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音希声邓稼先

2015-03-03■陈

人民公仆 2015年7期
关键词:大音希声邓稼先原子弹

■陈 光

大音希声邓稼先

■陈 光

【编者按】“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两弹元勋,照亮世界历史天空。”在庆祝党的94岁生日之际,本期刊载纪念文章,纪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原子弹之父”、著名科学家邓稼先先生,让党员干部共同接受一次心灵的涤荡。

邓稼先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赤诚的爱国情感、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淡薄名利的无私奉献和勇于创造的事业追求。他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典范和楷模,虽然他经历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今天,我们更需要向邓稼先学习,继承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财富,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抱负和梦想。

大音希声,语出《老子》,意思是大美之音是不多声的,因为文明的承重时有超过言语的围域,精神与心灵的品质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浮词无意,实干真音。“两弹元勋”邓稼先正是用生命来向人们诠释大音希声精神内涵的科学巨匠。

未敢忘忧国

1953年,邓稼先与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产部长许德珩的长女许鹿希结婚,他们只举办了简单婚礼,并不想大操大办,邓稼先也并未因有这样的“岳父”而有丝毫改变,仍是一如既往地做科研,安心本职工作。当然,在婚后,他们生活幸福美满,女儿、儿子先后出生,一家人真是其乐融融。

20世纪50年代,红色的历史底色发出璀璨的闪烁光芒,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全国开始集中力量研制巩固国防的核武装备,因对核理论有着很高造诣的邓稼先被纳入了党中央的视线之内。

再也不能照顾妻儿老小,也不能与家人通信联络。面对这种情况,邓稼先虽有着深深的歉意,也只能埋藏在心底。1958年10月的一天,邓稼先回到家中向妻子表白了将去很远地方工作的消息。

“调到哪?!”许鹿希被突如其来的离别怔住了。

“这不能说。”邓稼先答。

“做什么工作?!”许鹿希接着问。

“这也不能说。”邓稼先答。

许鹿希沉默了,她明白自己的丈夫肯定是要去执行科研方面的保密任务,泪水已浸湿了眼眶,过了半晌,接着又问:“那你给我地址,我要和你通信。”

“这……也不行”,邓稼先也开始哽咽了,他说:“我的生命从此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生命就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听到这儿,许鹿希哭了,她没再多问,只是默默地流泪。邓稼先忍着上涌的情感,接着说道:“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这些全靠你了。”

这一年,许鹿希30岁,两个孩子大的4岁,小的只有2岁。那天晚上,他们一家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第二天清晨,邓稼先放下了妻儿老小,肩负着强国重担奔赴茫茫大漠去了。

大音希声是大公无我。在家庭的温暖与荒芜的戈壁间,邓稼先选择了后者,不计个人“小我”而融入国家“大我”。同时,他也本可在岳父等的帮助下,有着更高的收入和更易的劳作,可邓稼先全都拒绝了,他只是以“无我”精神默默耕耘,用行动而非口舌、以事实而非言辩的方式在20世纪中期奏响了固我国防的强国之音。这,正是大音希声!

重担挑在肩

在新中国的国家根基有待更予牢固、国力资源有待更多调动的情形下,想依靠单方力量研制成功原子弹等,可以说是异常艰难,邓稼先和其他科学家们在一开始时也想通过接受苏联专家的指导培训,进而掌握核心技术。

但在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华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和关键技术。面对这种背信弃义,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在党中央的有力支持下,主动投入到自力更生的科研当中去。在没有相关资料、缺乏实验条件的环境下,邓稼先深知“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之理,他带领研究团队一日三班倒、从不畏繁难,从头开始、从零起步,用最原始的算盘工具运算极繁琐的各项数据,以数年时间完成了奇迹般的重任。

在开始完全独立的研究摸索后,对在关乎原子弹试验成败的核心领域,邓稼先得出了与苏联方面完全不同的结论,是坚持己见还是盲从他人,路向的不同必然涉及成功与否。在这种状况下,诚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邓稼先以坚定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走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尖端科研之路。事实证明,邓稼先选对了研究方向,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解决了“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科研成果,对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大音希声是担起责任,它不空响空转,而是即知即行,这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每当邓稼先因过度劳累而思维中断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半开玩笑地说一句:“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他要一天当成两天用,始终在敲“警世钟”,从未打“退堂鼓”,平淡的坚持才是最美的语义。正是在邓稼先精勤力行的带领下,完成了试验所需的各项数据,实现了确保成功的科技支撑。

不妄求人知

我国的原子弹研究与苏联等核武大国有着截然不同的科技路径,是中国人经数年的努力奋斗自己研制出来的。1964年10月,由邓稼先签字最终确定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方案。同月16日15时,第一颗原子弹随之爆炸成功,轰隆声响彻云霄,蘑菇云腾空而起。此刻,几乎所有在场的科学家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他们欢呼雀跃、热情拥抱,邓稼先虽然也是热泪盈眶,但面对这些年含辛茹苦的成绩所得,他已是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了,因为,这一刻,既是邓稼先不辱使命的一份交待,同时也是邓稼先写给家人的万言家书。

通过仪器检测的数据得出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验水平,已远远超过了美、英、苏、法等核大国第一次试验时的水平。可即便在取得如此的伟绩后,邓稼先也没有自满,他从不炫耀,真正做到了在“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意义上的“真善”境界。在经过短暂的休息后又立即投入到无声耕耘的科研中去,继续开展接下来的氢弹工作。

一天,邓稼先和他的科研团队正准备进行一次地下核试验。戈壁滩上风起雪舞、温度很低,各种仪器整齐开动,监测数据按部展开,核装置也开始慢慢下井,试验即将开始,所有人员都在等待“零”时的到来。但就在这时,当核装置下到深处时候,突然有个信号失去了响应,科学家们对此都紧张起来,因为在核武器的相关试验上,再小的细节失误都可能酿成天大的灾难事故。

