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藜麦品种在宝鸡市的引种试验初报
2015-03-02梁宝魁王炳夺胥志文
梁宝魁,王炳夺,胥志文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种子管理站,陕西 宝鸡 721001)
2个藜麦品种在宝鸡市的引种试验初报
梁宝魁,王炳夺,胥志文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种子管理站,陕西宝鸡721001)
摘要:在宝鸡市进行了2个藜麦品种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雨琦藜麦在寒凉干旱区折合产量可达1 870.59 kg/hm2,可考虑在宝鸡市渭北山旱塬区(海拔1 000~1 200 m)试种。
关键词:藜麦;引种试验;初报;宝鸡市
藜麦(ChenopouUm quinoa willd)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石竹目藜科藜属。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有5 000~7 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国内仅在山西北部有种植。藜麦属于全营养的健康食粮,被称为丢失的远古“营养黄金”、“超级谷物”、“未来食品”和“素食之王”[1 -2]。1980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对藜麦做了细致全面的研究,发现其具有极高而且全面的营养价值,为优质完全蛋白碱性食物,胚乳占种子的68%,且具有营养活性,蛋白质含量高达16~22%(牛肉为20%),品质与奶粉及肉类相当,在植物和动物王国里几乎无与匹敌;蛋白质、矿物质、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含量都高于普通食物,与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需求完美匹配,可用于宇航员的太空食品[3],是适宜人类的完美的、全营养的食品。为了增加宝鸡新谷物,发展宝鸡特色农业经济,2014年,我们从山西省引进2个藜麦品种进行了多点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参试材料
参试藜麦品种2个,静乐藜麦引自山西省静乐县种子公司,雨琦藜麦引自山西省太原雨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1.2试验方法
按照宝鸡市不同生态区域,选4种生态型试验点,即高塬干旱点为金台区宝陵村(海拔800 m),凉爽湿润点为凤县黄牛铺村[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场(海拔1 500 m)],寒凉干旱点为麟游县新城村(海拔1 164 m),凉爽半干旱点为渭滨区四家坪村(海拔1 250 m)。其中静乐藜麦在宝陵村、黄牛铺村试种,雨琦藜麦在新城村、四家坪村试种。每点试种0.07~0.08 hm2。试验于4月20日至5月1日采用露地直播方式播种,常规管理[4]。生育期观察记载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按小区收获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物候期及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播期有差异,加之春夏旱情严重,各试验点的出苗期、抽穗期、成熟期、收获期也不相同。雨琦藜麦在新城村生育期最长,为96 d;在四家坪村为93 d,较静乐藜麦推迟1~3 d。
表1 2个藜麦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物候期及生育期
2.2主要性状
通过表2可以看出,引进藜麦株高为112~123 cm,雨琦藜麦在四家坪村种植株高最高,为123 cm;穗长最长,为35 cm;小穗数最多,为18个;千粒重为3.013 g。在新城村株高为115 cm,穗长32 cm,小穗数15个,千粒重为3.223 g。静乐藜麦在宝陵村种植株高为118 cm;穗长达35 cm;小穗数为16个;千粒重高,为3.231 g。在黄牛铺村株高最矮,为115 cm;穗长33 cm;小穗数最少,为13个;千粒重最低,为3.011 g。
表2 2个藜麦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主要性状
2.3产量
从表3可以看出,雨琦藜麦在新城村种植折合产量最高,达1 870.59 kg/hm2。其余各点产量为300.00~384.28 kg/hm2,产量极低。
表3 2个藜麦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
3 小结与讨论
1)在宝鸡市4个生态区域进行的藜麦引种试验表明,自山西省太原雨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藜麦品种雨琦藜麦在海拔1 164 m左右的寒凉干旱区,折合产量可达1 870.59 kg/hm2,引种基本成功,可考虑在宝鸡市渭北山旱塬区(海拔1 000~1 200 m)进一步试验种植。
2)2014年藜麦播后遇春夏长期干旱,虽造成死苗死株严重,但总体抗旱性表现强于当地主栽作物,如遇正常年份,产量提高空间很大。且藜麦种植不覆地膜,病虫害较少,几乎不使用化学农药,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具有种植开发价值[5]。
参考文献:
[1]VEGA-G LVEZ A,MIRANDA M,VERGARA J,et al. Nutrition facts and functional potential of quinoa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an ancient Andean grain:a review[J]. Sci. Food Agric. 2010,90(15):2 541-2 547.
[2]SCH G,BUBENHEIM D L.Quino:an emerging“new”crop with potential for CELSS[D]. Washington: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1993.
[3]黄杰,杨发荣.藜麦在甘肃的研发现状及前景[J].甘肃农业科技,2015(1):49-52.
[4]周海涛,刘浩,么杨,等.藜麦在张家口地区试种的表现与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4,15 (1):222-227.
[5]王晨静,赵习武,陆国权,等.藜麦特性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31(2):296-301.
(本文责编:陈伟)
作者简介:梁宝魁(1964—),男,陕西宝鸡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工作。联系电话:(0917)2879098。E-mail:jtqzzglz@163.com
收稿日期:2015-01-13;
修订日期:2015-07-12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15.09.021
中图分类号:S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15)09-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