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
2015-03-03刘红英
刘红英,付 永
(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地方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
刘红英,付 永
(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地方本科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为主导的“平台+方向”课程体系,选取“课证赛相融合”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干中学”教学模式,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完善网络教学,搞好应用型师资和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形成“课内外联动、校内外联动、国内外联动”的“四位一体”地方本科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能力
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下文简称“国际贸易专业”)具有涉外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教育教学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从而缓解我国外贸实用人才结构性紧缺的现状。
一、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因此,地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具体而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外贸人才的岗位特征,明晰外贸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杨兴林认为应用型教育是以职业技能为依托,主要培养地方需要的高级专业型和职业型人才[1]。目前,地方本科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以“中小型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该类企业主要的外贸岗位需求:一是专业技能岗位,如单证员、跟单员、货运代理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岗位;二是具备较强业务操控能力的外贸综合型人才,如业务营销和管理专员;三是服务贸易发展所需的外贸服务类人才,如金融服务、保险服务、咨询服务等商务类服务人才。基于此,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由“以培养货物贸易人才为主”,转向“以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人才并重”,就业方向定位应“以中小微型外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商务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是从事外贸活动的基础,强调英语的熟练运用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商务操作能力要求学生能运用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解决实际外贸业务中的沟通、谈判、签订合同和纠纷等事宜;创新创业能力是新时代外贸人才的重要职业特征,强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职业素养主要强调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
由此,地方本科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面向中小微型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企业,英语熟练,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扎实,外贸业务操作技能熟练,具备一定企业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的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二、职业能力导向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增强学生的外贸实践与创新能力,主要强调外贸知识和职业技能在工作岗位中的实际运用和实践创新。因而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应该更注重问题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实践、实验项目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本文以实践为主导,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提出改革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平台+方向”课程体系
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受师资、经费、地域等因素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仍停留在口号上,“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使得培养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对此,李云涛老师提出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就业能力和就业后的发展潜力[2]。因此,构建实践教学为主导的“平台+方向”课程体系,需紧紧围绕增强学生外贸实践能力这个培养目标,增开实践课程,增加课程的实践学时。“平台”类课程是指国际贸易专业统一开设的主干课,“方向”类课程则是根据不同的外贸岗位要求,进行分方向培养专业人才而设定的“方向模块”课程群。
专业“平台”课程的优化思路:其一,摒弃理论性高、实用性较差的课程,例如政治经济学、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其二,将部分内容重复、性质相似的课程合二为一,如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在本科就业中用处并不大,可以考虑用商务统计学替代。其三,改造旧课程,增加应用型课程。如将管理学改为中小企业管理,将市场营销改为市场营销与策划,外贸单证实务改为信用证与出口业务单证,使课程教学内容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其四,加入双语教学元素。外贸业务过程需要从业者用外语进行合同谈判、审阅信用证、制作单证、撰写商务信函、处理纠纷等,专业课程注入双语元素,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双语思维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方向模块”课程群设置则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例如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增设粤港澳经济、网络营销等专业选修课。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能力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树立“课证赛融合”的教学理念,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对于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应该启用“课证融合”的教学理念,以获取相关国际贸易从业资格证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岗位实操能力,比如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写作、外贸单证等课程,教学内容应与相关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相挂钩,鼓励学生考取BEC、国际商务师、国际商务单证员等证书。其次,树立“课赛融合”的教学理念,融教于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比如“商务谈判”课程与“模拟商务谈判大赛”挂钩,“国际贸易模拟实践”课程与“全国大学生外贸技能大赛(POCIB)”、“外贸单证技能大赛”相互替代。以证促学,课赛互促,课证赛相融合,增强教学内容的弹性和实用性。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干中学”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关系到教学的效果,龙游宇老师认为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3],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重回“学生本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干中学”模式,方能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理论性课程可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如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安排小组演讲、专题讨论、新闻调查、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操作性课程可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工学结合等教学方法。笔者所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国际经济学”课程采用“理论专题+话题讨论+网络”,“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则采用“理论+实训+网络”教学模式,其中实训环节是借助SIMTRADE教学软件完成,两门课程均采用双语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媒体课堂和网络课堂相结合。此外,考核方式也需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如商务谈判课程,可以采用“小组模拟商务谈判”替代传统的试卷考试,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平时成绩比例可以提升到50%,也可用参加校级以上模拟商务谈判大赛的成绩替代期末考试成绩。以考促学,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校企协同、国际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外向型、应用型的特点,应启用校企协同和国际合作的育人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就业需求,按照不同的培养方向制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在“平台+方向”思想指导下,将国际贸易专业分为三个培养方向:国际贸易教育、国际投资教育和电子商务教育,每个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群,对接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和职业技校所学的师范专才。此外,在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方面,分别与本地的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开设“联通班”和“银行班”,根据企业人才需求计划,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毕业后直接上岗。在国际协同培养人才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取向,申请到美国、韩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大学交流学习,完成学分要求即可获取国内外大学的双学位。通过多途径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三、完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要素
第一,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是基础。网络课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理论+实训+网络”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方向。为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必要缩减理论课堂,大力推广网络课程建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增加课外自主学习的比例,实现“课内、课外联动”,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目前,众多地方本科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足是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二,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成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地方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应注重:一是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二是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三是吸纳部分企业家参与教学。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实现“校内、校外联动”及“国内、国外联动”重构教师队伍结构。例如为在职教师提供到国外合作大学交流或到合作企业顶岗锻炼的机会,对部分应用型课程采用校内外教师联合授课模式,邀请企业讲师承担一定学时的授课任务,并列入教学计划。目前地方本科在教师评聘时,仍普遍追求高学历的理论型人才,“重学历、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甚至非博士不用,这些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大相径庭。
第三,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开发和建设是保证。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表现为课程实验、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社会实践的三合一,因而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相配套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注重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的硬件建设,却不注重相匹配的教学软件引进及购买,导致实验室“徒有虚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难度普遍较大,企业不愿接纳高校实习生,这种障碍使得学生的企业实践只能自行解决,效果欠佳。对此,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政府要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制度和经费支撑。
四、结语
改革地方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多要素的集合体: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核心要素,同时完善其他外延要素,坚持内涵与外延相统一。基于此,我们构建了以下“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图1):核心层是人才培养目标,第二层是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要素,第三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要素,最外层是政府政策支持。应该通过内外联动,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外贸人才的适用性,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贸易发展。
图1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1]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64-167.
[2]李云涛,王锁萍.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4(2):119-120.
[3]龙游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创新[J].韶关学院学报,2014(1):159-162.
Reform on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y——Based upon Professional Ability-Oriented Analysis
LIU Hong-ying,FU Yong
(College of Economic Management,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The reform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y should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applied and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professional ability-oriented,it also needs to construct“platform plus module”practical curriculum system,integrate teaching content with the concept of“coursecertificate-game”,stress the student-leading teaching pattern named“Leaning by Doing”,innovat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In addition,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aching,applied teachers, as well as the practice base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school,so as to form a new“inside-outside linked”“fourin-one”international trade’s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loc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trade;talent training mode;professional abilities
G642.0
A
1007-5348(2015)03-0160-04
(责任编辑:陈景增)
2015-01-23
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协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中英合作办学为基础”(20130343);2012年韶关学院教改项目“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经贸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SYJY20121372)
刘红英(1982-),女,广东韶关人,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