质量,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生产率。在以上理论框架的基础上Coe&Helpman(1995)进一步构建了用于分析国际R&D溢出效应的模型,即一国全要素生产率对本国R&D资本存量和其他国家的R&D资本存量的回归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其他国家的R&D投入对国内的生产率具有正效应,随着国内对外贸易的开放度的提高,这种正效应也在逐渐加强[2]。
从理论上讲,广义FDI资本内含的人力资本、R&D投入等因素能够通过示范——模仿、竞争、前后关联、人力资本流动等多种溢出机制促进东道国生产率的增长[3]。MacDougall(1960)首次提出FDI中存在技术溢出效应,随后不断有学者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研究,90年代以后,FDI技术溢出理论得到系统的发展。Kokko(1992)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技术溢出的途径,认为技术溢出主要是通过示范、模仿、传播和竞争两个方面产生的。尽管理论分析证明FDI存在技术溢出效应,但就大多数文献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我们并不能形成清晰肯定的结论。实证分析的结果大体分为两类,一类认为FDI能够在东道国产生溢出效应,如Blomstrlm and Kokko(2002)认为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当地企业的频繁接触可能促使跨国公司的专有知识和技能不通过市场交易就转移到东道国的当地企业,即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另一类则认为FDI并未在东道国产生溢出效应,如何洁(2000)认为FDI的大量引入在本土企业和跨国公司存在较大技术差距的情况下会抑制本土企业的发展从而抑制其创新能力。
关于国际外包技术溢出效应的经验分析也得到了支持性的结论,我国学者徐毅、张二震(2008)通过1997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数据表分析了外包对本土技术创新的影响,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外包与行业的科研人员占比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了外包导致人力资源配置向有利于本土技术创新的方向发展[4]。此外樊秀峰等运用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及2001~2010年制造业的行业数据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实证检验了国际服务外包对我国制造业的纵向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国际服务外包对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前向溢出显著,而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后向溢出显著,并且不同服务外包行业对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的技术溢出影响程度不同[5]。
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可以发现尽管研究FDI和国际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的文献很多,但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基于发达国家的母国视角,虽然近年内国内基于东道国视角对FDI和国际外包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也比较多,但都是对二者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单独分析,鲜见将二者放在一起来考虑它们对我国溢出效应的。但从产业组织角度来看,FDI和国际外包实际上是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重新组织生产的两种不同选择方式,而这两种方式在我国都占较大比重,因此将二者置于同一框架内分析其在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很有必要的。
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在Coe&helpman(1995)对贸易带来的国际技术扩散的研究以及大多数国内研究国际技术扩散效应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国的技术进步主要有内外两种力量所推动,一种是通过国内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另一种就是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积极吸收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而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FDI和国际贸易是国际技术扩散的主要方式,外包的承接通常会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融合因而也会存在扩散效应。所以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其中TFPt是需要估算的,本文采用索洛残差法进行估算。假定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且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表示为下式:
其中Y、K、L分别是第t期的产出、物质资本存量、劳动投入;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在希克斯中性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即满足,A就是表示技术进步的“索洛剩余”,就是本文所指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使用1998~2012年国内Y、K、L的年度数据对(2)式进行回归,回归所用数据为:Y为剔除价格影响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L为国内年平均从业人员;K为全国物质资本存量。本文采用文献中通用的永续盘存法对物质资本存量进行测算,公式为:,I为t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P为t期的固定资产投资指数,K0为1997年底的物质资本存量。折旧率δ和要素产出弹性α、β分别采用张军(2004)的9.6%和徐志成等(2010)的0.44、0.56。根据上述数据进行TFP测算。
(1)式中R为国内研发投入力度,用全国研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FDI为外商直接投资,用全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值来衡量,因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是用美元来表示的,所以应先用相应年份的人民币和美元的年均汇率将其折算成人民币表示;OSS为国际外包承接,国际外包考虑的是以中间产品为基础的一种国际贸易,为此要衡量外包首先需要确定中间产品。广义经济分类法(BEC)将所有商品分为资本品、中间商品、消费品,这为中间商品的贸易量计算提供了可能,本文根据BEC中7类商品的代码中对应中间商品的代码进行了汇总,基于接包方视角外包承接程度就可以用中间商品出口与全部商品的出口来衡量。本文使用数据全部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UNcomtrade数据库。
4 实证结果分析及政策建议
虽然本文采用的变量均为时间序列数据,但数据都不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可以直接应用OLS方法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TFP回归结果
因为截距的回归很不显著,故本文直接对不含截距的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一国的研发投入力度与其技术进步正相关,在统计上十分显著,研发投入的增加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特色技术体系的形成,对技术进步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一国的外包承接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也呈现正相关,在统计上高度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外包多集中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例如我国的外包承接主要集中在ITO(信息技术外包)、BPO(商务流程外包)、KPO(知识流程外包),故在这些方面的竞争力的培养对我国的技术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FDI(外商直接投资)则对一国的技术进步并不具有显著的作用,回归显示FDI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一国的技术创新,这可能FDI主要用在两头在外的加工制造业上面,由于跨国公司只是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成本优势,将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端环节交给我国生产,而将高端的研发和销售与我国隔离。所以通过FDI形成的有效联系相对较少,因抢占了本地资源而不利于我国的技术创新。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国不仅要通过增加本国研发投入力度来提升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要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重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来学习其先进技术知识,这样可以通过国际技术扩散的诸多途径和机制促使本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机制的形成,寻求可能的后发优势。国际技术扩散有多种方式,比如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专利引进等,但哪一种方式或者哪种国际技术扩散渠道组合方式最有利于一国吸收国际扩散的技术是由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来决定的,此外,它还会随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动态变化。就文中分析的FDI和外包来看,现阶段我国外包业的发展,尤其是服务外包的发展对转变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所以政府应大力支持外包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外包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应注重引入外资的利用质量,提高其服务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增强其技术扩散的效应。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加快高校服务外包相关学科建设,提高高校学生的相关素质,增强其与外包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拓宽社会上各种非学历外包人才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外包型人才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与此同时,还应从政策方面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积极吸引海外高级外包人才来华就业。二是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外包园区建设。一方面,可以建设专用数据业务接入平台,这种平台的构建有助于实现服务外包企业通信网的大容量、高带宽、全线速传输;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专门的服务外包园区,引导和鼓励同类外包企业的集群式发展。与此同时加快服务外包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服务外包园区基础公共资源的共享平台。通过将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外包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可以实现外包产业的规模化效应。三是多方面提升企业能力。鼓励加大企业信息技术设施投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消化、吸收引进新技术的能力。支持大型外包企业做大做强,中小型外包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实现有机整合。支持有实力的外包企业参加国际质量认证,加快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服务外包品牌建设。在重视服务外包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提升我国外资利用的质量,对流入国内的资本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其能够进入产业关联效应强、技术效应扩散快的行业里,提升外资服务我国经济发展的能力,此外,还必须重视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6]。只有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加快我国的技术升级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才能实现我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目标,进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 张秋菊,朱钟棣.跨国外包的承接与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VECM的长、短期因果关系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8(06).
[2] Coe D.T.,Helpman E.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05).
[3] 胡昭玲.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06).
[4] 徐毅,张二震.外包与生产率: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8(01).
[5] 樊秀峰,寇晓晶.国际服务外包对我国制造业纵向技术溢出效应[J].国际经贸探索,2013(05).
[6] 徐志成,徐康宁,朱志坚.基于开放环境下的国际服务外包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以南京为例[J].经济与科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