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硬软结合”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2015-03-04陈江驰

厦门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校舍防震厦门市

陈江驰

“硬软结合”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陈江驰

学校是人员聚集的地方,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做好学校防震减灾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安全稳定,也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学校的防震减灾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加大对防震减灾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抓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做到“硬软结合”,两手抓两手硬,多种抗震设防手段并举,真正把学校建设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厦门市高度重视学校的防震减灾工作,在“硬件”舍得大投入,仅对全市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中小学校舍进行加固就投入资金近8亿元人民币,在“软件”上注重运用和创新,如在中小学校加强地震预警知识培训和模拟预警信息应急疏散演练,地震预警系统可在地震波尚未到达之前向师生发出预警警报,为地震紧急避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大大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厦门市的经验和做法,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硬件建设要突出“高、稳、固、实”

1.“高”就是学校抗震设防标准要高于普通设防

历次震害调查表明,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由此引发的次生灾害。学校是人员聚集区,其校舍的建设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厦门市根据国家《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专门下发了文件,要求各勘察设计单位自2008年7月30日起严格执行新的建筑抗震标准,对学校等公共设施明确要求其施工图未经审核不得施工,以避免刚投入建设即成为不达标建筑;从2010年12月1日起对签订设计合同的学校建设工程项目,要求必须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该标准实行以来,实现了全市所有新建校舍全部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新标准,为做好学校抗震设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稳”要运用先进技术提高校舍建设的稳定性提高校舍的抗震能力,是做好学校抗震设防的重要保证。为了做好这项“生命线”工程,厦门市根据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和震情形势,提出了打造厦门地震安全岛的防震减灾总体目标,在新建的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中大力推广减隔震这项技术。减隔震技术,即在建筑底部都安装了隔震垫,并对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进行检测,有效提升防震减灾工作的科技含量,确实提高校舍工程建筑的抗震设防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

3.“固”即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校舍进行加固

从2009年5月开始,厦门市全面启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成立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编制了校安工程规划,下发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厦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规划的通知》(厦府办〔2010〕293号),对按照1978抗震设计规范、1989抗震设计规范设防的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加固。厦门市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资金需求量大等困难,经过不懈的努力,至2012年底,全市共投入近8亿元人民币,对462幢、建筑面积102.23万平方米的校舍进行加固,圆满完成了全市校舍安全工程加固任务。通过加固,使厦门市中小学校舍达到国家规定的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洪水、台风、火灾、雷击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4.“实”就是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质量要实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地震安全工作,厦门市高度重视学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先后投入资金3300多万元,在全市中小学校建设了66个三类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做到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方便实用,能够满足师生及周边市民应急避难的需要。同时,还制定下发了《厦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规定》,从设施、设备的配置和业主单位对避难场所的日常维护管理,以及在破坏性地震等灾害发生后为受灾人员提供医疗、物资、食宿等救助服务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还建立问责和奖惩制度,从制度和管理上保证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正常运行。

软件建设要抓好“预、先、演、知”

1.“预”就是学校要编制地震应急疏散预案

建立健全综合性的学校震害防御体系,必须有一套科学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厦门市地震局在修订、编制全市地震应急预案的过程中,坚持把学校作为工作重点,重点部署、重点推进、重点落实。积极与教育、卫生等主管部门联系,让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纳入主管部门议事日程,安排分管领导,指定专人负责,帮助督促各中小学校做好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编制工作。全市各中小学校都按要求编制了地震应急疏散预案,有明确的组织机构、有规范的演练程序、有具体的检验标准、有完善的保障措施,突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更好地指导和开展中小学校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2.“先”就是要引入先进技术赢得预警先机

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之后,利用地震波与电波之间的时间差,在地震波到来之前,将地震消息通知离震中较远的人,使其有几秒至数十秒的逃生时间和预警处置时间。为了能够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赢得预警先机,让师生了解地震预警的正确定义和预警的作用以及预警的疏散方式,在2015年第七个国家防灾减灾日期间,厦门市地震局在湖里区东渡小学进行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演练分有预警信息和无预警信息两种疏散方式,有预警信息的500名师生,在上课期间,突然看到地震预警信息后,仅用25秒时间就撤离到安全地带,而无预警信息的1250名师生,在收到发生强烈地震疏散警报后,需用两分半钟才撤离到指定地点,通过两种疏散方式的比较,有预警信息的疏散方式可以在稍纵即逝的逃生中赢得宝贵的时间,取得求生的主动权。

3.“演”就是要认真抓好学校应急疏散演练

为提升师生面对地震灾害发生时的应急避险、紧急疏散、自救互救能力,学校应把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作为常态化的工作来抓,充分利用“5·12”国家防灾减灾日或者学校课间操等时机,结合学校建设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组织开展全校性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使师生熟悉疏散路线、各功能区位置以及学校能提供什么保障和救助等,使学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在2015年“5·12”期间,厦门市地震局会同民防局利用防空警报试鸣,组织全市506所中小学校,40余万中小学生,开展以紧急疏散、自救互护、应急保障为重点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通过演练使学校各级指挥员进一步熟悉在强有感地震来临时,快速、高效、有序的组织指挥程序。培养学生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学会在室内外各种场合正确避震的方法,提高了学校广大师生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4.“知”就是要积极开展地震科普知识普及

加大对师生的应急避险宣传教育,是提高学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增强自救互救能力的重要手段。厦门市地震局与市教育局联合下文,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在校学生每学期接受不少于2个学时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防震减灾知识课堂普及率达到100%;市地震科普展览馆常年免费向全市的中小学生开放,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声、光、电、数码技术、实物模型,场景再现,情景模拟,地震体验,互动平台等科普教学展示设备,为师生们提供了活生生的科普知识教育;市地震局还经常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全市中小学校,举办地震科普知识讲座和报告,开展面对面咨询活动,普及地震科普知识。全市各中小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校刊、宣传橱窗及电子显示屏等载体与渠道,以及采取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经常性地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努力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

综上所述,做好学校防震减灾工作应注重“硬软结合”,“硬”就是在硬件建设上要向设防标准更高、校舍更加稳固、避难场所更加规范实用的目标而努力,“软”就是软件建设要在统筹协调、科技运用、模拟体验及知识普及上狠下功夫,“硬”是基础,“软”是保障,两者不能顾此失彼,偏废一方,只有注重“硬软结合”,才能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也才能真正把学校建设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

(作者单位:厦门市地震局)

猜你喜欢

校舍防震厦门市
防震演练
七彩屋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舫山第二小学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会泽加固改造C级校舍让师生工作学习更安心
家庭防震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丹阳市南门幼儿园的校舍改造
2015年厦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重庆处置“超期服役”临时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