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演奏艺术美学价值的实现
2015-03-04李丹
李丹
【摘要】钢琴演奏是实践中的艺术,唯有在演奏中才能体现出音乐艺术的美学价值。而美学价值实现的前提,却并非只在演奏过程中体现出来,还需要演奏者与欣赏者的遥相呼应。在实现美学价值的过程中,钢琴演奏不仅要秉承美学原则,更需要在表现形式、对表现对象的意境把握以及所呈现的情感、文化和哲思等方面悉心呈现,才能充分展现音乐之美。
【关键词】钢琴演奏;美学价值;实现途径
众所周知,美学价值具有情感性、中介性和超越性三大属性。情感性既是对作为演奏主体的演奏者而言,也是对作为欣赏主体的听众而言,钢琴演奏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境界,引起欣赏者与演奏者的情感共鸣。而中介性是指钢琴演奏通过技艺变换来传递情感、展现音乐之美,它满足了演奏者与欣赏者内心对美的需求。那么,超越性则是指钢琴演奏展现出了音乐艺术美学价值的自由超脱,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可以说,钢琴演奏是音乐艺术美学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一、奏者传情,听者闻意——美学价值实现的基础
古有伯牙子期觅知音的故事,可见钢琴演奏不仅承载了音乐表现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帮助演奏者与欣赏者找到彼此的“知音”。唯有做到“奏者传情、听者闻意”,才能实现钢琴演奏的艺术美学价值。
基础一:演奏者技与美的结合
音符是音乐的载体。音符是由演奏者敲击琴键来演绎的,从而使乐曲呈现出的轻、重、缓、急。可见,演奏者自身技巧对乐曲的最终呈现起着重要作用。但这样的乐曲似乎只用高难度的演奏,却缺乏打动听众的灵魂。比如在演奏贝多芬的《月光》一曲时,不仅需要娴熟的技巧,更需要演奏者充分调动情绪,将内心的抑郁化于指尖,才能使乐曲传递出抑郁、忧愤,以打动听众。
基础二:演奏过程追求人乐合一
音乐是来自自然的声音。乐曲曲调、无论怎样变幻,都不能脱离自然、脱离“人”,否则音乐便如同一口枯井,无“美”可言。作为演奏者,要感受音乐首先要将自己的情绪调用起来,全神贯注地投入音乐中,才能使自己的思路与音乐的流淌融归一处。这样才能达到人乐合一的境界,才能展现音乐的美学价值。
基础三:欣赏者运用内心描绘
作为音乐欣赏者,不仅要有聆听雅好,更需要有一双“懂音乐的耳朵”。这双耳朵可以通过乐曲刺激调用想象力,自觉描绘出乐曲所展现的意境。当然,做到这一点,既需要欣赏者拥有丰富的感性的生活经验,也需要其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如此,才能与演奏者和乐曲达成内在的情感共鸣。
可以说,钢琴演奏的艺术美学价值实现离不开以上三大前提。唯有演奏者、音乐和欣赏者三方就绪,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使乐曲的美学价值展现出来。
二、黑白留声,心灵呼应——美学价值实现的途径
钢琴演奏艺术的美学价值实现具备了演奏者、乐曲和欣赏者这三大基础要素后,接下来是其实现途径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呈现“情感性、中介性和超越性”三大属性,既要坚持美学原则,又需加强演奏技艺的表现力、充分展现乐曲的美学价值,而并非炫技以弱化音乐自身之美。
首先,始终如一地坚守美学原则。
演奏作为乐曲的二度创作,需要尊重乐曲的原创内涵,又需要在此蓝本上融入个人感受,即做到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平衡好二者的微妙关系,乐曲固有的严谨与演奏者主观的情绪、感受才能完美结合,将作曲者、演奏者和欣赏者的思绪情感连接起来。另一方面,还需坚持感性与理性的统一。钢琴演奏既需要艺术创作的感性思维,也需要演奏技巧与技术的理性思维,把握好情感投入的度,才能避免在演奏中情绪过于激动,偏离了思维轨道。
其次,坚持恰到好处的表现形式。
我们常讲“过犹不及”这句话,在钢琴演奏中也是如此。音高、节奏、强弱等一切要素,都是在为乐曲的最终呈现服务。音高应尽量控制在20赫兹—2000赫兹的振动频率值之间;节奏是音符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长短关系,它与节拍是密不可分的,调节的内心二者关系,可使欣赏者的情绪随之起伏,充分调动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对于音的强弱力度、音量高低,也应适欣赏者及乐曲需要、演奏者情绪而定,才能使乐曲展现出美学价值。
第三,坚持乐曲意境的营造。
钢琴演奏艺术的美学价值实现需要乐曲意境的营造。而意境营造在音高、节奏、强弱等方面的意境营造都需要实现心理对应。人与人之间存在“联觉”效应,这是一种感觉互通的现象,音乐意境的营造,可加强演奏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联觉”效应,使乐曲更好地激发欣赏者的共鸣。
要在黑白留声之间展现乐曲的美学价值,实质上也是在展现钢琴演奏的美学价值,故而要突出乐曲的情感、文化和哲思,才能更深层次地展现乐曲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