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实践性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探讨——以《中国旅游客源地概况》课程为例

2015-03-04李恕宏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李恕宏

(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非实践性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探讨——以《中国旅游客源地概况》课程为例

李恕宏

(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课内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非实践性课程要不要开展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也已进入大家关注的视野。以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中非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为例,探讨课内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法运用和教学效果评析,认为课内实践教学与课程性质没有必然联系,非实践性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的内容同样十分广泛,教学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课内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非实践性课程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内实践教学;非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课内实践是指与理论内容相关联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程论文、专业技法、体育训练、项目式教学等。课内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应用型专业中实践性很强的技能性、应用型课程课内实验课时达到1/3,甚至1/2,一些非实践性课程课时不断被压缩,有的课程甚至被取消。如果要真正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仅仅掌握了一门技术显然是不够的,更需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努力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改革,要更加重视非实践性课程对实践性课程的作用及其课内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国旅游客源地概况》是一门知识性很强,理论性较为突出,而实践性不足的课程,在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中,往往成为一名“替补队员”,课程量不足时以此充数,实践性较强的新课程增加后,它就“退居二线”或完全“隐退江湖”。实际上,它的基础性与拓展性作用非常明显,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学、怎么用。本文以此为例,对非实践性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1 《中国旅游客源地概况》课程课内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从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出发,综观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渗透。

1.1按地缘关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表1 课内实践教学体系(一)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对世界旅游区的划分,选择近年来我国旅游人数超过10万人/年的国家,按照区域空间分布,将该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整合为如下板块:亚太地区(包括东北亚地区、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大洋洲地区等5个分区)、欧洲地区、美洲地区、中东与非洲地区。再根据地缘相关性、景观类似性、人文雷同性等,设计《中国旅游客源地概况》课程课内实践教学体系(表1)。

1.2按内容板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表2 课内实践教学体系(二)

表3 中国旅游客源国基本国情与人文习俗

每一个客源地的内容都涵盖了自然环境、发展简史、经济状况、人文习俗、旅游资源、对华关系等主要部分。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将教学过程的形式进行归纳,大致分为以下四种:一是传统方法讲解,以教师讲授为主,主要包括客源地的自然环境、发展简史、经济状况、对华关系等部分,在讲解的基础上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如美国、日本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印度与中国国情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二是学生分组进行课堂展示,如各国见面礼仪有许多不同之处,将学生分组派对,进行展示,对其规范性进行评判;三是学生在课外大量搜集资料,在课堂分专题进行交流,如餐饮礼仪、建筑风格和世界宗教等(表2);四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对一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列表整理(表3)。这类教学体系的构建打破了教材中的区域板块,内容具有突出跨区域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

2 《中国旅游客源地概况》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方法运用

2.1案例教学法

《中国旅游客源地概况》课程是一门涉及范围和领域都很广泛的课程,案例非常丰富。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在课程教学中普遍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在理论内容教学之后,举出较为简单的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也可以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之前,将事先准备好的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分析,在以后某次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如,某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有两位国家领导人正在握手时,另两位国家领导人相遇并隔着正在握手的两位领导人进行交叉握手,这是在情急之下出现的交叉握手现象。选择这样一张四人交叉握手的照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说明“如此握手”是否正确,进而展开对见面礼仪的学习。

2.2角色扮演法

《中国旅游客源地概况》课程是一门介绍、研究中国旅游客源国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文习俗、旅游发展等内容的学科,课程内容通俗易懂。但是,如果使用教学方法单一,也有可能使得教学过于平淡,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选择合适内容,借助背景音乐和风景影像资料,由学生扮演导游、朋友、恋人等不同角色,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如,以一名导游人员的身份,接待某外国旅游团队,或以领队人员的身份,带领一个团队出境旅游,设计一些在带团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或问题。将班级划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导游或领队人员,其他同学扮演旅游者,小组集体展示,比一比各小组在展示过程中反映的情景谁最多、谁最到位,这种学生人人参与的角色扮演教学,往往会产生更好的课堂氛围。这种方法的运用,要求学生必须充分了解团队客源地国家或团队出游目的地国家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人文习俗、民族风情,而且团队成员间要彼此配合,要突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3项目教学法

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将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设计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项目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均由学生自己安排。如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编写导游词和游客须知。旅游线路可以是小到一座城市的几个景点,也可以大到一次环球旅行,可以选择一个国家,也可以选择一个地区,如东南亚地区、西欧地区、北美地区。每个项目可以是用于扩大和加深课程理论知识的,也可以是就课程中个别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提出的,还可以是日常教学中采用的带有研究性方面的。也还可以对每个项目确定核心部分,按项目组织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2.4类翻转课堂教学法

“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学生在课后通过教师发布的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翻转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需要教师制作教学视频,这对于每位教师每门课来说,一般学校暂不具备这种条件,教师也不具备制作视频的技能。因此,在《中国旅游客源地概况》课堂教学中,对部分章节采用类似于“翻转课堂”教学的方法,在不能制作教学视频的情况下,教师将准备好的课件和教案通过网络提前传给学生,以静态的课件代替动态的视频,同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列出若干问题提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学习、思考,课堂上不再全面讲解课本内容,只做一些梳理,主要时间用于答疑解惑或学生之间的交流。

3 《中国旅游客源地概况》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效果评析

3.1课内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相长

课内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答疑解惑或指导、点评学生的学习汇报成果,甚至充当学生“团体表演”的“导演”,更有可能出现按准备好的教案讲课遭遇学生“不按常理出牌”,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要进一步提高自己,教师不仅仅要熟悉教材,还要熟悉生产和生活中各种实例;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肩上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重了,难度更大了。如果学生不擅于提问或主动性不强,课内实践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课内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能够通过设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完成作业、项目的情况来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职业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

3.2课内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用结合

课内实践教学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参加课内活动,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课内实践教学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总是通过案例或项目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其思考,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学习,思维从问题来,经过一番思考,基础知识更丰富了,基本理论更扎实了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随之提高,在课内实践教学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事实证明,创造能力的发展,决策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3.3课内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课内实践教学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法总会给学生留下悬念,交给学生思考问题的广阔空间;角色扮演法总能给学生带来许多乐趣,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是一种快乐学习法;项目教学法能够锻炼学生统筹规划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类翻转课堂教学法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增强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在课内实践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意识不断增加,从刚开始的点名发言,到后来争先恐后登台亮相,而且总能有精彩的表现,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说明学生越来越热爱课内实践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兴斌.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陈家刚.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4]韩一敏.应用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以榆林学院为例[M].榆林学院学报,2012,22(5):131-133.

[5]崔应荣,张惠,杨雨馨,等.课内实践教学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7):166-167.

[责任编辑:余义兵]

作者简介:李恕宏(1964-),男,安徽太湖人,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空间结构和区域发展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2012jyxm571;2013jyxm257),池州学院教研项目(2013jyxm24)。

收稿日期:2015-08-23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5.03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5)05-0138-03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分析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