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天路旗更艳
2015-03-03何增旺姚文全文峰
何增旺 姚文全 文峰
在海拔4 300多米的高寒缺氧地带施工,中铁五局五公司珍称公路项目部谱写了一曲志在高原与天斗与地斗的奉献者之歌。
2015年1月17日15时10分,一声巨响在海拔4 300多米的珍称公路拉庚拉隧道深处传出,宣告全长2 735米的拉庚拉隧道全隧贯通,中铁五局建设者们在隧道深处欢呼雀跃,击掌相贺,相互拥抱。回首近四年的艰辛付出,一个个都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称多县称文镇下庄村村长索昂江才在得知隧道贯通的消息后,带领村民向刚从隧道出来的中铁五局建设者敬献上哈达。
顺着通天河往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而行,莽莽雪域群峦起伏,过海拔4 458米的毛哇山垭口时,不禁让人想起“人间四月芳菲地”的江南美景,而这里却是天空雪花飘飘、地上冰雪铺满的寒冷气候。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冰雪世界,每年除了5~9月份,余下的岁月都是千里冰封。
海拔4 300多米,距离西宁750余千米,高寒、缺氧、低温构成了这里的神秘面纱。中铁五局五公司珍称公路项目驻地就位于拉庚拉山腹地,自建点开始,在这场如火如荼的大会战中他们历尽了艰辛,谱写了一曲志在高原的奉献者之歌。
鏖战烂洞出奇招
拉庚拉山高4 488.9米,位于青藏高原、三江源水源涵养区。中铁五局五公司负责施工的拉庚拉隧道出口长1 435米,具有低气温、低气压、低含氧、强辐射特点,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稳定性极差,地下水丰富以渗水和滴水为主,是名副其实的“烂洞子”。
临危受命的项目经理刘卓、项目总工程师王华端以及项目党工委书记等领导班子成员身体力行,为干部职工作出了奋战拉庚拉的表率。新上任的隧道队队长袁昌全更是明确表示:公司派我来,不是来享受的,而是来攻坚克难的。
的确,拉庚拉隧道的地质结构复杂多变,简直就是一个魔鬼。开工以来陆续遇到大小坍方及涌水10余次,其中最严重的有三次:2012年7月,施工至K9+930时,因上述地质原因造成塌方,项目部花费了一个月时间才完成塌方处理;2012年10月,施工至K9+714时因为同样地质原因又发生一次塌方,项目部采取换拱处理方案,直到2013年3月份才顺利度过坍方段;2013年11月底,再次出现塌方,最后想方设法才解决了问题。复杂的地质变化给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严重制约着施工进程。为了激发全体参建者的工作激情,项目部先后开展了“四比一创”“大干180天”“迅速掀起决战四季度生产大干活动”以及日(周)循环时间卡控管理等劳动竞赛,从而有效地激发出参建者的奋战决心和毅力。
拉庚拉隧道施工得到了时任公司总经理文泽成、现任公司总经理申剑和董事长、党委书记曾平以及分管西北片区施工生产的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隋述江、公司总工程师朱东平等的高度关注,他们多次到现场办公,会商隧道塌方整治方案,不断给参建干部职工鼓劲打气。项目部领导班子及时召集技术人员和现场作业工班员工商讨对策,并根据地质围岩变化情况优化施工方案,稳扎稳打地向前艰难挺进。
雪域建功斗万难
在这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原,要生存下来都不容易,更何况还要建功立业那就更加困难了。然而,由于团队成员的执着和坚守,他们用一腔热血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演绎出了排除万难的精彩人生。
作为施工队队长,袁昌全的房间书桌上摆满了各种瓶瓶罐罐,有葡萄糖注射液、胃舒宁,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称的药品。临危受命负责拉庚拉隧道施工管理,他第一次感受到高原气候和环境的恶劣,他经常感到头疼欲裂,睡不着觉。为了搞好现场管理,他每天要在隧道里待上4个小时。2014年春节,他又一次在工地度过,老婆打电话责问“过年都不回来,到底是工作重要,还是老婆孩子重要”?其实,他明白:老婆孩子重要,但更重要的仍然是那不离不弃的工地。有一次,他胃痛发作,被迫下到西宁一家医院输了一个星期的液,因为老是放心不下工地,又匆忙地赶回了施工现场。
项目总工程师王华端,是个年轻的技术骨干,负责全线现场施工技术工作。2013年拉庚拉隧道因工期紧,冬季也坚持施工,春节的回家团聚也只好成为泡影。他与同事一起坚守阵地,认真做好技术指导,即使遇到隧道塌方,他总会第一时间赶至现场指挥排险。真是哪里有问题,他就会出现在哪里。
高原上设备损坏的频率较高,功能损耗高达40%,内地一般3年大修的设备到了山上一年就要大修。为了解决好高原机械设备的保养维修,项目部机电部兼机械服务站站长刘继顺和机械服务站副站长刘君成不辞辛劳,尽心尽责,现场机械只要出现问题,他们就会立马上去排查故障,确保顺畅使用。
项目部年轻技术员雷卓飞、李强、付明明,他们分别负责拉庚拉隧道的测量放线与日常监控量测工作,每天不管如何刮风下雨,他们都雷打不动地扛着测量仪器徒步到现场,为掌子面施工、仰拱作业、二衬施作与隧道沉降变形量测等工作服务。随着隧道不断向深处掘进,他们从洞口徒步进去的距离达到了上千米,而他们每天负重往返四五次下来距离已达10多千米,其劳累程度可想而知。
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吓倒建设者们,他们在艰难中向前、在恶劣中拼搏。他们在青海省公路建设管理局组织的“四比一创”劳动竞赛中7次获得了优胜奖。
红旗飘飘入云端
在党旗的鼓舞下,项目部形成了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项目党工委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
劳务队伍的稳定工作直接关系到项目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了了解劳务工思想动态,做好劳务工管理,项目部党工委书记每季度都要到现场对劳务工工资发放情况进行调查,与劳务工交心谈心,并结合工会“双亮”活动,将劳务工反映的问题与行政负责人及时沟通,采取相应措施解决。
为构建和谐的路地关系,党工委主动运用少数民族政策,依靠当地政府部门解决问题。有一次,当地村民与村社因为征地补偿分配不均,跑到隧道口阻工,党工委书记一边向称多县委、县政府汇报,一边主动邀请当地国土局领导到现场一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晚上又登门到当地已经卸任的村干部家里交心谈心,取得了让他们出面做工作的支持。在与藏族同胞交往相处过程中,项目部帮助藏族同胞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当路基施工完成后还帮助当地牧民恢复了牧道,为当地部分藏民提供了到工地务工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针对高寒缺氧对作业人员身体、精神等带来的影响,党工委结合青海玉树灾后重建工作繁重、工作生活环境艰苦的特点,引导项目部党员开展了“如何在玉树灾后重建做最好的党员”活动,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动员,让全体党员深入了解“最好的党员怎样想、怎样做、怎样学、怎样说”的内涵;党工委还建立健全了廉洁项目示范点建设制度、管理办法,与重要岗位管理人员签订了《廉洁从业承诺书》,在项目部张贴了“廉洁文化理念”和“家庭助廉曲”,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算好个人廉政七笔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廉政建设。
项目部党工委是一个战斗堡垒,他们的每一个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无数鲜艳的旗帜在高原上空迎风飘扬!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