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课堂的症状与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分析
2015-03-02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210000赵和春
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210000) 赵和春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课堂是实施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只有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当前,很多语文课堂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被动听讲,连起码的学习兴趣都没有,味同嚼蜡,课堂效率当然低下。
一、低效课堂的症状
1.忽视兴趣,味同嚼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柯领在《中国的孩子全部输在起跑线上》一文中说道:“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过程中是否造成儿童一种愉悦的兴奋,是否引起兴趣和爱好,以提高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言下之意,教学之中,若未能造成儿童一种愉悦的兴奋,或者未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未能提高儿童学习的主动性,都算不得成功的教学。说得尖锐并且直白一点,未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纵使班级平均分遥遥领先,都算不得优秀的教学。
唯有兴趣,才能唤醒主体意识、激发主动性,才能引领一个人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成功的殿堂。如果问:前苏联高尔基这位大作家是谁教出来的?我们无从知晓。如果硬要说是谁培养了他,那么只能说是“兴趣”。高尔基只上了三年学——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只是一个半文盲。但是他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到哪里打工,都想尽一切办法找书来读。书读多了,知识自然多了,视野自然开阔了,思想自然有了,自然就有了创作的冲动。因此,是兴趣引领着他从半文盲成长为大作家。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即使父母再三阻拦,甚至责打,也未能削减其对昆虫的痴迷,法布尔最终在昆虫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可见,学习兴趣应该成为教学工作中值得关注的第一要素然。课堂中,如果所有学生都能真正自主,他们学习的兴趣必然日益浓厚,必然会感觉到学校生活、课堂生活是幸福的。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的每一点时间里,都能有效地动起来——这应该作为有效、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杆。
走进课堂听课,大多教师往往会被执教者以及少数,甚至个别学生的精彩表现所迷惑。教师及少数学生表现得十分精彩,于是乎,听者就觉得这节课是精彩的。其实不然。(1)细致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精彩只是少数,决不能代表多数,更不能代表全体。少数人的积极参与,替代不了多数人的被动接受。教师在与个别学生互动时,众多的学生在干什么?被动地听,甚至走神。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某某教师的课堂教学挺好的,可是每次检测的质量却不怎么样,“垫底”的分数很不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跟教师在课堂中“挂一漏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抓住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有很大的关系。(2)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很多课堂的精彩完全是浮于表面的,只是听者视觉、听觉上的热热闹闹而已。一篇文章,或一堂课的教学,其实相当于森林中的一棵树。独木不成林。树,只有放在森林这样的背景里,才有意义。教师在备某篇文章或某一节课时,完全有必要把该教学内容放在整个单元、整册书、整个年段、整个学段里去思考,而不是孤立起来看。当前,很多教师没有课标意识,课标似乎成了空洞的、没有实质用处的、可有可无的产物。课标,顾名思义,就是课程标准。其点明了课程的性质、意义、地位,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等,是纲领性文本,给我们平时的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提出了达成标准。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标准,教学只能成为无本之木,只能不着边际地“漫天遨游”,于是课堂上便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假的、肤浅的精彩。
3.互动单一,气氛沉闷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之间多边互动的过程。在这四个因素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最直接的对话“双边”,其对话形式怎样,其对话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纵观传统教学,师生单边对话充斥着整个课堂。于是乎,教师成了课堂的核心,所有学生都围绕着一名教师转。于是乎,教师成了圆的圆心,努力把很多话题分别分给每一个学生。于是乎,教师“以一当十”,如果班级里有四十名学生,话题共三十个,那么平均每一个学生还不到一次对话机会。而且班级里思维活跃的学生善于抢占先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不均”。于是乎,班级里,能力强的变得更强,能力弱的变得更弱。
我们需要明白,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而不是核心。教师提供的话题,是一个“球”,教师不应处在中心的位置,而应该把“球”抛给学生,让“球”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传送。这样,学生的展示机会大幅增加,能力就会得到大幅提升。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创设出有效的生生互动局面。
4.知识本位,目中无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然而,教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是促使人主动、健康、和谐地成长。当前,课堂中“知识本位”“成绩至上”“目中无生”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众多人也是见怪不怪了。这样的课堂,似乎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而存在,而不是为了教室里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的发展而存在。当前,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的设置也逐步让一些有识之士质疑:为什么研究“教学”的机构多如牛毛,且“权力”巨大,而研究“育人”的机构却少之又少,且“权力”微弱?大大小小的教研室,组织着大大小小的教研活动,其更多的是研究“教的行为”,却较少研究“学的有效策略”,更多的是研究某课怎么教,却较少研究如何组织学生学,研究如何让学生脱离了教师也能主动地学以及会学。
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需教。因此,教学,目中有人才是第一位的。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导之以学习方向、明之以学习意义、授之以学习方法、激之以学习动力的过程。教学就是不断让学生在离开了教师之后,也能主动且有效地学习的过程。
