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柳工的那些英雄人物 勿忘·传承:历史与精神常在

2015-03-02崔丽媛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5年17期
关键词:柳工张健比武

文 / 本刊记者 崔丽媛

走近柳工的那些英雄人物 勿忘·传承:历史与精神常在

文 / 本刊记者 崔丽媛

9月3日,想必已成为2015年最重要的日子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们有了突如其来的小假期,更是由于那一天是抗战胜利70周年的历史性一刻,极具历史意义。顿时间 ,全国各行各业、各大媒体都在细数那些抗战的日子和英雄。事实上,英雄不止出现在抗战时期,现代生活中其实也有不一样的“英雄”存在,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独领风骚。作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巨头之一,柳工在这个特殊的月份中也有一些人、一些故事与大家分享。

看望慰问现年95岁的抗战老同志文曙光

8月31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柳工集团旗下天之业实业公司党政工团负责人带着浓浓的敬意到柳州市肉联厂生活区,看望慰问现年95岁高龄的抗战老同志文曙光。

据悉,文老离休前曾任肉联厂副厂长。在文曙光家中,公司为文老送上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纪念抗战七十周年纪念勋章”和慰问金,并帮助他落实各项待遇。

作为曾经的抗战英雄,文曙光自1944年起便参加了桂北人民翻身队,期间经历了多个艰难困苦的阶段,他们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感谢党和公司的关心,还记着我们,谢谢!我生活得很好,身体还算硬朗。我不抽烟、不喝酒,争取活到109!”文老见到大家激动地说到。据文曙光的儿子介绍,文老现在听力虽然不是很好,但身体还算硬朗,精神矍铄,讲话思路还算清晰。

文曙光回忆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他说每一位老兵都是一个传奇,他们承载着沉重的历史,饱经沧桑,却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

建厂元老宋桂云:缝纫机上的保家卫国情怀

现年90岁的宋桂云是见证柳工成长的一名建厂元老。 1925年,她出生于山东省苍山县,1944年自愿参加八路军,成为一名后勤女兵。宋桂云曾在山东省鲁南三分区军区被服厂、山东省军区后勤部被服厂工作,专门为八路军战士制作被服。从此,缝纫机便是她的战友。作为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她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9年,宋桂云及家人响应国家号召,举家搬迁到广西支边,成为第一批柳工人。带着军人的优秀品质,为柳工的建厂安家、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柳工工作期间,她曾先后任过工代会主任、职工卫生所副指导员、纪委副书记。

“连手指都缝进去了,你说苦不苦”

宋桂云所在军区被服厂作为抗战后方力量,她和战友们的任务就是为抗战前方战士提供棉被、军服保障。宋桂云说,“那时候,敌人隔三差五地来扫荡。敌人来扫荡时,为了保护设备,我们就做好隐蔽工作;敌人走了,我们再从事生产。”作为抗战后方,她和战友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保护战备物资的安全,保障前方供给。

宋桂云老战士接受访问

年轻时的宋桂云

“做军服的时候,夏装的军裤是最简单的,没有裤兜儿,每条裤腿只有内侧一条裤缝,车好裤裆和裤腰,一条裤子就做好了,我每天能缝100条。”宋桂云说起在被服厂的经历时,神采奕奕,难掩自豪之色。

“棉衣费工费时,特别不好做,一开始每天只能做十几件。”她讲到,为了赶工,她和战友们每天起早贪黑,赶制军服。白天光线充足,她们就拼了命地赶工。那时候没有电灯,晚上要点蜡烛赶工。“做棉衣的时候,蜡烛不能靠得太近,否则点着棉花就糟了。”一面要惦记着蜡烛和棉花之间的距离,一面要催促自己加快做衣服的速度,考验警惕性、干活速度,还要提醒自己不能打瞌睡。她说:“有一次困得不行了,连手指都缝进去了。你说苦不苦?但是在战争年代,多的是比这苦的!”

