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转型期审美文化特征的解读

2016-03-04闫娟

雪莲 2015年35期
关键词:零散理性主体

闫娟

【摘要】对于转型期审美文化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多种多样的角度进行分析与归类。当然任何角度的分析,均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都不可能尽述审美文化的所有特征。基于此,本文将选取对象的平面性、主体的零散化这两个最为突出的层面对转型期审美文化的特征进行说明。

【关键词】平面性;零散化

一、对象的平面性

我们知道,理念是贯穿西方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核心论点,理念论关于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划分导致了主客对立的二元观念的出现。虚假与真实、现象与本质、浅层与深层等等成为理性思维的必然产物。但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相对论的出现,人类世界开始失去了其传统的整体感和稳定感。霍顿和爱德华兹在《美国文学思想背景》一书中这样写道:“对于爱因斯坦的信徒来说,已经不可能再说什么东西必然是什么样,只能说在时空关系中什么东西可能是什么样。除了光速以外,宇宙中没有什么稳定可言,在爱因斯坦之后,我们可以肯定的唯一的东西是,没有什么是肯定的——除非在一个特定的条件和时间环境之内。”因此,人们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调动其全部的精力编织着乌托邦的梦想。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人类的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过去的年代里,很可能一个人一生都感觉不到任何变化,而在现代社会里,这却变成了没有你办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甚至连最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都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有学者曾做过这样的预测,在正常人一生的年限中,至少要发生五次以上社会总产量翻番的情况,等到了60岁以上,产品量将会到达刚出生时的三十二倍之多。这种数字上的直观感受将会给人们带来最有力的冲击。

二、主体的零散化

传统理性真理在现代所遭遇的排斥,无疑是主体零散化的来源。一直以来,《圣经》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不容置疑的地位,所以,人们坚信只要有了抽象性的思维,就能拥有智慧。于是,追求理性思维变成人们的生活重心。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康德试图为理性立法所表达的就是人们对理性的极度膜拜。拒绝理性生活似乎显得另类,但若与前人一样终身屈服于理性,也有不足之处。因此,人类开始探索一条全新的道路,即主体的零散化。人类好像进入了一个没有“真理”的世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尼采也呼喊出了“上帝死了”这样一种悲鸣。真的是“上帝死了”吗?这样的呼声显得惊世骇俗,但尼采想借此表达的是传统的、固有的“理性”消失,人们传统的心理结构遭到破坏,开始不再一味求同,而是四处寻找相异。人们之间再也看不到共同之处,剩下的只是特立独行的个体。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凸现出一个二律背反的现象:似乎信息越多,我们就越难做出决策,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模糊。也许,只有“信息超载”这个概念的出现才足以概况这种现象。这个巧妙的临床术语背后是“‘嫡定律。似乎发出的信息越多,我们可吸收、保留和利用的信息就越少。”其实,这种现象也不难解释,过去的信息相对单一,不论是以哪种形式出现,最后都只需要将其由无序变为有序,将零散变为整合,达到逻辑上的顺畅,知识也就由此诞生了。但是,现在这种方法已经行不通了,信息的超负荷存在,让人应接不暇,它的存在形式也不再单一,各种复杂的形式层出不穷,接受它们得费尽心思。其导致的结果就是,信息越多,人们的承受度就越小。因此,人们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缺乏耐心,这也就是能够安安静静地去欣赏古典高雅音乐的人日趋减少,而去感受劲爆摇滚音乐的人越来越多的一个显著原因。这样一种状态,其实是很多学者们最不想看到的,但是,如果与以往人们对“真理”的追求相比较,似乎并不是太糟糕。因为,“真理”如果过度,将会成为一种不利于社会与人类发展的东西。在当今,我们感受到的正是过度真理的逐步瓦解。在审美文化方面,亦是如此。审美主体开始表现出一种零散化的趋势。精神匮乏是现代人的通病,“无聊”就是这种病症的具体体现。但是,可悲的是,很多人不愿意去面对,甚至更多的人还没有这样一种意识。当代审美文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的通病所在,并试图寻找着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当代审美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人类不是传统的理性动物,世界也不是有序的整体,而是一个不可控制的物体,人们所要做的,就是指出生活中的荒诞之处。因此,当代审美文化主体的零散化,促使着人类再一次的重视世界,重视人类本身。

猜你喜欢

零散理性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铁路零散货物装卸监控记录系统研究
铁路零散快运发展建议及思考
农村零散农户重大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其对策
“零散小”项目后评价实践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