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2015-03-02陈洁楠

时代金融 2015年20期
关键词:异化理论存在物异化

陈洁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6)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他在1842~1843 年间写的一些著作中,曾在精神及政治生活领域提出了异化问题。并通过对卢梭、黑格尔等人关于异化理论的批判继承,在《1844 年经济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劳动异化观点,并以此作为自己异化观的出发点。

马克思用劳动异化理论来说明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其劳动本身的关系。主要包括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一、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们生产产品付出的力量越大,他就越贫困,他们所创造的产品越多,其自身也就变为更低廉的商品。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这些表明,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及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对立。很明显,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反对自己,这些劳动产品本身并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资本家。

二、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以上谈到了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但是异化不仅表现于结果,而且在生产行为中、生产活动本身也有表现。具体表现在,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即不属于他本质的东西,因此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劳动。工人的劳动不是为满足需要而生,而是一种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一种手段。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会感觉到快乐,而是使自身肉体受尽煎熬,精神遭受摧残。

三、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马克思从异化劳动以上两个规定推断出第三个异化,他指出,人是类的存在物,这一论断来源于:首先,不仅因为人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是类的存在物,而且因为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当作一种普遍存在且自由的类来对待。同时也正是在改造对象的过程中,人真正意义上的证明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改造、生产是人的能动生活。人是有思想的类存在物,这一特征决定了人的劳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自主的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被异化了,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剥夺了人的生产对象即自然界,剥夺了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不但不会造福自己反而使劳动者愈加贫穷,那么人便失去了自主性和自觉性,因此人便失去了自己的类本质。

四、人与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谈到,如果劳动、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工人对立,那么这些劳动和产品就不再属于他自己,而是他之外的另一个存在物,这便决定了工人与另一存在物的异化。但是人同自身关系只能通过他同人的关系,才可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那么可以表明,另一存在物也只能是人。那么,工人的活动便不再是一种自由活动,而是为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而且处于他人的压迫和压制之下,很明显这一统治力量便是资本家。工人所创造的财富全部落入资本家的腰包,工人日益贫穷,而资本家越来越富有,这些决定了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由此产生了人与人之间强有力的敌对关系,即人与人的异化。

虽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但是其对于社会主义而言仍有着深刻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我国当前这一发展趋势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且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大的成就。首先,大家有目共睹,在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快幅度增长,GDP 总值也日益剧增,但是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雾霾城市日益增多,可利用资源日趋减少,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这些均表明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遇到了严重的异化问题,另一方面,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我国经济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精神层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的接触不断广泛,进而导致人们对物质和金钱的需求日益显高。在物质与金钱的冲击下,人们道德意识淡薄,拜金主义盛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腐败、贪污、道德缺失、人性冷漠,等,异化现象随处可见。从小悦悦事件,到扶与不扶,再到目前进行大力度的腐败整治。

当今社会的主题是发展,但是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强调发展的同时其他方面的同步跟进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只注重经济层面的提高而扭曲了发展的本意。此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坚持其第一要义的同时,要做到以人为本。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在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加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必需的,与此同时,也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人的自身发展。做到人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秉承可持续发展观,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

[2]徐玲.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太原理工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异化理论存在物异化
最有思想的句子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另类解读——基于“历史本质性”的视域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比研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