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2015-03-02李红
李红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3)
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李红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3)
近几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范畴也逐渐从中小学,普通高等院校扩展到高职院校,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逐步开展,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成为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然后分析了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最后给出了相关建议。
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问题建议
2010年9月13日,教育部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步虽晚,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却迅猛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师资建设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也要求高职教师必须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英语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由于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技术性,实践应用性”等特征,高职的英语教学也必须体现这一特点。因此,
高职英语教学必须加大改革力度,而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业机构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运用到教育专业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良好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成长过程。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师专业化就是指高职教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探索,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基础知识和行业技能相结合的过程。高职院校教师要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在整个教学生涯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反思,使自身的专业结构、专业职能素质和教学理念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并在教学过程中完美地实现本体价值。
二、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随着国务院和教育部陆续出台的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制度和政策,高职教育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同样,高职英语教师的队伍建设和专业化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
1.从高职英语教师方面
首先,高职英语教师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不足。很多老师认为只要上好英语课,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没有想到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数是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就业,从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他们主要沿用中国传统大学英语教育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应用,动手能力不强,缺乏相关行业经验等;相当一部分高职英语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有一些英语教师对所教专业了解甚少,以至于相关行业知识和英语术语也学术不精,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
此外,许多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不合理,专职英语教师中青年教师比例偏高,教学经验和育人经验不足;而具有专业经验的老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这明显不符合高职教育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从高职院校方面
首先,有些高职院校目前仍在沿用中国传统大学教育的模式:重个人学术能力,轻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科技,轻视创新进取;教学设备落后,仍然采用“黑板加粉笔加录音机”的英语教学模式,缺乏完善的现代教学手段,影响了英语教学和教师的创新发展。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培训流于形式。教师在职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的内容和质量有待于提高,比如理论性太强,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教学实践脱节,没有实质性效果等。
其次,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强调教师的专业知识,而忽略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教师这个职业渐渐演变成为一种单纯的谋生手段和工具。教师,尤其高校英语教师成为上课的机器,较难有时间关爱学生,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内容决定,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既不能片面强调技能素质的发展,而放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也不能将教师职业道德简单化或孤立于教师专业的其他素质发展之外,而忽视对教师情感、意志、态度的培养。
根据得到的臀部运动轨迹图分析前面6个点为有效点,所以用MATLAB对前面六个点进行最小二乘法将前六个数据进行拟合[5-6].
还有,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英语学科地位不突出,缺乏专业话语权的现象。高职英语教师的工作具有公共性特征,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其工作又具有专业性特征。目前,英语的公共性得到普遍认可,但是英语教育的专业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高职英语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强,二是英语课程在有些高职院校的话语权较弱,学科面临边缘化的危机。
以上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目前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比较片面和局限。
三、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英语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使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被动变为主动
高职院校应努力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条件,比如,鼓励骨干教师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定期安排年轻教师参加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聘请知名专家来学校讲学,邀请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从根本上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此同时,高职英语教师应努力将自身融入专业课堂,主动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熟悉学生的专业,掌握相关的英语知识,以便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达到语言教学与专业技术培养的有机结合。此外,高职英语教师在不断充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参与编写和开发具有学院特色的校本教材,使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有机结合。
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英语教师
教师参加企业顶岗实习是促进教师转型、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高职学院应制定严密的计划,按照计划分配英语教师参加顶岗实习,并加强实习过程的监督和指导,使教师认真履行顶岗实习的职责。例如,学院应当和酒店、旅行社、机场等企业合作,定期派教师进入企业顶岗实习。英语教师企业顶岗实习体现了高职教育的鲜明特点,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必须经历,有利于教师放开眼界,改进教学,有利于英语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有利于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3.加强教师培训,有效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高职学院应当积极组织和鼓励英语教师参加教师培训。例如,选派英语教师去同类院校学习进修;积极开展和参与国家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邀请其他高校或者企业专家来学院做讲座,有效促进英语教学和改革;选派英语教师参加全国和省级的英语教学研讨会和论坛;选派英语教师到全国乃至世界知名院校学习交流,了解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学院和系部还可以定期选派英语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讲学,既让企业受益,也真正使英语教师得到锻炼。
4.积极参与和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教
技能大赛强化了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高职学院应该充分利用资源,把实践实训融入课堂,并组织学生和英语教师参加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赛教结合”的效果。技能比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能有效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由于要指导学生进行技能比赛或自己参加比赛,老师会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结合企业行业实际,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从而也促进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5.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地位,保障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为了转变社会对高职教育理解的传统观念,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宣传力度,出台针对高职英语教师培养、评价以及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为高职英语教师制定符合职业要求的教师规范。此外,高职院校应在制度和政策上为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保障。例如,高职院校应为教师创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制定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英语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6.实现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
高职学院应高度重视教学改革,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教学设备和工具上不断改进完善,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辅助教学,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这对于英语等语言文化教学尤其重要。此外,学院和社会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改进教风,促进教学改革。例如,召开专门的师德师风建设学习会,讨论目前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定期组织师德建设征文比赛,以此来提升每位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
高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任务,虽然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是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社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高职院校和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必将稳步创新前进。
[1]曹冬梅,张青莲.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专业化发展探讨[J].职教论坛,2013(11):79-91.
[2]李静.基于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54-55.
[3]孟宪乐.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策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3-15.
[4]童丽玲.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6):157-159.
[5]温鑫.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49-49.
[6]张春兰,陈宣荣.校企合作模式中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4(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