“怕也要去”

在打仗最艰苦的时候,前线部队缺吃少穿,宋桂云和战友们为保障和支持前线的供给,自己饿着肚子,吃野菜、树叶,省下粮食,送给前方战士。物资匮乏是打仗面临的巨大困难。

被服厂做军服需要染料,染料的匮乏,战士们被逼无奈,另辟蹊径。他们冒着敌人随时可能来扫荡的危险,到山崖上刮石花(青苔),做染料。“山崖上很滑,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山,怕不怕?怕也要去,不然怎么染布?怎么保障前方供给?”对于刮石花的经历,老人家虽然心有余悸,目光却透着战士的坚毅光芒。

“那时候全国都苦,我们都不说苦啦,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干的。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就要带领群众响应党的号召。”说到为柳工奋斗的艰苦岁月,宋桂云的语气有心酸,有怀念,更有苦尽甘来的欣慰。

“幸福来之不易,年轻人应勇担保家卫国重任”

宋桂云的大哥曾是机枪连的连长,1946年刚升营长没多久,便在战场上牺牲了。

受家族风气影响,宋桂云的后辈们也积极地投身保家卫国事业,整个家族穿过军装的,现仍有十几人。“身为中华儿女,就应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保家卫国,战胜一切敌人,抵抗一切外来侵略!”宋桂云始终为参与保家卫国大业而自豪。

丁旭挑战不可能视频截图

亲历了战争的残酷,宋桂云始终不能忘记过去。她说:“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不能忘记为今天的幸福而牺牲的先烈。希望年轻人勇敢担起保家卫国重任,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祖国的尊严不容侵犯。愿我们的祖国永远富强、伟大。”

“只要柳工精神在,定能战胜困难”

柳工“建厂安家、苦战三年”与国家三年困难同期,物资匮乏。为改善伙食,厂里号召挖塘养鱼。后来的柳工大礼堂也是职工自己建,家属也来帮忙,连小孩子都来搬砖。用业余时间为厂里义务干活,大家总是干到很晚才回家,没有加班费,没有夜餐。“那时候全国都苦,我们都不说苦啦,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干的。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就要带领群众响应党的号召。”说到为柳工奋斗的艰苦岁月,宋桂云的语气有心酸,有怀念,更有苦尽甘来的欣慰。

如今,离休30多年的她依然很关心柳工的发展近况。她信心十足地表示:“柳工人什么苦没吃过,什么困难没遇过只要柳工精神在,柳工人团结奋进,定能战胜困难。”

精神延续:现代别样的技术“英雄”

8月23日的20:00,几乎所有的柳工人都守候在电视机旁,满心期待地观看CCTV-1《挑战不可能》节目。大家如此激动的原因只有一个:柳州柳工挖掘机公司的丁旭将驾驶挖掘机央视挑战不可能。

这名身材高挑的90后女孩驾驶着柳工CLGW915E轮式挖掘机,一出场便深深吸引了在一旁观望的董卿、周华健、刘恺威、撒贝宁,以及台下观众的目光。据了解,她挑战的项目是驾驶挖掘机投三分球,10次投中6次才算成功。

节目正在进行,驾驶状态中的丁旭,全神贯注于投篮。只见舞台中央的挖掘机轻巧地夹住了篮球,缓缓抬起大臂、挥动小臂,在富有节奏地摆动中抛出了篮球。篮球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向篮筐,在篮球进入篮筐的一刹那弹了出来,现场的观众和嘉宾都放出了遗憾的叹声。丁旭并没有因为首次投篮失败而沮丧,重新调整好状态一鼓作气连入6球,顺利完成挑战。完成挑战的丁旭在驾驶室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此时,董卿说到:“如果拉长投篮距离,让吊臂在三分线外,是否依然能投进呢?”

