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种玉米父本秸秆还田机的研制及应用前景
2015-03-04王瑞锋白伟学郭永平
王瑞锋,张 军,白伟学,郭永平
(1.兵团第四师67团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新疆 伊犁 835304;2.农四师农机推广站;3.农四师67团6连)
制种玉米父本秸秆还田机的研制及应用前景
王瑞锋1,张 军2,白伟学3,郭永平2
(1.兵团第四师67团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新疆 伊犁 835304;2.农四师农机推广站;3.农四师67团6连)
随着制种玉米行业的发展,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在栽培管理上为了防杂保纯,提高杂交种的质量,要求母本授完粉后,必须砍除父本行。这项措施对提高制种玉米的品质和产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大田玉米秸秆还田机进行了改进,研制了整机幅宽只有75 cm的制种玉米父本秸秆还田机。
制种玉米;父本;秸秆还田
随着制种玉米种植业的发展,制种玉米全程机械化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制种玉米是67团主栽作物之一,在栽培管理上为了防杂保纯,提高杂交种的质量,要求母本授完粉后,必须砍除父本行。这项措施对提高制种玉米的品质和产量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目前为止尚未有成型机械作业砍除父本行,主要还是靠人工作业。人工作业速度慢、残茬高,影响冬翻和春播。
砍除父本行作业一般采用秸秆还田的方法,秸秆还田可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有玉米秸秆还田机均是1.5 m以上的宽幅,而且是前驱动的,切割刀置于身后,适合整片大面积玉米秸秆还田作业。因为玉米制种过程中,当父本给母本授粉后,要求将父本秸秆粉碎还田。父本玉米与母本玉米的行距都要小于1 m,通常在70 cm,根本无法进行制种玉米父本秸秆还田作业。另外,前驱动切割刀置于身后,难以清楚观察行进方向和切割粉碎玉米秸秆情况,易误割母本玉米。
目前,在1 m以内作业的玉米秸秆还田机还不成熟。因此,制种玉米没有完全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设计了制种玉米父本秸秆还田机,并申请了专利(ZL201420498957.9)。
1 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制种玉米父本秸秆还田机主要由动力机构、传动机构和秸秆粉碎装置三大部分组成(图1)。包括驾驶座1、方向盘18、发动机17、动力轴上的多槽皮带轮4经传动皮带与第一皮带轮3相连,第一皮带轮3套设于离合器2的转轴上,离合器2与变速箱19相连,变速箱19与后驱动轮6的主轴5相连,多槽皮带轮4经传动皮带与第二皮带轮7相连,第二皮带轮7的转动轴16设于前从动轮8上的旋转轴上,与第二皮带轮7同轴的第三皮带轮15经传动皮带轮与第四皮带轮12相连,第四皮带轮12套设于旋转轴9上,旋转轴9上设有数片旋转切割刀11,旋转切割刀11外罩设机壳13,旋转切割刀11前设有秸秆收拢架10。
图1 制种玉米父本秸秆还田机结构
工作原理:作业时,发动机动力轴上的多槽皮带轮带动第二皮带轮7,第二皮带轮同轴的第三皮带轮15带动第四皮带轮12,第四皮带轮带动旋转轴上设有22片的旋转切割刀。数片旋转切割刀将单行制种玉米父本粉碎还田。
2 主要技术参数
3 主要特点
该机的主要特点是:(1)机身窄,可实施70 cm以内的窄幅作业,满足制种玉米父本秸秆还田的需求;(2)后驱动,方向轮和切割刀前置,可清楚观察把握行进方向和切割粉碎玉米秸秆情况,不会误割母本玉米。(3)结构简单紧凑,易制作,成本低,工作效率高。
4 应用情况
制种玉米父本秸秆还田机现已试制了5台,2014年在四师67团已大面积开展使用,作业效果可将玉米秸秆粉碎至100 mm以内长度,完全达到其作业要求,为团场制种玉米农户节省大量劳力。
4.1 社会效益
(1)父本秸秆还田机的应用大大弥补了农忙时劳动力短缺情况,带动产业化发展,地多人少,节约人工,有效促进玉米制种产业化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实现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生产;
(2)有效降低了人工作业砍除玉米制种父本劳动强度,改善了作业工作环境;
(3)工作业玉米秸秆残茬高,影响冬翻且影响来年播种和出苗,秸秆不能粉碎,秸秆过长需人工搬运出田间;机械作业残茬低,且粉碎效果好,有利于作业秸秆腐烂和来年苗期生长。
4.2 经济效益
项目公费(元/100 m)作业效率(m/8 h)人工作业7.5 2 800~3 200机械作业3 25 000~28 000
即,人工作业:
机械作业:
机械作业平均每667m2父本比人工作业节约60元,父本秸秆还田机作业比人工作业节约60%左右。四师67团种植制种玉米1 333 hm2,父、母本面积按1:6计算,父本面积约200 hm2,机械作业比人工作业节约大概17余万元。全四师种植制种玉米13 333 hm2左右,利用制种玉米父本秸秆还田机大概节约成本170万左右。
[1]陈小兵,陈巧敏.我国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机械,2000(4):1,15.
[2]韩永俊,尹大庆,赵艳忠.秸秆还田的研究现状[J].农机化研究,20034(2):39~40.
[3]陈传琳.秸秆还田的方式及技术[J].安徽农业,2004(6):40~41.
[4]安素兰,王菊鹏.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农机学术版,2002,3(16):69~70.
10.13620/j.cnki.issn1007-7782.2015.03.004
G657
:A
1007-7782(2015)03-0011-02
2015-06-04
张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