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

2015-03-02廖正贵湖北省巴东县民族高级中学湖北恩施44430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4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爱国主义美育

廖正贵(湖北省巴东县民族高级中学 湖北恩施 444300)

学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

廖正贵
(湖北省巴东县民族高级中学 湖北恩施 444300)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应对高考,注重智育,还要学会把德育、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德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语文课与政治课不同,既要兼顾知识性、文学性,又要渗透思想性、审美性,这就有一定的挑战。语文教师要学会从细微处发现文章的美,在知识传授中、美的意境中渗透德育和美育,就一定能够起到“润物无声”的奇妙功效。

一、多方利用各种因素,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传授知识,注重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师在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及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等一般知识的时候,要有意注重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在学生中引起一定的反响。如介绍《登高》的作者杜甫,就突出介绍杜甫忧国忧民的事迹,使学生在讲述之中,树立爱国主义情操。

2.发展智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对文章的分析中,要有意识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教《祝福》一文时,让学生理解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培养能力,注入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讲必修第四册的《中华文化精神》时,就有准备的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也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精神,进而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二、归纳文章主题,进行优秀传统美德的教育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其主要内容为仁、忠、义、勇、信、俭、礼、勤这八个方面。

1.仁爱孝悌。家庭伦理、尊老爱幼便是仁之核心。《陈情表》《祭十二郎文》中流露出来的拳拳孝敬之情、殷殷体恤之心令学生动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则从理性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真谛。

2.精忠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离骚》之中可见屈原的那一颗忠君爱国之心。《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之中亦见辛弃疾报国无门的忧愤。

3.诚实守信;节俭朴素。《苏武传》就告诉我们守信不移最为重要。

4.勤奋实干。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的闻一多,几十年如一日从事物候研究的竺可桢,他们正是引导学生继承勤奋苦干这一传统美德的榜样。

三、细节挖掘,渗透审美教育

1.从细节描写中发现美,渗透美育。如:

(1)典型的生活环境,建筑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明的作家特别注意通过建筑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的环境。《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通过对贾府建筑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贾府真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侯门深似海”呀!那种美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2)品行情操的反映,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可以反映他的品行情操。陶渊明辞官归隐,写了大量的田园山水诗,特别是描写“方宅”,“草屋”的更为脍炙人口,反映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

(3)美好理想的寄托。美好的理想,通过形象的反映,将更加绚丽多彩。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呐喊则是以奔放的热情和火热的希望,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4)民族风格的反映,建筑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建筑具有不同的风格。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了中华民族的建筑风格,它们不是独立的,高耸入云的,而是平铺开的庙芜式的。中国建筑的这种平面纵深空间,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

以上这几个方面无不体现了建筑描写在文中的独特作用,而其的美学意蕴一经挖掘,学生将会受益匪浅,那将是渗透美育的绝好素材。

2.赏析意境,感受美,渗透美育。诗歌历来被诗人推崇,诗歌的美的意境成为诗的灵魂,诗的不朽价值的体现。

3.分析修辞,接受美,渗透美育。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对活化形象,生动语言,深化主题等都会起到独特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美学价值。如《祝福》中的修辞运用让人拍案叫绝。文章中的对比的运用,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另外文章的反复的运用更是巧妙绝伦。文中两处几乎一字不改地反复描写她诉说儿子被狼叼走的事,深刻揭示了祥林嫂的命运是社会制度造成的这一主题,从而深化了主题。在这里我们深深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接受了美的熏陶,体验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总之,只要细心地挖掘文章素材,有意地引导,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美育是完全可行的,也一定能够做到“踏雪无痕”“润物无声”。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爱国主义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