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教学中小练笔的运用策略

2015-03-02广西南宁市玉洞小学530221凌彩丽梁华恩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2期
关键词:自然段词语形式

广西南宁市玉洞小学(530221) 凌彩丽 梁华恩

习作教学中小练笔的运用策略

广西南宁市玉洞小学(530221) 凌彩丽 梁华恩

习作教学中,小练笔具有极其重要的训练价值。根据文本的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练笔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应有所差异。合理利用小练笔进行有效训练,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练笔 习作教学 训练

小练笔是习作教学的有效训练途径,能为习作教学积累写作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认为,基于小练笔就文取材的特点,在教学时要巧妙地挖掘和拓展文本,抓住时机进行训练。

一、以内容为依托训练语言

从课文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学生就有话可写了。但是,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问题,教师还应对小练笔进行适当的指导点拨,不能任由学生随意写,否则很难发挥小练笔的作用,对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是效果甚微。对于语言积累较少,言语图式欠缺的刚刚作文起步的中年段学生,需要在多次语言练习中指导他们运用巩固。因此,小练笔的指导必须立足于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1.运用文本的词语进行练笔

完成课文的学习后,及时运用新学的词语进行练笔,可以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积累,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有表现力。如《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运用了很多像“构思新奇、栩栩如生、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一模一样”这样的四字词语来描写木雕,在指导学生进行练笔“我要写几句话夸夸那个黑人少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运用四字词语。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新接触词语的理解,也能让学生现学现用,巩固所学知识,更能润色小练笔的语言。

2.巧用句式进行仿写

如《花钟》的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为了避免表达的单调,运用拟人、比喻的句式表现了各种花的不同“开法”。写牵牛花的开放:“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拟人加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牵牛花开的动态美和音韵美表现得形象贴切。“睡莲从梦中醒来。”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睡莲绽放的迷人……在布置小练笔“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花并写下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句式来描写花的开放。再如,《燕子》的第一自然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只一句话,燕子已然“活”了。在本课的教学结束后,笔者设计了小练笔,请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有样子可以模仿,兴致就很高,写得生动有趣。一个学生写道:“一身黄白相间的绒毛,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对尖尖的耳朵,加上鞭子似的尾巴,凑成了惹人喜爱的小猫。”又一个学生写道:“一身金黄色的鱼鳞,一对圆溜溜的眼睛,一张小巧玲珑的小嘴,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可爱的小金鱼。”

3.回顾思路,渗透表达方法

如《颐和园》一课,开篇先总说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分别选几处景点进行描写,最后总结了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在介绍几处景点时又运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总分总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是写游记常用的方法,在课后的小练笔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

二、适量拓展,丰富练笔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教材更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仅仅遵照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开发拓展,延伸教材的外延。教师要多给学生安排适宜的练笔机会,丰富练笔的形式,为学生提高习作能力提供更多的训练时机。

1.拓展内容

课文中能挖掘的练笔资源是很丰富的,课文中“学习小伙伴”的提示就可以作为引导学生进行练笔的内容。如《鸟的天堂》一课,最后“学习小伙伴”提出:“我最喜欢晨光里的鸟的天堂了,你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在说话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写自己喜欢的鸟的天堂。有时候还可以根据课文主旨设计小练笔,比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可以设计小练笔:“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先让学生说话,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写话。

2.丰富形式

随文练笔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仿写、补写、改写、续写、扩写都是常用的形式。运用何种形式,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来选择。如《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童谣创编,第一、二节描写秋天声音的美妙,结构相同,语言优美,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然后拓展想象:秋天还有什么声音?最后引导学生模仿第一、二节的形式续编诗歌。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诗意又学到了诗歌的表达方式,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教师以文本为依托,潜心会文,找准切入点,架起阅读和练笔之间的桥梁,在课堂中彰显小练笔的魅力,定会让学生通过小练笔习得写作的方法,练出写作的“大手笔”。

(责编 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5)12-016

猜你喜欢

自然段词语形式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秋天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美丽的秋天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