面对此种情况,大家反复讨论,有人主张应把核装置先从井里提上来,待查清原由后再下井试验;有人认为这样过于危险,主张就地维修后继续下井,大家从凌晨一直讨论至天亮。最后,邓稼先斟酌了各方意见,决定在现场进行补救,他和同事们一起来到井口四周,冒着刺骨寒风实施抢修。

因邓稼先已上了年纪,工作强度又如此之大,有人见他实在是过于疲倦了,就劝他:“邓院长,这里太危险,您先回去吧!”可邓稼先马上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直到最后故障排除,他才放心离开。而当科研人员为成功抢修而在一起庆祝时,他由于过度劳累,只喝了一小杯酒就晕倒了,医生对他整整抢救了一夜。

1967年6月17日,也就是在原子弹成功爆炸后的2 年8个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而这一速度同法国所用的8年、美国所用的7年和苏联所用的4年相比,无疑是非常惊人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对此曾说,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的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时代的新生日子!”而我们不禁要思考的是,这伟大日子究竟源于何处呢?这惊人速度究竟源于什么呢?正是源于以邓稼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那种大功不自喜、大音无声的默默奉献精神。

大音希声不求人知,唯愿实干,正是默默耕耘才换来了核武器的成功实验,以不随人俯仰的独立精神和不随意趋同的学术风骨,用行动取代了言说、用事实回复雄辩,这就是大音希声。以学问来求索真理,应将邓稼先那种“板凳要做十年冷”的钻研精神和“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求实态度贯穿终始。伟业不会磨灭、公道自在人心,“碑本天成,何必人立”,只有植根于老百姓心中的,才是永不磨灭的永远丰碑!

丹心向月明

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次空投核弹试验中,降落伞没有打开,核武器未被引爆,而是直接摔向地面。正当科学家们为此感到万分揪心之际,邓稼先并未多言,他不顾同事们的极力劝阻,只身奔向事故现场,立即弯下腰搜寻,低着头认真查找,力求尽快确定核弹落点。

而在找到核弹后,邓稼先为在第一时间找出事故的原因和弄清是否可能会爆炸,他顾不得生命安危和辐射的巨毒侵蚀,奋不顾身地用双手捧起碎弹片——含有剧毒的放射物,仔细观察、展开分析。此时,一个极高智商的科研专家在强烈责任感的驱使下竟变成了外人眼里的绝顶“傻子”,正是由于这个举动,猛烈的放射物侵进了他的身体。随后,邓稼先还坚持要自己装设置,并第一次以院长的权威命令道:“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邓稼先被诊断为直肠癌。而到第二年,也就是已经病入膏肓的时刻,邓稼先仍不忘祖国的国防事业。这一年,除中、法两国外,其余核大国都达到了在实验室用计算机模拟核爆的试验水平,所以,他们以条约方式联合主张核禁试,想借此来限制中国。

怎么办?因为只有达到这一水平后再同意禁试才是适宜的,否则,他国的阴谋将会得逞,我国机遇将会丧失。面对这种情况,邓稼先敏锐察觉到美苏等核大国的技术水平已经快接近理论极限,如果中国不抢在时间节点前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那就很可能导致被西方国家的条约划线所遏制。

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中央急需这方面的建言。在3月和5月连续做了两次手术的邓稼先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那段时间里,他嘴中时常重复着一句话:“要抢时间”、“要抢时间”,誓要用最后的气力,为祖国留下这份核武发展的建议报告。那时,他住在医院,病情日益加重,时常疼出一身冷汗,可即便这样,邓稼先仍忍着极大痛苦,找来了各种文献资料,与于敏合写了一份关乎中国核武未来发展蓝图和实现途径的《建议书》。

当他妻子捧着这份沉甸甸、关乎国防命脉的《建议书》走出病房时,邓稼先叫住了妻子,他只说了一句话:“这比你的生命还重要。”在邓稼先去世后的10年时间里,中国的核武工作是按照《建议书》的规划来逐步发展的。这,就是大音希声!而这让人不由想起民国时期的著名刊物《新青年》中所呐喊的:“既吾之死在次月次日次时次刻,而吾之奋斗尚当于此月此日此时此刻”,邓稼先正是直至临终都不忘报国的科学巨人!

邓稼先在临终前,曾留下三句话,第一句是对妻子说的,“苦了你了”,因为他的妻子长年不知丈夫身在何方,独自一人撑持着家。第二句是对自己说的,“永不后悔、死而无憾”,他为国辛劳一生从未后悔。最后一句则是对后人的一份嘱托:“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就是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义涵丹心碧血!邓稼先以他那仅有的几分气力表达出他生命中的临终信念:对祖国平安的祝福和期许。我们不禁要说,正是这种精诚日新的碧血丹心,才能谱写出强我国防的辉煌乐章;正是这种舍生忘死的碧血丹心,才能召唤起昂扬向上的奔腾国运!而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的今天,存心的不同就决定了文明的天渊,碧血丹心是实干家,无关冷热是清谈客,前者将工作作为自家事业,后者将一切均作冷眼旁观。应该说,虚言浮词只会空谈误国,赤诚实干才会梦想成真,邓稼先用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一寸丹心向月明”的中国精神!真挚缅怀邓稼先!

(作者单位:公安部警卫局)

猜你喜欢

大音希声邓稼先原子弹
浅谈“大音希声”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徒手“撕开”原子弹
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在中国引发原子图书出版热
从“大音希声”看老子的音乐美学意蕴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大朴不雕(2)
有些爱,永不褪色
两次原子弹爆炸幸存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