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选材指导要多一些感性
—— 浅谈『对话』理念下的作文选材指导
2015-03-02◎季勇
◎季 勇
教师的选材指导要多一些感性
—— 浅谈『对话』理念下的作文选材指导
◎季 勇
笔者参加了丁卫军名师工作室组织的作文教学研讨活动,其中沈健老师授课内容是选材如何求“新”。他总结归纳了选材“成新”的三个良方:一是要关注当下热点;二是换位思考;三是巧抓细节。笔者在听课时不禁思考到这样一个关乎学生作文选材实际情况的问题:学生在写作选材的过程中,是否如教师所预愿的那样,脑海中涌现出诸多相关材料,然后就开始按照老师平时所指导的选材诀窍,对材料进行挑选、取舍,最后敲定一个或几个能够符合选材尺度的材料进行写作?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材料无新旧。在实际的作文中,面对一个个似曾相识的作文题,学生的选材大抵不重视材料本身特征,而大多思考的是“我”是否有材料可写,材料对“我”而言是否好写。如果再提升一层次的话,“我”内心情感能否真的需要通过材料表达,也就是材料和我内心的感应,有所感才能形成文。不管怎么考虑,在学生层面,他们写作选材的尺度在“我”而不在“材料”。
再从材料自身特征来看,材料无所谓“新旧”,有了“我”就是新的。清代诗论家吴乔认为材料落于“俗体”关键在于“代他人说话”。而材料有了“我”以后,材料中人物、时间、地点都不同,更关键之处在于材料有了“我"的感悟、思考和见解,已经赋予了材料“我”的角度和意义,就不再与前人雷同了。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就材料而言,也是老套的父亲车站送别儿子,但此种送行寄予“我”特定的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感。
由此,无论从学生选材本原性思考来看,还是从材料自身特征来说,教师的选材指导尺度不应该在“材”,而应该在“我”,要花大力气回到每一“我”中。这其中也隐含着决然不同的作文写作观。教师的选材指导尺度在“材”,我们可能为了材料的“新”“细”“小”等标准,忽视了与我的内心呼应,那么就会形成很多假文章。《人民日报》前几日曾刊文《中学生作文为啥不写真话》,谈到“作文有个普遍的问题:假——写的是假事、抒的是假情、发的是假议论”。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夯实基础方面成绩突出,但在塑造人格、培养志趣方面明显不够,我们的很多学生不具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的能力和习惯。”而教师的选材指导尺度在“我”,写的是“我”能说之话、想说之话、本真之话,抒发的是真情实感,就形成了写文章的一种正确态度,言为心声,为事而作。大凡古今传诵名篇,大多为有“我”之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叙写了自己的书斋“项脊轩”,触发泪点的是在对“项脊轩”描述中寄寓“我”对三代人的追念,将一座老屋与个人的感怀系在一起,让人嘘唏不已。韩愈的《师说》更是针对当时“耻学于师”世风而作,作为时任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四门博士,大张旗鼓地宣扬“我”的观点,而流传千古。
教师的选材指导在“我”。“我”是一个个有个性、有灵性、有理性的生命体,具有独特性与多样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时多一些感性,用一些人文的词汇,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现学生、引领学生、发展学生,促进学生选材能力自由地生长!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226399)
观点撷英
写作教学观点一小筐
◇边 景
在丁卫军名师工作室活动期间,在听课、评课和会议间隙采撷到这样一些关于写作教学的观点,录于此,以飨读者。
◎写作是一种游戏。这个游戏是有规则的。 (魏本亚)
◎应当让学生感到学习写作既是生活的需要,更是终身需要的一种能力和修养,是有趣的值得投入的本事。 (顾之川)
◎作文写作技巧的指导不要从概念入手,而要放在写作的过程中。 (时金芳)
◎写作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捕获读者的心。 (尹逊才)
◎“学生写作模仿始”, 写作训练时,不妨给学生提供或由学生推荐模仿篇章,通过分析、理解、把握,对其进行语言形式、表现手法、行文章法乃至文章立意的模仿,从而快速提高写作水平,这也是我一直在作文教学中实践着的“案例引路”法。
(庞培刚)
◎考试作文相当于制木器,平时的写作教学相当于种树,把树种好,制器就方便且有无穷创意可实施,最怕的是按照器的形状来种树,树不大不壮,小料而已,制器时就捉襟见肘——这是写作教学中最大的问题,以考代教。 (陈兴才)
◎丰富的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写作教学受着时空的限制,无法每节课都把学生带出校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所提供的优势因素,尽量创造一定的情景,再现生活画面,丰富表达内容,让课文的“他情他境”,变成“我情我境”。
(金军华)
◎读写结合是一种语文教学思想,这种教学思想的核心表现为以上的“整一”“整体”“整合”等方面。在读写结合法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找到读与写之间的联系点和结合点,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了沟通的便捷桥梁,为阅读与写作的知识移化、能力移化、情感移化、价值观移化找到了对应规律。科学地合理地采用读写结合教学法必然会带来读与写同步发展的双赢效果。 (孙 艳)
◎都说揠苗助长要不得,我却觉得适度地拔高学生作文的质量度,不失之为一种批阅和评判学生习作的妙方,因为这样可以发现学生思想的星星火花,呵护学生尝试的稚嫩触须。 (葛德均)
◎情动而意涌,意涌而言生;情动而言发,心动文必成。 (瞿中华)
◎用写作的思维方式进行阅读乃至写作教学,或许是解决语文教学低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葛 平)