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意识
2015-03-02王萍
王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意识
王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目前英语教育状况,回顾了以教学方法为依托的英语教育,探讨了英语教育要融入文化教育意识,注重文化教育和价值观念,培养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人才,从而培养具有国际化竞争实力的人才。
英语教育应用能力文化意识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凸显,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本科英语教学改革在不断地深入和完善,随之引发的是如何改革研究生英语教学,这引起了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着高校扩招,不仅是本科生的数量在不断上升,研究生的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怎样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培养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掌握语言文化的价值体系,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术交流水平,进而能够进行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研究者一直在探讨和寻找适合的英语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某种教学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每个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不能达到期望的目的,没有一个方法是万能的。到了二十一世纪,出现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就是“后方法”教育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如果只注重方法的改进和研究,忽视了研究生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意识,能否适应新的学习形式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这个问题,作者通过对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在研究生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作用,增强文化教育意识,提高研究生语言与文化的综合素养,培养国际化人才。
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育状况分析
国家教委在1992年颁布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大纲要求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要坚持以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在教学方法上应提倡从实际出发,博采众长,讲究实效,并在加强和不断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硕士生教学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现有的教学大纲已经不能完全体现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需求,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现在的研究生多数为本科毕业生继续学习深造,虽然他们都受过本科英语教育,但英语层次参差不齐。在研究生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重语言知识传授
研究生英语教学大部分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引导和控制课堂学习,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不多。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语言知识,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和相关语言知识点的应用。诚然,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加强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是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将语言知识与社会、历史及文化价值等脱节,很难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2.文化价值教育缺乏
研究生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侧重语言结构的学习,在语言知识传授的同时,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培养相应的思维素养、行为素养和个性素养相对缺乏,没有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内涵价值,缺少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发现研究生的普遍情况是阅读能力相对较好,写作、翻译能力次之,相对较差的是听说能力。这无疑与多年来英语教学重语言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文化价值教育缺乏有关。因此,在研究生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生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学习的基础上能够从事科学研究,了解国内外先进的信息和研究动态。一方面将语言及语言教学理论高度整合,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具体的教学方法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教师、学生和教学任务三者之间要进行动态性的互动。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内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研究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促进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英语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人文修养,进而促使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广泛的提高,能够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三、以教学方法为依托的英语教育
自从开展英语教学以来,一直提倡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英语教学,且出现了很多教学方法,如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和翻译法等等。虽然英语教学方法的名称不少,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几个方法可以体现出来,正如Wilga Rivers所说的那样:“那些看似新的教学方法只是取些新名词粉饰了一下,用来掩饰新旧方法间根本的相似性”[1]283。而且在能够操作的这些方法中又总有不尽人意之处,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有时感到非常困惑,于是就会对这些教学方法产生一些不满情绪。由此会出现一种矛盾,教育理论家们所设计的方法和教师们所运用的方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则是由方法概念本身的内在局限性所决定的[2]19。英语教学过程是英语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能够使自身能力得到发展,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没有哪一种语言观或学习观,也没有哪一种对学习者的单一认识,能够帮助解释他们日常教学所要应对的复杂情形[3]269。对此,有人呼吁,教师要了解现有教学方法的优劣,在外语教学中自觉地采用折中式的教学方法。折中主义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语法规则也注重语言在语境中的应用,使学生的语法规则和语言应用能力得到协调全面的发展[4]46-47。也有人提出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要倡导交互式、情景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5]46-47。教师们希望通过使用某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把英语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可是似乎并不那么理想。二十一世纪兴起的“后方法”教学理念,能否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呢?
Kumaravadivelu是“后方法”语言教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他提出将“后方法教育”视作一个三维系统,他认为教育不仅包括与课堂策略、教学材料、课堂目标以及评价手段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也包括在更广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影响第二语言教育的历史政治、社会文化[6]24。Kumaravadivelu创建了一个连贯的宏观策略框架,他强调这些宏观策略是宽泛的教学指引,是一组描写式的,不受限制的开放选择,不同于方法的规定性和绝对性。他主张确保理论中性和方法中性,旨在通过具有操作性而非规定性的宏观策略,帮助教师根据具体教学情景和特殊需求,开发适应的课堂微观策略和教学技巧[7]27-48。“后方法”教育理论提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刘旭东认为后方法寻求的不是另一个方法而是方法的替代物。由于认识到方法的局限性,后方法指出教师要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自主性,以便为自己设计出一套系统的、连贯的和实践紧密相关的理论[8]1-5。郑玉琪等认为“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师不应拘泥于某种教学法,而应从具体的语言环境、课程目标、学生的水平与需求、教学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原则为指导、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9]33-36。然而通过研究发现“后方法”教学理论给我们搭建的是一个宏观的框架,缺少独特的操作模式,比较模糊和笼统。Prabhu认为不在乎它是否包含了一个好的或坏的方法,而是在更根本上,这种对于所从事的教学的主观理解是否非常积极、生动,或具有操作性,是否能使教师与学生都形成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10]173。然而,诸多学者在研究“后方法”时,依然把注意力放在了方法上,没有用完全超越方法的思维方式思考“后方法”。Kumaravadivelu认为在语言教学中要增进文化意识,建立起批判性的文化意识,最终实现有意义的文化发展。可见,“后方法”语言教学理论不仅是从宏观上谈方法,而是将语言教学从形式上升到内涵。
四、文化教育融入英语教育
目前研究生的来源多数为本科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也有少数研究生工作几年后又重新开始学习,他们都潜移默化地受到本科英语教育的影响。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可以看出,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个组成部分又不同于文化总体中其他方面,语言文化具有民族特征、历史特征和社会时代特征,不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和使用语言的时代,也就无法了解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文化[11]6-9。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更为全面,不仅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研究生英语教育要与本科英语教育接轨,而且还要在本科英语教育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英语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课文内容,有意识地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使英语教育更具特色性、社会性和文化性。语言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和传播文化的载体,它本身不是游离于文化之外的客体,而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物化了的,有其自身结构体系的特殊文化现象[12]81-83。
五、结语
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育中融入文化教育意识,采用语言知识学习和文化价值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跨文化人文素养和英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能以英语作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和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因此,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育要有文化教育意识,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
[1]Rivers,W.M.“Psychological validation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and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practices,”in Barbara Freed(ed.).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the Classroom.Lexington,Massachusetts:D.C.Heath&Co.,1991.
[2][6]Kumaravadivelu,B.超越教学法:语言教学的宏观策略[M].陶健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Larsen-Freeman,D.“On the need for a theory of language teaching,”in J.E.Alatis(ed.)George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0.
[4]王萍.词汇短语体现了折中的外语教育方法[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3).
[5]李玉玲.英语“互动”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探索,2007(9).
[7]Kumaravadivelu,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 Vol 29(1).
[9]刘旭东.外语教学的后方法源流[J].江苏外语教育研究,2009(1).
[9]郑玉琪、陈美华.试论后方法时代的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10]Prabhu,N.S.There is no best method——why?TESOL Quarterly,1990,24:2.
[11]王德伦、王慧莉、刘文宇.浅谈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从英语语言教学向英语国家文化教育转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
[12]潘孝泉.以学科文化为依托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新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王萍,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对比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