二、高效课堂的特征
1.高效课堂模式举例
先看看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提出的六步教学法。(1)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2)自学。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3)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时去解决。(魏书生老师的课堂也大量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4)答题。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最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5)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6)日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接着看看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1)提示课堂教学目标(约1分钟)。采用小黑板、投影、黑板公布目标,让学生总体知道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2)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设计问题链,写好投影胶片。(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5~8分钟)。学生自学,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意识。(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约6~9分钟)。让中差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8~10分钟)。操作:①学生观察板演,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相同。②学生自由更正,各抒己见。③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④指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目的: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②通过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当堂训练、批改(不少于15分钟)。操作:①布置课堂作业。②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③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目的: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再看看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们提出了“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魏书生、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的共同特点是:从过去的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以个体为主转变为以合作学习为主,从讲授型转变为学习型。他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在前、学在后的流程,先揭示课堂学习总目标,接着学生在各个小目标指导下自学,然后小组交流,之后教师点拨,最后当堂巩固及小结。揭示目标这一环节,使得学生的努力有了明确的方向,于是学生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而且达到目标后就有了一种成就感。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这样的环节,使得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而且人人投入,人人参与,人人训练,大面积提高了课堂效益。面向全体当堂巩固这一环节,又使得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稳打稳扎,都有收获。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运用一定的策略,让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点时间里都能够有效地动起来,并且获得应有的发展。
有教师可能会问:我很善于讲,娓娓道来,精彩生动,学生听得兴味盎然,难道课堂里的学生不是有效地动起来了吗?
师善讲,生爱听,其实未必是高效的课堂。美国学者通过调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学习时,能记住读的10%,听的20%,看的30%,说的70%,做的90%。由此可以看出,纵使教师讲得再精彩,也要少讲,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学习、去感受、去动手。
2.高效课堂的基本特点
总结上述课堂教学改革名家、名校的教学经验,以及众多优秀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发现,高效课堂都具有如下四个共同特点。
(1)重目标引导。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之所以积极主动,是因为学习者感受到问题和刺激,为自己设定了目标。学生一旦明确了课堂学习目标,知道了“何去何从”,积极性便被调动起来,学习自然高效。
(2)重学生自学。学习者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需教。”因此,教师的最重要职责就是去发现学生本身就具有的建构知识的潜能,并不断激发、培养,让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日渐强大,从而实现“教的最终目的”——“不需教”。
(3)重当堂训练。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者的口授,而是靠学习者的及时训练,即亲身体验。体验式学习认为,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时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美国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学习时,能记住读的10%,听的20%,看的30%,说的70%,做的90%。
(4)重合作学习。囿于中国国情,大班额教学是普遍现象。于是课堂上容易出现较多学生被忽略的现象,而小组合作学习却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生生互动,为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创造了大量的在小组中表达、探讨的机会;一方面营造了热烈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感染着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不再感觉学习是枯燥的和令人厌倦的。
重目标引导、重学生自学、重当堂训练、重合作学习,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良性效应: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会变得积极主动,也减少了教学消耗;学生提前自学,课堂上有备而来、有的放矢,听课效果自然高;学生在课堂中练习,能及时巩固,且及时反馈,自然学得扎实;在教师指导下合作学习,则可以形成良性氛围,并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
厘清低效课堂的四大症状,掌握高效课堂的四大特点,定能使得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