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客文化:士为知己者死
2015-03-03□周文
□ 周 文
中国刺客文化:士为知己者死
□周文
中国刺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刺客常由于政治原因,负责对目标人物进行刺杀,其行刺动机单纯,往往因感激委托人的恩德而去行刺,因此带有一些侠的气息。他们的信条是“士为知己者死”,持这种信念的刺客们,往往被尊为“义士”,它不仅成为刺客们行走江湖的一种执业信条,也是古代义士们最为崇信的一种气节。
中国古代刺客的典范
要说中国古代刺客,不得不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豫让。如今广为流传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就出自这位古代义士。他也被称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注:专诸、聂政、豫让、荆轲)之一。
据西汉刘向《战国策》中的记载,豫让姓姬,是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他先为范氏做事,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但都未受到重用,让他觉得很是失败。郁郁不得志之际,豫让遇到了智伯,成为对方的家臣。智伯对他很尊重,在他看来,智伯对他有知遇之恩。
正待境遇好转,前途一片光明之际,豫让的人生事业却再次出现转折。公元前475年,智伯成为晋国执政,因卿大夫赵氏拒绝献出封地,于是,智伯联合魏氏、韩氏二家共同对赵氏发动“晋阳之战”。
没想到,身为晋国卿大夫的赵襄子派人向魏、韩说情,魏氏、韩氏竟然临阵反戈,联合赵氏反攻智氏,智伯反而被赵襄子擒杀。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属地,并将晋国完全瓜分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
智伯死后,门客豫让逃到山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智伯报仇。在那个年代,“报仇”最直接的就是改行当刺客,干掉赵襄子。自打立下那句千古传诵的誓言“士为知己者死”后,豫让的内心种下了一颗顽强的种子:以后什么事都不干了,只为主公复仇。
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复仇本身
要杀人,首先就得改头换面。豫让第一件事,就是更名改姓,伪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干的也是最低等下贱的活路:打扫厕所。豫让打算借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杀死他。
但豫让真不适合做刺客。第一次杀人,他就穿帮了。豫让如期等到赵襄子来上厕所,但赵襄子始终感觉厕所气氛可疑,这个修整厕所的人也从未见过,心一悸动,于是抓来一问,才发现眼前这人是豫让,衣服里面还藏着一把刀子。赵襄子马上把他逮捕了。
被审问时,豫让毫不掩饰自己的动机:“欲为智伯报仇!”赵襄子闻之,无比感慨地说,“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士啊。”在侍卫们的一片反对声中,赵襄子放走了豫让。
按理说,豫让被逮个现行,又被宽厚仁慈的赵襄子给放掉,证明自己就不是杀人的料,理应就该收手了。但是豫让没有,他心里还揣着那句誓言:“士为知己者死”。
接下来,他干了一件耸人听闻的事情,开始全面改造自己的外形:不惜把漆涂满全身,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同时又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
他的这副样子,即使是他自己的妻子也不认得他了。不过,妻子说的一句话,又让他觉得对自己的毁灭还有待升级。妻子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
豫让听到这句话后,吞下火炭,烧坏声带,改变了自己的声音。他的所作所为连朋友们也看不下去了,对豫让又是可怜又是惋惜。朋友们为豫让支招说,凭你的才干,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也不迟,而且你一定能成功。
豫让听了这话后,不以为然地笑了。他认为,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很不齿,很不道德,也是一种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
“今天我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从豫让和朋友的这句对话,可以窥见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复仇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复仇本身。
“国士遇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尽管提前做了各种计划,把自己也弄得面目全非,最终豫让的算盘还是落空了。
毁容之后的豫让提前摸清了赵襄子某天的出行时间和路线,在他要外出的那天,提前埋伏于一座桥下。这天,赵襄子的人马果然行至此处。没想到,还没到桥上,马儿突然受惊。赵襄子立马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让。遂派手下人去打探,果然分毫不差。豫让再次被拿下。两人有一番经典对话。
赵襄子显得很生气,跟豫让理论起来:“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
豫让解释了自己的初衷:“臣事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做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做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赵襄子很受感动。在那个年代,“义士”是很吃香的角色。偏偏赵襄子也很服这种人。但他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让兵士把豫让团团围住。正犹豫怎么处置他,没想到豫让首先开口了。
豫让很悲哀,他知道可能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令人惊讶的是,他随后向赵襄子提出一个荒唐的请求:请赵襄子脱下一件衣服,让自己象征性地刺杀一下,以完成最初的誓言。
据《战国策》的记载,最终赵襄子还是满足了豫让这个有点过分的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而死。”据说,豫让死的那天,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忠”“信”“义”“勇”的刺客
真正的刺客,其精神实质应像豫让一样,有着强烈的“忠”、“义”、“信”的思想,不求名利、不求回报,为报知遇之恩,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同时,他们也守着侠士之义,有自己的正义感,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和道德底线。
除了豫让之外,战国时期的其他著名刺客如荆轲、聂政等,无一不是这样的人物。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展现了一代刺客的壮烈情怀,其侠肝义胆被人传颂至今。
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以任侠著称。他年轻时因为杀了人,要躲避仇家,和母亲、姐姐一起逃到了齐国隐居,以屠宰牲畜为生。后来,韩国大夫严仲子由于与韩国相国侠累结仇,被其追杀,也逃到了齐国。
严仲子听闻聂政侠名后,多次登门拜访,并在聂政之母寿辰之日,大摆宴席,亲自捧杯,给其母敬酒,并献上黄金为寿礼。严仲子求聂政为己报仇,但聂政要侍奉老母,婉言拒绝。
直到聂政之母去世,服丧期满,聂政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带着宝剑来到韩国都城,看到侠累坐在高堂之上,便径直穿过持刀荷戟的侍卫去刺杀侠累,一击毙命后,他又击杀侠累的侍卫多达数十人,之后,他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趁机自毁面容,挖出眼睛,剖开肚皮,肠子流出而死。
在后人眼里,聂政成了忠孝两全的刺客英雄。
《左传》中还记载过这样一个刺客故事:晋灵公生活奢侈,宣子聚众谏言,晋灵公很不爽,于是派了一位名叫鉏麑(音ch% n!读“出尼”)的刺客去刺杀他。鉏麑一早就去了,看到宣子为了怕迟到,穿着朝服坐着假寐。他放弃了刺杀,感叹道:“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杀了为人民做主的人,是不忠;放弃国君的命令,是不信。这样的话,不如死了算了!”于是,一头撞槐树自杀了。可见,真正的刺客绝不仅仅是刺杀的工具,而是真正活着的、有思想的人。
(摘自《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