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葵方》壶的创作体会
2015-03-04李逸军
李逸军
(宜兴 214221)
1 前言
紫砂壶的形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令人应接不暇。其造型之美,形式之多,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比拟的。紫砂造型按其不同的形式及特点,可将它分为方器、圆器、筋纹器等三大类。其中方器造型涉及到紫砂陶艺的所有品种。
光器虽素面朝天,但却清新而淡雅,看似简洁却韵味无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艺术审美的提高,人们对紫砂器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常说艺术的发展,在于不断的创新。此话不错,但关键是如何创新,怎么样创新,在什么基础上的创新。作为紫砂艺人,我认为应该继续按着这两条路继续走下去。其一,创制一件新作,如没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基本功,是绝对不会成功的。练基本功是打基础的关键,是技艺锻炼,并且逐步提高的一个过程。只有经过几年的模仿、学习和创作的磨合过程,才能真正学会成功的创作,才能学会吸收精华,逐步取舍,并积累一定的经验。做壶基本功把关后,制作才能按照作者自己独特的思路,创作出全新的作品 ;其二,只有继承传统,不断开拓创新,给人们提供更多更美的艺术珍品,紫砂器具才能受到人们的珍爱。这是紫砂艺人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追求、不断提高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我们涉于紫砂创作,就是要对优秀传统作品的继承和发扬。
2 紫砂《葵方》壶的创作
多年来的实践,笔者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风格,作品古朴典雅、简洁大方,整体造型严谨庄重、立面挺括,富有质感。2013年11月份,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上海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笔者所设计制作的《葵方》壶,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一举获得了传统艺术金奖。能获得如此殊荣,不仅是对笔者作品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使笔者深受鼓舞,增强了笔者在设计及创作上的信心。笔者将会在今后的创作中,更加努力的博取浩瀚精深的民族古文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文化品味的艺壶新作。
笔者出生于制壶世家,自幼受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孩提时就喜欢捏捏打打。有人曾问笔者,紫砂壶艺的创作难不难,可以说易,也可以说难,但要真的创作一件好的作品,就要呕心沥血,从事钻研,为之奋斗一生。而中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取材源泉。笔者在创作《葵方》壶时,根据壶型的大小,严格计算尺寸,先画出样板;然后再对壶身、壶盖、壶钮处反复进行修改,达到所要表达的主题;最后审样,确定好正式规格的图纸,开始裁剪,泥片的厚度和角度要十分精确;然后进行镶接,在镶接时必须严格控制泥片的干燥程度,壶身镶接好以后,用拍子在壶身上平稳地拍打一下,使壶身的结合部受一受力;再放到陶缸里润一段时间,再出来拍打一下,这样反复多次,使作品完成后会显得挺括光洁。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追求完美,这把一脱尘俗、朴雅坚致、风格优雅的《葵方》便是在如此反复的过程中诞生的。
对《葵方》壶的装饰,笔者选择用绞泥工艺来表现自己的创作理想,也是费一番心思去钻研、探索过的。笔者认为“绞泥”的纹理优美而不过分张扬,含蓄庄重,更富于表现力。于是通过这种表现手法,将该壶的内涵神韵表现的淋漓尽致,《葵方》壶能荣获如此殊荣,证明了笔者在壶艺创作道路上的再一次飞跃。它的成功,也让笔者悟出了一些制壶心得。
3 结语
近年来,笔者在方壶的创作与摸索中得出了一些经验。即要努力提高全手工制作功力,细心观察生活,多学多看,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人们认为方壶在造型设计上单一、粗糙的看法。提高方壶的文化品位,在紫砂壶艺中争得一席之地。同时,笔者也呼吁更多的紫砂艺人能共同为繁荣紫砂事业而出力,使更多的紫砂方器之花得以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