“中国的重工业起步较晚,但是晚并不代表落后。外国人可以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一样可以做到,甚至我们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

面对从未练习过的新挑战,丁旭在略作思考后,向主持人点了点头。经过简短调整,丁旭重新计算出所需要的力度和角度。丁旭稳定的抬起动臂,潇洒的抛出篮球,应声入框。全场瞬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三位嘉宾和央视主持人撒贝宁都对丁旭竖起了大拇指。完成附加挑战的丁旭获得了三位嘉宾的一致认可,成功进入《挑战不可能》节目的荣誉殿堂。丁旭在挑战结束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重工业起步较晚,但是晚并不代表落后。外国人可以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一样可以做到,甚至我们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不服输、挑战困难正是抗战精神的一部分,丁旭的表现可以算得上延续抗战精神的体现。

除了丁旭以外,近日柳工挖掘机公司电焊工张健也在广西第五届全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力压群雄,夺得了焊工技能比武的冠军。据柳州市代表队领导介绍,这一成绩也是柳工建厂以来在市级以上焊工比武中获得的最好成绩,张健也由此成为了柳工登顶省级焊工技能比武的第一人。

据悉,自2007年入职以来,张健在电焊工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多。期间,他多次参加公司级、市级、省级的焊工技能比武,并获得较好成绩。2013年,他获得市级焊工技能比武状元时曾说过:“这绝不是我焊接事业的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将来我还要向省级、全国的焊接技能比武状元发起冲击,成为焊接方面的技能专家。”在他的不断努力下,他的焊接技术得到了很大的精进,此次获奖,使他朝着他的焊接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

一丝不苟全力备战 7天突击攻破新增项

自治区级比赛前7天,选手们得知今年省级的比赛除了“碱性焊条斜20°仰焊板板对接、氩弧焊丝上下‘1’字水平固定焊管管对接、二氧化碳药芯焊丝斜45°管管对接”三个比赛项目外,还新增了“碱性焊条全位置焊管板对接”项目,而“氩弧焊丝水平固定焊项目”增加“上下1字”障碍,且比赛时间不变。比赛项目对选手掌握焊接技术的难易程度和熟练程度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为了在赛场上获得更好成绩,张健每天6点多起床就往集训基地赶,一练就是7、8个小时。集训是在7月下旬,正赶上柳州酷暑天气,每天的练习除了蹲着焊接几个小时,最辛苦的就是用錾刀錾焊缝的缺陷,一锤一锤的錾下去,脸颊上的汗水就一滴一滴往下掉,每次一套项目弄下来,不单单上衣湿透,就连裤子也会渗出汗水。錾的时间长了手发麻,工作结束,将袖子挽起来,都会看见手臂皮肤被汗水浸泡得已经发白了。练习时若遇到某些不熟练的项目,张健就请教集训基地的老师,然后加大练习量,如果多次练习后还出现同样的问题,他就和老师、学员们一起研究对策。经过7天的突击训练,他的焊接水平从无法顺利完成某些项目,提升至能够提前15分钟完成整套比赛项目。带着这样的自信,他从容的走向了比武的赛场。

广西职业技能比武电焊工冠军、柳工挖掘机公司张健

要善于“投机取巧”又不能投机取巧

原以为时间充裕的实操比赛,却状况频发,张健在距比赛结束还剩25秒时,完成了整个比赛的项目。在焊接第一个“碱性焊条斜20°仰焊板板对接”项目时,比赛时仰焊焊板装夹与平时训练的水平放置不同,有了一个20°的倾斜,这使张健比平时训练多耗时5分钟才完成。

张健说:“在赛场上,考验的不仅是选手的技能,还有选手的应变能力。”在进行“氩弧焊丝上下‘1’字水平固定焊管管对接”项目时,可能因为氩气纯度问题,焊接的盖面上出现了气孔,他认真思考后决定,用錾子把焊接时出现气孔的面全部錾干净,然后进行重新填充、盖面操作。最终他在这一项目上比练习时多耗时了30多分钟。 “这次比赛我有点急躁,而且手工电弧焊的朝着不是太扎实,仍然需要多多练习,进一步提升我的焊接水平。” 他讲到。

不论是丁旭还是张健,他们在各自的技术专业领域都具有非常优秀的表现。执着到底、专注认真正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并具备的品质,让抗战精神得到传扬和继承,让更多的“英雄”出现在生活之中。

猜你喜欢

柳工张健比武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张健书法作品
比武激活力 实干写担当
比武
比武
柳工在北京BICES展上举行60周年庆典启动仪式
张健的传销邪教
柳工“减振降噪技术”获认可 做一名“低调沉稳”的铁血汉子
会说话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